健康科普官|王俊珊:“腺瘤、不典型增生”是啥意思?

文摘   2024-11-15 18:07   安徽  

在门诊经常会遇到病人拿着胃肠镜病理报告满面愁容地前来就诊,指着诊断意见中写的“腺瘤、不典型增生”等字眼忧心忡忡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得癌症了。有这样顾虑的病人不在少数,今天就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和“腺瘤”相关的高频问题。

腺瘤是肿瘤吗?腺瘤会癌变吗?


1. “腺瘤”是肿瘤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明白,究竟什么是肿瘤?
肿瘤是指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根据新生物的细胞特性及对机体的危害性程度,我们将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恶性肿瘤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癌”,而我们在病理报告上看到的“腺瘤”指的是“良性肿瘤”。
可见从专业医学术语的角度来说,“腺瘤”确实是“肿瘤”的一种病理类型,但仍属于“良性肿瘤”,就更不能和“癌”划上等号了。

2. “腺瘤”是不是比“息肉”更严重?


“升结肠”ESD标本:管状-绒毛状腺瘤,伴局部区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上为内镜图片,下为病理报告截图)


“升结肠”管状腺,“乙状结肠”管状腺瘤
(上为内镜图片,下为病理报告截图)

经常有患者对病理报告中的“息肉”和“腺瘤”心存疑虑,这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腺瘤”是不是比“息肉”更严重?
其实,“腺瘤”是属于“息肉”这一类疾病的病理范畴中的一种分型。换句话说,“息肉”是一个笼统的疾病改变,而“腺瘤性”、“增生性”、“炎性”则是用来说明息肉的不同病理类型。总体来说,腺瘤是一种分化比较成熟,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通常只在局部生长,不发生周围侵犯和远处转移,是一种对身体影响相对较小的良性肿瘤。
所以,“息肉”和“腺瘤”本身说是两个不同范畴的医学名词,一个是疾病名,一个是病理类型,不存在谁比谁更严重的说法。

3. 既然是“瘤”,会不会癌变呢?

许多患者看到病理报告上有关“腺瘤”、“瘤变”这样的字眼就非常恐慌,总觉得离“癌”就一步之遥了。刚才提到,腺瘤总体来说是一种分化成熟、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然而在“腺瘤”分型之下还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细分,包括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等,它们各自潜在的癌变风险不尽相同。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两个病理学概念——不典型/异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
不典型/异型增生是指细胞在损伤或炎症刺激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再生和修复,这种再生和修复导致细胞出现了异常增生。这种增生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内瘤变相当于轻度和中度不典型增生,高级别内瘤变相当于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所以说,“腺瘤”癌变的风险高低取决于更细化的病理亚型,而“腺瘤”是不是已经发生癌变,则取决于不典型增生或者上皮内瘤变的程度。通常,只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者高级别内瘤变,才具备与癌细胞相类似的生物学特征,有发展为癌的潜在趋势,应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阻止其进一步发展。

4. 既然腺瘤可能癌变,该如何预防呢?

预防腺瘤癌变,我们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如不规律的饮食、高盐、过烫饮食,亚硝酸盐含量高的腌制、熏制食物及隔夜菜,烧烤类食物及霉变食物等。
  • 戒酒、戒烟:酒精可使粘膜细胞发生改变甚至癌变,吸烟也是胃癌的高危因素,青少年时期便开始的吸烟者危险性更大。
  • 改善心理状态:长期的心理状态不佳,例如压抑、忧郁、憎恨、自卑、自责或者人际关系紧张,都会导致胃癌发生的风险大大提高。
  • 经常服用维生素,进食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抗癌的食物。
研究显示从大肠腺瘤发展到大肠癌通常需要5-10年。在这段时间内,我们有足够的机会发现一些良性病变、早期的恶性病变、抑或是将具有恶变倾向的良性病变扼杀在萌芽状态。因此,除了在饮食、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改善之外,在预防癌变这件事上,我们需要的是“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防患意识。注重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才是预防癌变的“核心竞争力”。

图文:王俊珊

审核:顾宇

编辑:宣传科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附设蚌埠市儿童医院,先后获得全国百佳医院、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等荣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