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暗涌Waves(ID:waves36kr)
出海拉美,很多人会问我到底该选哪个国家?
我认为,任何脱离行业本身以及企业发展诉求的出海战略,都是单一和片面的。出海战略不仅取决于目标国的政治及经济因素,如当权党派、国家汇率、通货膨胀率、货币稳定性、各类税收等,更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领域以及核心需求来综合考量。
但可以肯定的是,从2024年6月秘鲁总统访华到这次APEC峰会,中秘战略伙伴关系在层层递进。
中国和秘鲁政府间签署的《关于升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秘鲁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的议定书》,将大力推动中国和秘鲁间除了传统农产品和矿产的贸易外,增加秘鲁高价值的渔业产品贸易出口,整合全球供应链、电子商务等领域,为两国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以及两国近日共同发布的《关于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也明确提出未来合作的具体方向。
尤其是两国共建的标志性项目——秘鲁钱凯港开港运营,这座港口将秘鲁打造为南美贸易通往亚洲市场的门户,直接改变全球的航运历史。在秘鲁,“De Chancay a Shanghái(从钱凯到上海)”已经成为了一句流行语。
2024年8月参观正施工建设的秘鲁钱凯港 ©段奇
这几年国内制造业出现强烈的出海信号,我一直研究外溢到拉美国家落地可行性的课题,秘鲁是我发现的“蓝海”国家之一。
虽然秘鲁工业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现阶段还属于2.0时代,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类、服装饰品类、食品类、建筑材料加工类、矿业产品加工类,但秘鲁政府近年来为吸引本国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税收激励措施,包括退还出口商品的海关关税、特别经济区的特殊海关和税收制度等。
目前,中国资本在秘鲁落地并投产运营的工厂寥寥无几,资本进场以加速工业升级改造,丰富行业类别的空间巨大。预计未来两年,秘鲁将在拉丁美洲的工业生产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墨西哥。
背井离乡跑到一个陌生国度,最先考察的肯定是市场空间和稳定性。根据我自己的观察,秘鲁是拉美少有的经济不受政权变化而剧烈波动的国家,完全由市场决定,首都利马近十年来的房价几乎没有变化。秘鲁的通货膨胀率常年保持在2%左右,美元兑换汇率基本保持在1:3.7左右。
秘鲁政府的办事效率和认真程度也超出了我的预期。就拿目前我已经落地的项目来说,初期与秘鲁政府沟通的时候,从北京所在的分支机构到利马总部机构都非常主动。在我们正式去秘鲁考察前的三个月里开了近10次视频会议,出具了十多份与项目相关的最新报告。
秘鲁和中国有13小时的时差,他们经常会在秘鲁时间早上7点到办公室和我们开会。之后去实地考察,是秘鲁政府安排的具体行程,全程派了两名官员陪同,有时我们开完一个会,觉得有必要临时安插相关其他会议,他们会立即给相关方发官方照会函,协调时间、地点和参会人员。
在和当地潜在合作伙伴沟通时,我们曾收到过高于市场价格10倍的服务报价,当时秘鲁政府官员就对我说:“这家公司在‘欺骗’你们,千万不要相信,你们需要多接触同类型公司谨慎做决定,有些秘鲁公司看到你们是外国人面孔就会趁火打劫。你们过来投资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工作,我们会全力配合。你们需要了解一个真实的秘鲁。”
你能从各种细节感受到务实和真诚。这可能与华人华裔在秘鲁的地位有关。
秘鲁是华人华裔参政率最高的拉美国家,在政界,华裔出任过国会议长、总理、政府部长等高级职位,而任职国会议员、地方行政长官者比比皆是;在商界,华人华裔在零售、餐饮、建筑等行业经营多年,其中一些连锁零售企业已做到行业龙头。
在秘鲁出生的华裔被称为“tusan”(来自粤语“土生”),他们普遍较认同自己身份,很多华裔都能清楚说出自己哪位祖先是中国移民。中国血统占到秘鲁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个数量是相当惊人的,所以秘鲁人天然对中国人友好。
美食之都利马藏着4000多家中国餐厅“Chifa”——就是“吃饭”的谐音,源自那些年华人劳工的亲切呼唤“吃饭啦”。而位于利马市中心繁华地段的中华通惠总局有近140年的历史,见证中秘友谊。
中国和秘鲁确实处于“蜜月期”。秘鲁中国商会有统计,中国在秘鲁的总投资额至少350亿美元,涉及矿业、基础设施、能源、通信和服务等行业。
中国企业在秘鲁的大型投资活动可追溯到1992年——中国首钢集团以1.18亿美元买下濒临倒闭的秘鲁国有铁矿公司98.4%的股份,包括其所属670.7平方公里矿区的永久勘探、开采、经营权。
如今各类中资企业在秘鲁开花。比如中国五矿集团在秘鲁投资了拉斯邦巴斯矿山,2016年项目投产以来向秘鲁政府缴纳的税收总额超128亿元。
十几年前我初到拉美时,以为拉美与非洲相似,后来发现客观条件比想象中好太多,毕竟被西班牙统治过300多年,其经济和司法体系、传统习俗、国民认知等深受欧洲文化影响。
但这段历史又让拉美人对西班牙又爱又恨,所以用各种形式纪念独立战争的胜利,象征着美洲解放者的西蒙·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在拉美国家到处都有他们名字命名的广场,他们代表着拉美的民族精神。
厄瓜多尔是我去的第一个拉美国家,位于赤道地区,这个国家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地貌齐全、资源丰富,首都基多市位于安第斯山脉之上。
可以说我的性子有一半儿是被厄瓜多尔人给磨没的。比如我们和当地人约会议时间,他们永远会答复你“mañana(明天)”,但是到了明天你再问他,他会继续答复“mañana”,如果到了周三还是“mañana”的话,基本这周就不太可能了,周末更是人间蒸发。
因为他们非常重视家庭氛围,周末一定会和家人一起度过,所有工作信息全部被自动屏蔽,短信、电话、邮件一律不回。对于讲究效率和准确性的中国人来说,特别难适应这样的工作节奏,也很无奈。
后来我们学机灵了,如果想下周开会,就从这周一开始约,每隔一天确认一次,直到最终定下来为止。并且在开会当天还要提醒对方,哪怕是到了点儿,迟到也是基本操作。
有次我去国家税务部门办事,有项费用如果我们再不交就马上被罚款,但是政府部门“mañana”的态度一上来,当时我在现场着急了,结果办事人员一脸不解地看着我问,“你为什么要生气?请冷静下来,我和你说过明天再来,那就只能等明天。”可我们心里都知道这个“明天”不知道推迟到何时,最后只能乖乖交罚款。
但与之反差很大的就是拉美人认真甚至刻板的执行力,尤其是墨西哥人和秘鲁人。
比如我们在墨西哥雇佣的园丁特别负责地修剪树木做造型并且十分注重细节;我们在做项目时,明明可以使用性价比更高的材料且省时省力地完成,但业主和监理不同意,只因为这个材料的“标准”不是来自本国,他们愿意为“标准”花更大的价钱。
我在秘鲁的时候,发现秘鲁人的勤奋程度与中国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会在凌晨收到律师、政府人员的信息邮件,完全颠覆了我对以松弛感著称的拉美人印象。同时拉美人非常有人情味,注重人文关怀,这一点在城市基础设施就能体现出来。
曾经有一位拉美朋友告诉我:“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另一位朋友说:“我们从来都不跪着挣钱。”这两句话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我开始理解并接受拉美人的工作方式,如中国闻所未闻的“半月薪制”,以及厄瓜多尔《劳动法》中规定的“尊严工资”。
如果你想在拉美卷,就如同一拳头打在棉花上。所以,我和拉美人打交道这么多年悟出一个道理:不理解就加入,绝对能够解锁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作为一名85后女生,闯荡拉美十几年让我感悟最深的是,你必须在工作时忘记自己的年龄和性别,才会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个中艰难,如鱼饮水。我曾经因为谈判压力太大迟迟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而泪洒谈判现场,曾经白天上工地和工人沟通情况,或是开吹风会,晚上还要回营地办公室整理员工档案、国家劳工部门下发的各类文件,研读当地法律。
当时有一件让我感到特自豪的事儿,是很多中国公司在国家劳工部都没做成过的Visto Bueno(员工不良记录),在我和团队的努力下,成功给两名藐视工作规范的本地工人在当地劳工部做了不良记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