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为企业成长贡献力量~
来源:冰川思享号(ID:icereview)
食品安全驱使下的消费选择
— 3 —
缺乏基本常识的消费行为
走进“俄罗斯”小超市的消费者固然值得同情,但不可否认,这些消费者又是缺乏起码常识的。
首先,缺乏地理常识。在报道中,“俄罗斯”小超市居然售卖产自俄罗斯的热带水果制品,比如俄罗斯榴莲糖,这真是要把人忽悠瘸了。
其次,对俄罗斯的产业缺乏常识。不需查阅资料,即便是口耳相传,一般人也应该知道,不仅过去的苏联轻工业不行,今天的俄罗斯,轻工业照样不行。为啥不行,见仁见智。
而只要在搜索引擎上查一下资料,俄罗斯目前的轻工业状况照样不容乐观。
在过去十年,中俄之间的贸易增长了将近3倍,2024年预计超过2400亿美元。
▲2024年1-11月中俄贸易额已达1.58万亿人民币(图/海关总署)
其中,俄国向中国出口的大宗,主要是能源和其他原材料。最近,俄罗斯农产品出口中国持续增长,特别是奶制品、火鸡肉和蜂蜜。但这些品种,根本撑不起一个超市所需要的货物品种。
而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商品,则包含俄罗斯人全部衣食住行之所需,丰富程度让人眼花缭乱,可以说,若不从中国进口商品,则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将大受影响。
有论者说,“中国制造,已经承包了北方邻居的衣食住行!”这恐怕不是信口开河。
— 4 —
警惕“价值观”营销的套路
毫无疑问,利用消费者的无知欺骗消费者,是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应责令其改正。“俄罗斯”商品馆一方,应为其欺诈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但除了追究责任,有些消费行为之外的微妙之处,不得不费些思量。
毫无疑问,忽然之间冒出来这么多“俄罗斯”商品馆,除了上述食品安全的担忧之外,还不可避免地存在蹭流量的想法。
2023年,有短视频平台出现一名异军突起的“战地英雄”——“保尔·柯察铁”,这个自称身处乌克兰前线的俄罗斯士兵,成功吸粉30万。然而,在这个“保尔·柯察铁”的光环背后,竟然隐藏着一个笑话:他其实在中国河南省,而非乌克兰前线。
但凭借那些荒诞不经的视频,“保尔·柯察铁”在自己的网店大卖伏特加酒、蜂蜜等俄罗斯商品。
被揭穿后,他急忙删除所有影片,并将账号名改为“王抗美”,但最终被平台销号。
图/网络
几乎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名叫“娜娜”的“俄罗斯女子”,通过分享自己在中国的生活走红,吸引近200万粉丝,通过此渠道销售了大量商品。
但最终其身份被揭穿,原来她是一名通过化妆和使用变脸特效工具来假冒俄罗斯人的中国女性。
不管“保尔·柯察铁”“王抗美”还是“娜娜”,玩的都是骗术,而这个骗术的背后,是“价值观”营销的套路——不问真假,只问立场,真假服从于立场。
“俄罗斯”商品馆也是如此。只不过,它把线上的骗局,挪到了线下,如今是线下不起眼,不招惹众人目光。在线下聚拢一群价值观相近的人,收割一丛韭菜,照样可以发财致富。
有识之士认为,这种生意做不长久。
但有识之士可能不清楚的是,只要存在“不问真假,只问立场”,骗子们照样可以用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收割成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