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喀秋莎”火箭炮首次投入实战 散布大成本高备受后人诟病

文摘   2024-11-21 00:04   中国香港  

本文最初发表于2021年7月24日。


80年前,即1941年7月23日,BM-13多管火箭系统(绰号“喀秋莎”)首次投入实战。


采用美国斯蒂庞克US6卡车底盘的“喀秋莎”。

BM-13可能是二战时期苏军装备的,发射时最壮观的武器。它与T-34中型坦克、伊尔-2攻击机一起,成为了苏军胜利武器的一个象征。这种武器生产数量相当庞大,战争结束时,BM-13发射架生产超过11000个,其中包括改进型BM-8和BM-31。同时还生产了超过1400万枚炮弹。


发射时格外壮观的“喀秋莎”是一个真正高效的武器系统吗?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因为它的作战效率受到了一些历史学家的质疑。首先,它被责怪射击精度差,只能朝较大区域内发射较多的弹药,但无法命中一个较小的目标,例如较少的敌军驻守的阵地。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真的需要美国卡车?分析斯蒂庞克US6真实作用


采用苏联吉斯-6(ZIS-6)卡车底盘的BM-13火箭炮。


根据射表,在3000米射程内,M-13火箭弹与瞄准点的最大横向偏差约60米,纵向偏差约260米。因此“喀秋莎”齐射时火箭弹散布为一个横向120米,纵向520米的细长椭圆形,这样的椭圆形面积几乎为50000平方米。如果除以一次齐射的火箭弹数量,平均每3125平方米有一枚火箭弹。相比之下,1938型M-30 122mm榴弹炮,在相同射程下的散布椭圆尺寸为3.6×28米,面积不足80平方米。


细说:吉斯-6 嘎斯-AAA 苏联军队早期主力卡车 存世稀少意义非常




采用美国斯蒂庞克US6卡车底盘的BM-13火箭炮。

其实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因为“喀秋莎”最初是苏联陆军化学局委托研发的一种化学迫击炮。对于这样发射毒气弹的武器,根本不需要直接命中目标,相反要覆盖和污染最大范围的区域。因此,较大的散布面积不是缺点,反而是一种优点。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BM-8、BM-13和BM-31主要发射普通的高爆弹,自然无法命中较小的目标。


事实上,1400万枚火箭弹绝大多数都没有命中目标,可以说是浪费了,只是偶尔命中了一些,但这已经足以对敌军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这样的影响在战争中同样重要,只不过苏军认为这样的“喀秋莎”壮观齐射还是有点太奢侈了。


没有美国斯蒂庞克卡车就没有“喀秋莎”?看似荒诞却是历史真相



采用STZ-NATI拖拉机底盘的BM-13火箭炮。

在这里,还必须强调一点,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喀秋莎”火箭弹的价格非常昂贵。1942型M-13火箭弹的成本为962卢布,M-30型122mm榴弹炮的高爆榴弹,配备黄铜药筒的价格只有198卢布,威力更大的M-10型152mm榴弹炮的高爆榴弹价格只有307卢布。


也就是说“喀秋莎”一次齐射就要打出1.53万卢布的火箭弹,几乎相当两门45mm反坦克炮或三门82mm迫击炮的价格。五套M-13火箭弹,就是80枚火箭弹成本,大约相当于一门装备齐全的M-30型122mm师属榴弹炮的价格。


图说:苏联早期履带式炮兵拖拉机的发展 从零开始 因战争遭放弃




1944年夏,苏军进攻维堡时发射“喀秋莎”火箭炮,可以清楚看到火箭弹的不同飞行方向。

1943年以后,德国一直制造的80mm Wurfgranate Spreng火箭炮,就是M-8火箭弹的仿制品,德国并没有仿制更大更重的M-13和M-31火箭弹。德国工程师在火箭弹的设计上进行了改进,并给发射管增加了一个螺旋凹槽,让火箭弹在飞行时通过自旋获得稳定弹道。这样的改进让火箭弹的精度几乎提升了三倍,从而降低了散布面积。


1943年9月,德军缴获的第一辆“喀秋莎”火箭炮,可以看到状态良好,装有全部的16枚火箭弹。

奇怪的是,苏联武器设计师并没有想到这一点,直至1944年缴获的德国火箭炮送到研究所之后,他们才开始对“喀秋莎”进行了同样的改进,并极大提升了射击精度。直至战争结束,这种提高射击精度的火箭炮才开始列装苏联军队。


本公众号为“hawk26讲武堂”避难所,主号封禁期间保持更新,请大家关注!现阶段本号主要将发布以往主号精华文章,谢谢大家支持。


hawk26的讲武堂
hawk26讲武堂避难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