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鼓楼,与生俱来的会有一种自豪感。
面对“哪里才是南京的宇宙中心?”的发问,其它答案或许还有争论,只有「鼓楼」掷地有声底气十足。
在过去几年南京各地“宇宙中心论”兴起之时,河西是河西人的宇宙中心,百家湖是江宁人的宇宙中心,只有鼓楼是南京人的耶路撒冷&宇宙中心。
从中山北路、湖南路、宁海路、上海路到颐和路,单拎出一条就能花大半天时间追忆似水流年,它甚至可以具象到一个春风拂面的夜晚,一家至今想起来都馋虫大动的店。
那些走来走去也走不出鼓楼的人,记忆都有过重叠,味蕾都在此有过共鸣。
在湖南路涮过傣妹、买过天尝里脊,相册里有过一张在灯光隧道拍的老照片;在马台街的夜市里吃到扶墙出,却也没花完100块钱;在鼓楼食品商店买过八珍杨梅和树根蛋糕,也只有考试考得好才会拐去二楼吃一顿鸡鸣酒家的汤包,那个汤鲜味美呀至今难忘......
有关鼓楼的记忆,可以小到舌尖的一点回味,也可以覆盖到整个童年和青春。
从二八大杠到四轮小汽车,从11路到疾驰的“奶奶奶奶”,你见证着鼓楼的变与不变。而你也在热爱的这块土地上兜兜转转,串起了生活的闭环。
鼓楼人的眼里,紫峰从来不是鼓楼的灵魂,它就像是“老钱风”鼓楼的一种象征。我们像仰望紫峰一样,仰望着鼓楼。
但更多时候,鼓楼是一种生活方式,杂糅着诗意与烟火。就像紫峰与西桥的奇妙反差,注定和谐共存,城市向上生长,生活平铺蔓延。
颐和路的四季人潮,会告诉你哪里才是南京最具文艺气息的地方。
梧桐枫杨,蔷薇木香,还有一棵永不落单的孤独树。四季流转,南京人总能在琅琊路小学的朗朗书声里沉浸式city walk。
天竺路、普陀路、珞珈路、琅琊路......你会发现Lost in颐和路不会恐慌,而是一种享受。青瓦、黄墙、旧宅、庭院,如同露天的万国博物馆,一脚踏进时空之门,百年颐和的风云变迁如同画卷在你眼前铺陈。
而露天博物馆又何止颐和路,远处5.5公里长的中山北路,盘踞在鼓楼的心脏位置。
时光渐远,历经百年风雨矗立江边的中山码头,尽管繁华过往早已斑驳在岁月里,可这里依旧是谈起南京时不变的坐标。
或者在上海路随机找一家咖啡店进去喝咖,去广州路的先锋书店加入文青朝圣的队伍。
而以此向内辐射出的金银街、南秀村、青岛路、陶谷新村、牌楼巷,街头巷陌的咖啡店、二手书店、手作店、古着店......更是串联起了这座城市最先锋文艺的一段闭环。
大鼓楼的浪漫基调里,必然也抹不开活色生香的烟火人间。
百年老字号升腾着舌尖眷恋的烟火人间,鼓楼,要不怎么说还得是你呢?
创立于1845年的马祥兴撑得起一句“地道”,若干年后,也没人会忘记初尝美人肝、凤尾虾、蛋烧卖、松鼠鱼的惊艳味道。
绿柳居的鲜、嫩、烫、脆、香,韩复兴的鸭货......曾让多少嘴刁老饕魂牵梦萦。
以湖南路为中轴,向周围辐射:狮子桥、童家巷、乐业村、马台街……每一个都是自带味觉磁场的路牌,串起鼓楼烟火的生猛日常。
对南京家长来说,宁海路是一种信仰。
实验二幼力小宁海29中,与南大南师河海顶流高校的卷王一条龙供应链在此形成完美闭环。
有人说,这里有着傲视全南京的教育和比城墙还厚的文化浓度,但对于宁海人来说,这里便是青春的注脚。
宁海路122号,岁月长河中闪闪发光的情感坐标,每每经过都想按下快门,定格住流金岁月。
3路车站的熙攘人群,四海秋明打口碟的岁月,留下无数与青春有关的暗号。
往宁海路的西北方向看去,路过察哈尔路的人也得刻意寻找南师附中的身影。
南京市中考前1000名左右的学生,才有资格进的地方,让多少家长铆足了劲,做梦都想把自家娃推进去。
不过就算是在这条卷王之王集中的路上,也有给努力生活喘息的地方,小桃园便是这样的存在。
对于鼓楼人来说,挹江门外、明城墙脚下、护城河边的小桃园,园如其名,似世外桃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从此照进现实。这个被附近居民从小逛到大的公园,也真实还原了亭台楼阁、长廊水榭的中式审美。
即使玄武湖拥有再多美名,对于鼓楼人来说,家门口的公园始终是无可替代的白月光。
在小桃园的城墙下唱着“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lo)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的小孩终于长大,但总能在堆沙子唱童谣的娃娃们身上看见童年的影子。
小桃园内四季风景流转,各有迷人之处。赏花、乘凉、饭后散步、遛娃,多少鼓楼人向往中的退休生活就在小桃园里。
除此之外,小桃园还由北向南纵向串联了阅江楼、狮子山的“山”、绣球公园和古林公园的“园”,护城河的“河”,更有长江的“江”......“山、城、江、河、园”大好风光,一览无遗。不愧是家门口的真·江南。
对于这一带的人来说,比起鼓楼,“老下关”的名字或许更亲切。
他们生在老下关,长在盐仓桥,就读于中山北路408号,兜兜转转,人生轨迹就再也离不开这里。
远处是在扬子江畔六百多年的阅江楼,近处是少年奔跑的身影,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的故事时时上演。
有人说鼓楼有着世界一流学府与东方最美校园的滋养,文化底蕴与浪漫天赋都异于常区,但我想说,鼓楼的光环不止来自于以上种种,更多的是南京人对它的珍视与爱。
如果有可能,出门就能zan到好吃的鸭子,溜达一会就能去到童年玩耍的公园,路过自己的母校,可以随时随地和孩子谈论起“我们当年......”
但这些年,我们似乎被河西的飞速发展和江北的迅猛崛起吸引,太多项目为利益驱逐,建造了很多很多的房子,但也越来越失去了“家”的味道。
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最终却没能留在这里,鼓楼,成了心中既熟悉又陌生,既亲近又疏远的地方。
直到朋友圈被首开桃园金茂府的一组海报刷屏,我才惊觉,原来也有人像原住民珍惜鼓楼一样用心对待这片土地。
她们坐着花车穿过挹江门,把10000朵兰花送给鼓楼人,以行动打破“南京么得春天”的谎言;她们用花朵赠以路人,以兰花作序,共谱一首春日浪漫的鼓楼之曲......
我看到的幸福瞬间——不论是在鼓楼坚守老报刊亭的阿姨、小区的门卫大叔、还是修鞋的大爷,收到花后嘴角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想,这种快乐也一定是他们觉察到有人像他们一样深爱着鼓楼,并用心滋养着脚下难离的故土。
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不只有功利,还是有人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只为情怀,只为让居住的房子成为你心之所向的“家”。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也希望有更多的房企在选择南京时,先爱上它,再用心建设它。
就像首开桃园金茂府,看似是你在鼓楼等它,其实它为了能在桃园等你,已酝酿多时。
👇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