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
前沿
贵州红飘带(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圣火广场点燃星星之火
大娄山紧扼川黔咽喉 摄影/令狐昌敏
贵州,是红军长征时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于1934年12月转战贵州,红六军团,中央红军,红二、红六军团先后长征经过贵州时间跨度两年多,途径9个市(州),60多个县(市、区)。
贵州红飘带应用现代科技,让长征“触手可及” 供图/贵州省委宣传部
众所周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但实际上红军在这片热土上做的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决定远不止于此,他们所经历的也可能比想象得更为精彩。
1936年,红二、红六军团乌蒙山回旋战在此展开 摄影/杨孝
先看一下整体战略布局:红军长征其实不止一支队伍,当年主要有四个方面军参加了长征,分别是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一度由红二、红六军团合并而成)、红四方面军以及红二十五军,他们的行进路线也各有不同。
红军长征在贵州路线图 制图/刘耘硕
早在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前,红六军团就已经开始西征,并于黔东木黄与红三军会师,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的番号,后红二、红六军团进军湘西,牵制敌方,策应中央红军长征。
位于黎平县的黎平会议会址纪念馆 摄影/陆宇堃
这该怎么办?是要继续与兵力超过我方五六倍的优势敌军硬拼还是绕道?
此时贵州桐梓系军阀王家烈主持贵州军政,但桐梓系内部纷争不断,他其实只掌握了贵州部分军队,同时他与蒋介石也矛盾重重,能摸鱼则摸鱼,这大大削弱了他们防堵红军入黔的力量。
毛泽东此时在湖南通道的紧急会议上,建议改变前进方向,不去湘西,而调头西进贵州,这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黎平县城的翘角楼是文化融合产出物 摄影/陆宇堃
黎平县是中央红军进入贵州的第一站。黎平县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处,是贵州东进两湖、南下两广的桥头堡,也是前来旅游的人们更为熟知的肇兴侗寨的坐落之处。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明清时期黎平翘街就已经成为了繁华街市,许多往来的商贾也将徽派建筑带到这里,形成了今天的“翘角楼”。
👈向左滑动
图一:黎平会议在原胡氏宅院中做了生死抉择
图二:黎平会议后作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摄影/陆宇堃
当时的红军急需建立一个新的根据地和开一次正式会议明确长征方向,而遵义地处川黔边境利于腾挪且防守力量薄弱。因此会议提出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
乌江天险 摄影/翁俊华
红军到底是要突破乌江天险还是在乌江南岸转战?
猴场会议,伟大转折的前夜 图/视觉中国
遵义会议会址 摄影/吕昌均
遵义会议在一座灰白相间、中西合璧的二层砖木小楼二楼东侧的会客厅召开。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遵义会议自然是秘密举行,建国后为寻找和认定会址还颇费周章。根据当年参加过红军活动的一些群众回忆以及文件记录的印证,花了整整4年时间,才确定遵义会议是在黔军师长柏辉章的房子里召开的,也就是今天坐落于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的小楼。1958年邓小平回到遵义会址会议室,就立马指着靠里边的一角说:“我就坐在那里。”
大雪中的遵义会议会址小楼 动图/地道风物视频《神奇贵州如何开启冬游模式》
这次会议不像大众想象中的“友好”,反而可以说是激烈的。其中有个反报告十分精彩。什么叫“反报告”?因为毛泽东针锋相对地反对博古报告中关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说法,而是主观的,即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和拼命主义的错误。
一向以谦逊稳重著称的朱德也对临时中央领导的错误声色俱厉道,“如果继续这样的领导,我们就不能跟着走下去”。
遵义会议参会人员雕像 摄影/李惠军
如果说遵义会址边上的近百年槐树聆听了遵义会议的重要时刻,那么遵义苟坝村的一盏马灯也见证了改变红军命运的又一次抉择。
苟坝会议会址匾额,发报机 摄影/陆宇堃
一封紧急电报引发一个紧急会议。这封电报由林彪、聂荣臻发出,电文很长,部署详细,核心信息为进攻打鼓新场(今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城)。1935年3月10日,苟坝会议便在老式黔北农家三合院,紧急召开,讨论到底要不要进攻打鼓新场。
苟坝会议的老式黔北农家三合院 摄影/陆宇堃
这样分析下来,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了,而毛泽东觉得形势并没有这么乐观,便提出了不能进攻打鼓新场,但多数人仍坚持进攻,争论很激烈,意见一直无法统一,会议一直从早上开到深夜。一开始毛泽东还有三票支持,后面只有一票,最终会议还是决定攻打,由周恩来起草第二天的作战计划。
曾经毛泽东就是走过这条小道去找周恩来分析局势 摄影/陆宇堃
一方面红军损耗较大,综合来看还是比较比较疲惫的状态,打鼓新场是古镇,有护城河、有碉堡,易守难攻,加上附近有黔军一个师驻守。另一方面红军处境孤立,因打鼓新场西北面的鲁班场、坛厂有国民党中央军;西南面毕节地区有滇军;南面遵义县刀靶水有国民党中央军;东南面川军已经占领遵义;国民党中央军、川军已推进到松坎、桐梓地区。如果冒险开战,一旦进入胶着状态将会把红军带入四面受敌的覆灭境地。
如今的播州区苟坝 摄影/莫云均
在这期间,红军截获了敌军电报,证实了毛泽东的预判:敌军正在迅速向打鼓新场集结,意图围歼红军。这个抉择避免了一次正要发生的重大危险。
赤水河穿赤水市而过 摄影/尹刚
对于蒙哥马利而言,他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因为纵横驰骋于川滇黔三省的四渡赤水战役规模不大,所指挥的部队只有3万人左右,与三大战役的规模肯定没法比,那么四渡赤水又到底妙在哪里?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概图 制图/刘耘硕
习水县土城镇的码头,自古就是川黔要道 图/视觉中国
1935年1月27日,作为左路纵队的红三军团和中路纵队之一的红五军团在青杠坡与尾追的川军展开对攻。红军根据形势增援兵力并击退正面之敌部,但对敌军侦查有误,敌方援军源源不断涌进,已经不可能歼灭在此的敌军。
中央红军一渡赤水要图 制图/刘耘硕
中央红军二渡赤水要图 制图/刘耘硕
于是,毛泽东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回师东进,二渡赤水,再战遵义。当然也不是拍脑袋,自然是因为目前的前进方向受了限制,总结土城战斗的经验后,决定转移到已经造成过敌人过失的黔北,在黔北集中优势兵力,寻找有利时机。
娄山关间建起了大吊桥——长空桥 摄影/何雄周
红军频频取得胜利,蒋介石可以说是一整个不满意,一改遵义战役前的“守势防御”为“追堵截击”,疯狂push各地军阀,认为此时是对中央红军的“歼灭良机”。
👈向左滑动
茅台镇的茅台渡口与红军桥 摄影/陆宇堃
当地居民听闻消息后,帮助红军架设浮桥,有人甚至拆下自家门板帮助制作渡江工具,很快便在赤水河的珠沙堡渡口以及上游的山羊坳和下游的银滩渡口架起了3座浮桥。
中央红军三渡赤水要图 制图/刘耘硕
3月21日至22日,红军由二郎滩、太平渡等地四渡赤水河,同时做出佯攻贵阳的态势,诱出滇军驰援贵阳,当中央红军向遵义方向和乌江北岸扑去时,蒋介石还亲自飞到贵阳“督战”,试图将“回窜之匪歼灭之”。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要图 制图/刘耘硕
四渡赤水后,红军将50多万“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军队甩在赤水河以西,又抛在乌江北岸,继而佯攻贵阳,绕道黔西南,巧渡金沙江,威逼昆明,最终跳出国民党军队的合围圈。
习水县土城镇体验红军长征 图/视觉中国
贵州省革命烈士及英雄模范人物(部分) 制图/鱼一条
困牛山战斗遗址 图/汇图网
1934年10月,先锋部队红六军团在石阡突围发生战斗,红五十二团为掩护主力军团阻击敌人,而敌裹挟百姓作为人盾,红军战士为保护群众集体跳崖自尽。
什么是弄染结盟?
1935年,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正当国民党军纷纷向贵阳以东集中,云南境内兵力空虚之际,红军兵分两路,向西进发。其中红三军团需要通过贵州镇宁县六马地区,抢渡北盘江,转战云南。
《反蒋作战协定》就是在这个屋子里签订 摄影/陈伟红
镇宁山区地处滇黔通道的要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当地饱受滇、黔军阀纷争的困扰,逐渐形成了以陆瑞光、王仲芳等为中心的大小地方武装组织,其中陆瑞光拥有一支数百人枪的队伍。
在彭德怀、杨尚昆指挥下,红军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少数民族及其上层人物陆瑞光的信任。4月16日,陆瑞光亲自迎接红军进入弄染,并与红军签订《反蒋作战协定》。自此,弄染结盟成为了红军与少数民族签订的第一个政治盟约。
《反蒋作战协定》签订处 摄影/陈伟红
9月27日,位于贵州省双龙航空港经济区龙洞堡国际机场旁的“红飘带”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将正式亮相。
红飘带的外部造型就极具科技感 摄影/陈伟红
大家可以看到通过全息影像再现红军战士的面孔、身影,还有全维度影画场馆、机械运动座椅系统等技术加持下的长征重要历史场景再现。
其中,全域行浸数字演艺《红飘带·伟大征程》共分为“无名英雄、血火洗礼、伟大转折、砥砺征途、胜利丰碑以及新时代新长征”六个篇章,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彼时彼景下90后00后们做出的一个个抉择。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红飘带一分钟先导片》来源/黑弓
红飘带的亮相,用中国科技美学让贵州的红色文化以更可感可知的姿态被更广泛的人们所了解,也让现在的年轻人们知道长征其实离我们没有那么远。
红飘带外立面效果图 供图/贵州省委宣传部
来源:地道风物(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编辑:王 迪
责编:何华琳
主编:罗 莎
终审:黄 林
4.专业社群交流
【各项目详情,微信联系 WCSHJIA 或 CCSHHJIA,如您有更好的建议或其他服务需求,也可通过QQ540202091或公众号对话框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