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预告
五、怎样建构我们所需要的中国管理?
中国管理,是一种修己安人的历程。管理者扮演「服务人」的角色,应无问题。孔子一贯的主张是:欲正他人,必先自正●。他对管理者的人格,十分重视。凡属从事管理的人,都须具有无可警议的人格,才能把管理推行得顺利,也才能真正提高服务的品质。
管理者自身懂得道理,而又按照道理来管理,还就是「管得有道理」。于是员工便要接受道理,尽力去做好惠做的工作,也就是鼓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中国管理,希望员工扮演「感应人」的角色,首先肯定管理者的「服务」价值,按照「人心有感惠:彼以此感,我以此应●」的道理,在内心激起相当的感应,然后进一步指挥自己的言行,奋发努力,克尽一己之责。
道种「感应说」虽然是我图先哲的观点,认为心的感应,是一种不变的动力。宋明理学家指出「感应力」是宇宙活动的推动力。它等于牛顿(Newton)万有引力中的Action舆Reaction。
Action就是感,Reaction就是应。厂由感生,感由应而托出。没有感固然没有应;没有应也决看不见感●。宇宙万事万物的形成,都是感惠力互相摩荡的表现。例如有资本家的压迫,引发劳工的反抗,一压一抗,形成劳资料纷。反之,工业心理学家也证实管理者如果把员工看待成一个人,不但可以赢得员工的尊敬,产生神妙的影响力和权力,而且员工会按照要求去做,因而提高产量,减低成本。道就是良好的感应。
但是,懷疑论者不免有所异议。他们以为农业社会安土重迁,人和环境的变动都相对地减少,彼此熟悉,互相依赖的结果,有感有应,是相当可能的事。如今工业社会,一切都在快速变化之中,你来我往,陌生的人处在陌生的环境里,要求适当的感意,一定不是那么简单。何况竞争越来越激烈,已经到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地步,我们怎么放心把希望寄托在这种并不可靠的感应上面?获得良好的感应固然可喜,万一员工不知或不能感应,那该怎么办?
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保证绝对成功,任何管理法则都不是万灵丹。科学再进步,资讯再确实,仪器再精密,方法再遒用,也只能预测可能控制的部份。对于那些不可控制的风险性,依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惟有尽力而为,无法全盘掌握,达到万无一失的精确。
不过「趋吉避凶」乃是人之常情,管理者修已安人,提供良好的服务之后,要求员工产生合适的感应,纯属合情合理。而且爲了安全,更进一步冀望员工能及时有效地感应,以符合工业社会迅速确实有效的特性,亦是「感应说」必须具备的时代意义。
管理者爲了确保员工适时通质适量的感应,自非适切讲求合用的方法不可。中国管理,如果从史实的发展来考察,不难发现其特质,兹说明如下:
一以计划为依归:依据我国先哲的道德观,「所系正大」是诸德成美的第一关●。光明正大的计划,是员工向心的目标。我们单说一个忠字,总嫌意猞未尽,必须说出忠于何事,才能据以判断其价值,所以具有正当目标的长远计划,乃是员工归心、认同的开始。
二以组织为工具:中国疆城辽阀,莒语不统一(大家说国语是台湾地区的好现象),家庭、乡土观念特别浓厚,因而对于家庭粗缴、宗族组织,以及各种帮会组织,都非常重视。孔子主张「从周●」和「正名●」,便是以粗织为専战分工的工具,各人克尽职责的做法。
三 以领导局中心: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管理的目的在求安人,而一切管理活动,也都以人为本。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任凭怎么好的管理制度,都需要贤明的人来领导、推动、执行。中国文化,不但以个人为核心,又以贤明的领导者为核心,所以常常提醒,要「巩固领导中心」。
四以控制为根本:中国社会,注重自发自动的控制。孔子希望「化民成俗●」深信感召力的伟大,管理风格,端视管理者以身先之,便可逐渐形成。管理者订定良好的制度,作为控制的准绳,并且因应实际需要,通宜的加以改革;管理者以身作则,先之势之,必能收到控制的效果。历史上的礼治,傣管许多人指责「礼教吃人」,却是「以礼控制」的最好证明。
五以训练为起点:论语宪问篇记载:「对人爱护,能不使他勤劳吗?待人忠诚,能不以正道来劝导他吗?●」孔子针对溺爱的弊害,告诚我们:使所爱的员工劳心劳力,不要任其闲逸,才是爱的正道。又肯定「忠」的意义,在于互相规劝。这两件事都是属于训练的范圉,所以管理者要切切实实做好训练工作。我们今天致力于中国管理现代化,最要紧的,还是从训练再出发。
由于中国人的性格,和西方人相反,是「和合性寸重过「分别性.●」。中国人认为:同在一个机构里头,彼此应该和合,不应该分别。所谓「家和万事成」,就是这种和谐的精神。因此中国管理,特别重视协调,可以说一切管理活动,都需要协调,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不能协调,就算再愼密的计划,再光明正大的目标,再紧密粗织,再符合人性的领导,再制度化的控制,以及再「活到老、学
到老」的训练,也将无济于事。
然而,我们并不希望「为协调而协调」,但求「一团和气」,无视于「一事无成」,这种「乡愿」作风,是孔子最痛恨的。中国管理必须透过「情、理、法」的「以情为先,所重在理●」的协调精神,来从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训练。协调是一以贯之的,不是单独存在的,所以不把它列为一种活动,这是我们极力避免「乡愿」的苦心。
中国管理,透过上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训练等活动,使员工由肯定管理者的服务而产生预期的感应。只要管理者修己正己,而所有活动也符合「情、理、法」的协调精神,员工不知不觉中,自会发挥良知良能,有所感应。兹绘一简图表示如次:
管理是一种学术。这些方法,属于「术」的部份,我们当然要深入分析研究,建立最合用的模式。而「学」的领域,至少包括管理的理论基础、管理的种类、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本质,以及管理的目的。中国管理既然在意义上有别于西方,则在「学」「术」两方面的内涵与精神,亦必有其不同之处,殊有逐一探讨,分别研究的必要。
我们希望在这十讲当中,将中国管理的学术,提供较为详细明白的说明,以期顺利填妥下表中的空白部份,完成中国管理的整个体系,如表2
参见欧阳钟悥编著:市场管理,页28。附录:杨朝阳博士演讲「美国市场观念的变迁」。南一。
参见史记:屈原贾谊列传。意思是「君王心中的忠臣,实际上并不是忠臣;君王心中的贤者,实际上却不是贤者」。我们对于我袋不一,善于骨装的人,常以此语来描述,同时也使管理者明白「知人之难」,而用心去学习。
刺猬生来富有刺痛甚至刺伤他人的本能。那些喜欢质问他人、批师他人、指责他人的「刺猬人」,由于独特的苛刻和口不择言,自是到处不受欢迎。我们赞成有意见要适当地表达,但无论如何,要寻重对方的人格,不可充满散意,警慧使对方难堪。
9参见萨文·史莱坡原著。何清饮译:美国人的挑战。史莱坡认为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差距,与其说是技术上的优势,倒不如说是管理上的优势所致。页4.0协志。
页53。
参见彼德·杜鲁克原著,侯家驹校订中文版、管理学。原22。联经。
彼德·杜鲁克便会说过:「我最近在日本旅行时,日本朋友一再提起,再过四、五年,我们一定会讨论到日本的弊病。」参见一九八二年七月十三日华尔街日报。
参见威廉·大内原著,黄明坚轰:Z理论。页11。长河。
参见巴斯克、艾棠思合著,黄明坚泽:-日本的管理艺术。页24。长河。
家见亚历克斯·泽西原著,题效龄、苏瑞烽合译:创造奇迹的新加坡。页36。长河。
奓见庸君毅著,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其477。正中。同。页202。
●参见朱承武编著:现代管理科学。页239。学生。
田梅约教授会提醒我们:「吾人不能忽视和社会进步相颉颃的黑暗面。此一黑暗问题的解决,不是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因其重要因素多半不在「物」的世界里,而在「人」的世界中。亦即为人类带来不幸的诸多问题,可以说,皆起因于对他人的欠缺协助、及缺乏了解别人的能力而发生。而科学技术的发达,与社.会失调,所引起的社会变迁,又加重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同●。页224。
参见会仕强著:中国管理哲学。页97。东大。
●音見何格斯(Richard M. Hodgetts)原著,許是群释:企梁管理页273。中華企管中心。
马斯洛(A.H.‘马斯洛)在其所著“夏好的心理管理”中,强烈批评
杜鲁克与麦理格,要求弱者、易受伤害者、与残缺者肩负起Y理论所要求的责任与自我纪律,是「无人道」的。马斯洛指出:世界上的人并不都是成熟的,一大部分是永远不会成熟的。同●。页299。
老子道德经七十三章有「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之晤。惟其「疏而不失」,永有如网的和谐存在,然后一切万事万物的演化,才能「周行而不殆」。参见张起钧著:老子哲学。页70。正中。
参见蒋杂乔编著:中隔哲学史耦要。页47。中华。
●大学本为礼记中的一篇,朱熹将它分为轻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是孔子所说的话,明示大击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其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参见蔡元培著:中国伦理学史。页133。中央文物供晦社。语见论晤宪间第十四。于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奓见论唔于路第十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曰:「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奓见钱穆著:中华文化十二讲。页36。三民。
参见陈大齐著:不凡的道德观。页109,中华。
孔子「从局」的主张,偶导管理必须制度化。因为制礼作乐,创始于尧舜之世,而大盛于周公时代。中关古代的种,包括今日所谓的传统、制度、成文法与风俗习惯。参见张其昀著:中华五千年史。第五册,孔学今义。页54。华冈。
论语所较「正名」,指的是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各人违照制度「正其名分」,也就是组织内分工专职,各人效忠其职守,善尽其责任的意思。
语见论捂卫重公第十五。第一识中国管理的意义及其价值
语见发记,学记篇。
论语宪问第十四。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海乎?」
套见钱穆著: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页22。联轻。参见曾仕强著:中国人最讲道理。载七十一年八月二十日中央副刊。
【打开方法】
1. 点击上面“文化生活 | 今日讲座”小程序
2. 或者复制以下网址到浏览器打开
https://docs.qq.com/doc/DVmdoeWdrcVFZY1JW?groupUin=ps0rrbjYZLkGNMkjqtpx0w%253D%253D
4.专业社群交流
【各项目详情,微信联系 WCSHJIA 或 CCSHHJIA,如您有更好的建议或其他服务需求,也可通过QQ540202091或公众号对话框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