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中国运动员备战参赛巴黎奥运会、 残奥会心理训练论坛

文摘   2024-10-29 22:27   北京  

中国运动员备战参赛

巴黎奥运会、残奥会

心理训练论坛



2024年10月18日至20日,《中国运动员备战参赛巴黎奥运会、残奥会心理训练论坛》在北京体育大学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办,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应激适应重点实验室承办。来自全国各体育院所的教、科研工作者以及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的师生共13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张力为教授主持。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高峰教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天津体育学院院长张欣教授,以及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体育学院周成林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同时,国际运动心理学会前任主席、香港体育学院姒刚彦教授以及国际运动心理学会理事、湖北大学黄志剑教授也应邀出席。


在开幕式致辞中,张欣教授回顾了近年来心理保障工作的不断推进,并指出该工作已逐渐获得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广泛认可与欢迎。他进一步表示,本次论坛的举办将为推动运动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周成林教授指出,在建设体育强国的方针指导下,运动训练正积极探索与信息技术、脑神经科学等领域的融合,旨在为运动员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本次论坛汇聚了22位在巴黎奥运会备战过程中长期为国家队提供心理保障服务的运动心理学专家,他们结合各自的实践经验,深入分享了心理训练与咨询服务中的具体方法与体会。





10月19日上午,八位专家分享了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成果。

 

天津师范大学艾丽欣老师以《中国文化与运动员心理调节:诗词的力量》为题做了报告。她围绕水翼帆板和水翼风筝板两个项目展开介绍,综合评估了多种因素,指出帆船帆板项目需要更关注注意力和稳定性,因此选择硬笔书法作为心理训练方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的毕晓婷博士分享了《备战巴黎运动会的心理服务:需求、方案、实践》,指出心理需求的提出方式已从以往的领导层面转变为更多由队伍自身提出。她认为能帮助万千运动员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赛场上的挑战和荣誉正是心理学工作者的意义所在。


国家攀岩队冯雪童老师讲述了《自我同情及弘扬儒释道在竞技心理调节辅导中的作用》。基于攀岩项目特点和运动员普遍较年轻的现状,冯雪童老师因材施教,将有益的东方哲学文化融入训练中,使运动员在比赛时能够具备积极的心理状态,增强克服困难的能力。


北京体育大学葛杨老师以《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运动队心理保障实践——国家女子曲棍球队、国家花样游泳队心理服务经验与反思》为主题,探讨运动员在高负荷训练状态下的心理保障工作。她选取建构主义的方法,深入理解运动员流动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干预。


首都体育学院郝健羽博士展开关于《叙事治疗模式下非专家型驻队心理老师的心理服务干预有效性》的探讨。她以非专家型的独特视角展开叙述讨论,深入分析运动员态度由初期的审视怀疑到接触一段时间后划分的不同角色定位的潜在原因。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黄俊红研究员跟大家分享《国家场地自行车队运动员的压力应对》。黄俊红研究员从离京后的工作和对较落后项目心理工作展开讨论,指出心理评估工作科学化、心理训练工作数据化的必要性。


湖北大学黄志剑教授以《运动员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心理对策》为题,分析了自身的工作实践。他指出,心理学工作者应保持相对独立的角色,将被动转为主动,善于利用各种环境因素,以提升心理服务的效果。


香港体育学院蒋小波老师以《如何应对年轻运动员的“丧”?系统式心理咨询视角》为题展开报告。从“丧”的心理学名词解释——防御性悲观上切入谈论其更深层次的逻辑。结合现状和未来趋势陈述观点,提出独到见解。


在随后的提问交流环节中郝健羽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就如何处理好随队心理工作者与教练员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在向运动员沟通后决定告知部分,强调教练员处于中心位置,而心理老师则发挥辅助作用,这一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团队的整体协作。




10月19日下午,首都体育学院李四化教授讲述《残奥射击队的心理训练及启示》。他介绍了负责的残奥项目中的常规工作,讨论了心理建设和比赛方案等方面开展的心理评估,还汇报了如何运用太极拳虚拟化和虚拟现实技术来应对相关心理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刘运洲博士讲述《女子柔道队备战巴黎奥运会的心理训练及启示》。他向听众介绍《心理控制源测试》《简氏POMS量表》等心理诊断与评价工具,并展示了一些心理调节训练方案,通过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运动员的竞赛特点和情绪状况开展认知干预。


香港体育学院姒刚彦教授以《“老”运动员奥运心理服务的特点与效果》为题,分享了丰富的案例,介绍了心理服务的主要内容、核心信念及问题解决式质性评价方法,并探讨了在不同阶段实现目标的服务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宋湘勤教授讲授《拳击与飞碟射击项目心理备战的比较研究》。她从拳击队与飞碟队的心理训练工作谈起,详细介绍了拳击与飞碟的项目特点及运动员的心理品质要求。通过比较两队的心理训练方法,她强调了主动沟通和建立信任关系在心理训练中的重要性。


北京体育大学孙美荣老师分享的是《国家艺术体操队备战巴黎奥运会的心理训练及启示》。她结合自身在艺术体操队的心理保障经历,介绍了在团队融入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并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改进训练方法,坚持勇敢地和运动员们一起成长。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孙逊博士讲述《从定量研究的视角思考运动队心理服务工作质量的提高》。他从工作背景出发结合心理学科相关的统计训练方法,针对举重运动员训练、比赛中的开把情况对最终成绩做出量化预测,并提出通过定向目标训练减少未知性,为教练员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方案。最后提出对数据统计等研究工作的思考。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王智研究员讲授《国家射箭队备战巴黎奥运会的心理训练及启示》。他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并提出创新思路,重点分析了参赛运动员在适应赛事和场地时遇到的心理问题,同时提出了通过保持自我建设思维模式来提升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建议。


锐体(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温莜茜博士讲述《协助经历早期情感忽略的运动员应对经济压力——以人为中心与依恋治疗咨询视角》。她针对部分运动员表现出的破坏性的防御行为展开讨论,通过依恋为基础的咨访关系以及安全激活、制造机制化空间来引导运动员重塑自我信念和价值,实现心理重建。


在专家报告结束后的提问讨论环节,与会者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其中,姒刚彦教授向孙逊博士提问了定量研究在运动员训练中的作用,孙博士则详细说明了日常训练安排与定量分析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分享了如何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优化训练效果。





10月20日上午,首都体育学院徐守森教授分享关于《精神分析视角读懂行为模式,正念训练视角解决技术难题——用心理咨询的宏观视角解决运动心理的具体问题》的独到见解。徐教授从2011年开始接触运动心理咨询,在独立探索中,形成了对心理咨询疗法更系统化的理解。


北京体育大学许丽媛老师向听众讲述《国家田径队投掷项目备战巴黎奥运会的心理训练及启示》。许丽媛老师深入分析了她在国家田径队遇到的现实情况并指出在向大众介绍运动员的工作时应贴近运动员的生活、训练和比赛。


北京体育大学杨寅副教授向听众分享《如何处理运动员“恐训”问题:基于蹦床项目的观察、干预与反思》。杨寅副教授就在心理保障工作问题处理过程当中发现的方法和策略展开分享。最后提出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需要对具体运动员的具体情况作出评估,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赵国明老师分享《巴黎奥运周期飞碟射击项目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工作实践及启示》。赵国明老师提出在工作当中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以问题为导向,在领队和主席的领导下,以教练员为中心、运动员为主体,充分发挥重要作用。


武汉体育学院祝大鹏教授做了题为《身残志坚,羽“心”飞扬》的报告。祝大鹏教授分享工作中应当根据残奥运动员的心理特征、体能等方面做出测评,从而制定相关训练内容并提出希望运动员在面对困难时选择超越,不断激发自身潜能。


北京体育大学张力为教授分享《有关国际奥委会安全运动-权益保护项目:超越心理健康的关注》的报告。张力为教授就国际奥委会安全运动权益保护的核心理念、相关内容和现有举措展开叙述,呼吁广大心理工作者关注国际奥委会这一超越心理健康的发展倾向。


随后姒刚彦教授主持提问环节。其中张力为教授询问巴黎残奥运动会羽毛球冠军李红燕远道而来特意出席本次论坛的原因。李红燕结合自身比赛期间的心路历程展开答复,提到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她增长了自信,也能以更好的状态去应对比赛中的诸多挑战。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学习如何更好地坚持,使自己的运动道路更长些。




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张力为教授主持了本次论坛的闭幕式。闭幕式上,香港体育体育学院的姒刚彦教授发表感言并介绍了2025年将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第15届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的情况,呼吁大家提前准备,积极投稿。最后,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毛志雄教授致闭幕式词,衷心感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心理学会的大力支持,以及各位专家分享的宝贵经验。他指出,论坛的成功举办无疑对中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与应用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期待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再相聚并再次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贡献。


论坛在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体育事业灿烂盛大,心理保障工作任重道远,惟诸位参与者共勉!



文字/吴语含 樊启豪

图片/侯宇洁 孙梦 吴昕芮

编辑/张力为 秦花卉 郑璐平


END




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
以北体大心理学院工作信息为基础,整合学校涉及师生日常教育、管理教育、服务类的信息,采取师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定期推送党建、教学、科研、就业、招聘、学风建设等方面的服务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