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洋同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叫汉洋,是心理学院2022级的一名硕士生。很高兴作为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拟推荐人的身份站在国旗下和大家分享我的研究生生活。说实话,刚接到这个通知的时候有些惶恐,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我已经太久没有参与国旗下讲话的活动了。还记得小学三年级我第一次站在国旗下讲话,太紧张导致开场白说成了“亲爱的领导,尊敬的同学们”,台下一片哄堂大笑,我紧张到不知所措。还好,今年是我研究生的三年级,今天我没有说错。
首先我想感谢心理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这里浓厚的科研氛围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看到了科研工作的魅力和“以学术为志向的可能性”。感谢所有辛勤工作的老师们,是你们让我们在治学严谨与严肃规则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同时,感谢我的师门以及所有帮助我的心理学院的小可爱们,感谢你们的热情帮助和支持,是你们的陪伴让我的研究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辅导员说我可以从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科研,学生工作这几个角度,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那就先从心理学开始吧。
作为一名本硕7年心理学专业,甚至已经被隔壁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录取的准博士生,我理解的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在于“受益于己,惠及他人”,它赋予了我全新的理解这个世界的角度,明白了生而为人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明白了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事件背后可能蕴含着他们的无奈,也更好的看清楚自己和自己的需求。我对“自我”这个概念很感兴趣,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方向聚焦于女性的自我客体化。它是身体意象的认知层面,指女性进行自我评价时,会采纳外部社会化的评价标准,像审核一件物品一样审视自己的身体,并且过分看重外貌对自我价值的影响。体大从不缺帅哥和美女,追求“美”是我们的本性,但生命的选择理该多元。愿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价值,让生命的意义在生活赋予的广阔空间中尽情展现。
熟悉心理学的,提到它总会说小众学科、就业难、科研卷;不熟悉心理学的,总会把我们与算命的、伪科学联系起来;我也时常对每次说完自己的专业都要加上许许多多的介绍和说明来解释心理学是什么做什么而感到厌烦,我要告诉他们“我真得不会算命”,“你别害怕,我不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但现在,我愿意相信,破除大家对心理学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的误解和刻板印象,将深度专业的知识大众化是每一个心理学人的使命。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仍会致力于实现这一目标,这是我的理想和情怀。
接下来,我们聊聊科研。读研期间,我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4篇,其中,一篇介绍社交媒体与自尊的文章发表在了SSCI中科院大类一区 Social Media + society期刊上,一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切入,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发表在中文核心《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论文的工作相对琐碎,我能给大家的建议是:明确目标,尽快行动。研一虽然课程多,但仍然要思考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文献搜索,持续的文献阅读。与导师或师兄师姐讨论选题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确认完毕后,尽快开展实验。这期间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实验过程中未知重重,心理学对控制变量的要求严格,很多问题在开始实验后会接踵而至。但是,别担心,出现问题及时改正,但一定记住:尊重学术,敬畏科学,科研诚信,人人有则。
作为2022级硕士班团支部书记兼副班长,以及担多次担任班长、学生会部长等的学生工作,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生工作感悟。其实这个工作远没有上传下达这么简单,我受过很多委屈,在评奖评优涉及到同学们利益、安全等问题时从不敢马虎,但即使这样,也经常被喷。那为什么要参与这么学生工作呢?如果外部动机是我付出了时间与精力,也得到了很多荣誉和奖励的回报。但重要的内部动机,我觉得是格局和心量变大了吧,格局是一个人的眼界与认知范围,格局越大,你看到的世界就越大,相应的,你的心量就越大。其具体体现在于,当你拥有自己的使命,并将目光聚焦于他时,其他的一切产生于自己或他人的委屈、艰难、苦楚、嫉妒、贪欲、嘲讽、诽谤都将只是小事,因为相比漫长的人生路,这些负面因素微不足道。当你视野不断扩大,你的思考就会更加全面,更能多出一份理解和包容,更能理解并接纳痛苦和委屈,懂得自我激励。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作为今天的结尾,希望我们都能自我驱动,在纷杂的外界环境中把控好自己的节奏,希望我们都能够在普通的日常的平民化的生活中获得经常性的快乐,同时不忘持续地超越追求。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