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高能”!合肥,全速奔向2035

时事   2025-01-09 17:12   安徽  


“奔向2035——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解读”系列报道


“一城两廊”中,重大科创平台正在发展的“新天地”向上而攀;“产业区块线”里,未来产业正在广阔的“新空间”向新而行。全新蓝图之上,合肥正全速奔向“高能未来”。

紧扣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的合肥城市核心功能定位,勇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透过国务院最新批复的《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合肥这座城市的“向新力”正澎湃涌动,激活着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




定位“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科技创新



2024年12月29日,首届《中国科技创新盛典》在央视播出,深空探测、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合肥造”元素闪耀亮相。一场全国层面的“科技春晚”,超高“合肥含量”,尽显合肥科创魅力。


然而重温合肥的“成长史”,科技创新并非“天赋异禀”的眷顾,而是“志在千里”的坚持。


从中国科大师生享受安徽省第一条“温暖专线”到打造未来大科学城铸造“国之重器”、服务“国之大者”。合肥,总把最好的资源留给科技创新。


中国科大。(本报料图)


珍视并延续着合肥的这份优势与坚持,在全新的《规划》中,合肥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突显合肥城市特质,立足合肥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优势明显,承担了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未来大科学城、科大硅谷、新桥科创示范区、未来科技城等一系列国家、省级重大科创平台的责任使命,已成为引领科技与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进一步优化了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水平。


在科大硅谷,合肥集全市之力,出台专项政策,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生态优化,打造着一片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高科技产业的“高产田”,努力建设极具活力、引领未来、享誉世界的“创新之谷”。


科大硅谷核心区中安创谷。宋炎骏 摄


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董事长吴海龙介绍,截至2024年9月底,科大硅谷已累计集聚科技型企业和科创服务机构超6000家,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超6万名。在《规划》的保障下,蓬勃的创新创业将获得更大的空间。


围绕“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的核心功能定位,《规划》中,合肥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基石,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布局一批交叉前沿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努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创新要素聚集地、成果交易和转化地,以科技创新筑牢强国之基。



“一城两廊”科创空间格局

重大科创平台留足发展“新天地”



用舍得的气魄、精细的谋划、精美的设计,把最优的空间、最美的区域留给创新发展。


《规划》中,将全市近一半的新增空间资源,布局在滨湖科学城、G60科创走廊和江淮运河(引江济淮工程)生态创新走廊,保障“一城两廊”科技创新空间格局,引导创新空间与生态空间有机融合。同时,高起点规划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和科大硅谷,组成的“两心一谷”,为重大科创平台建设预留出了空间。


合肥滨湖科学城。全媒体记者 杨凤炆 摄


在备受关注的“一城两廊”的科创空间格局中,滨湖科学城、G60科创走廊、引江济淮创新走廊将迎来怎样的发展空间?


滨湖科学城将作为合肥科技创新的主战场,集中发展原始创新。滨湖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滨湖科学城正加快推进未来大科学城建设,已经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3个大科学装置,正在加快建设紧凑型聚变能实验堆装置(BEST)、合肥先进光源和雷电防护试验设施。骆岗公园已成为新技术先试先用的“超级场景应用地”。


G60科创走廊则发挥“科技创新的高速通道”的作用,推动长三角地区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合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合肥实体化运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和联盟,为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九城市市场对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G60科创走廊落地转化,G60科创走廊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G60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合肥庐阳大数据产业园。(图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与此同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先进技术推进应用中心、科大硅谷组成的“两心一谷”,也串联起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的链条。


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硬件工程师崔云龙表示:“这样的空间布局有助于我们在科技创新中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我们也更有信心利用好这一优势,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规划》中,合肥还将打造功能复合、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空间。依托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新站高新区等产业园区和重要产业基地,建设创新功能集聚区,促进创新功能与城市功能互动。结合城市更新和工业用地转型,为小微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规模适宜、形式多样的成长空间。营造“有温度、有活力、促交流”的文创空间,提升文化设施的数量和品质,塑造合柴1972文创街区、园博园等文创空间。



定位“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

建设新兴产业集聚的产业名城



科技创新爆发出的巨大驱动力,也在推动产业空间布局的更迭与优化。《规划》中,合肥将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空间布局,支撑建设“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


合肥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延链。全面增强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建设新兴产业集聚的产业名城。


强化先进制造业空间保障方面,合肥将优化传统优势产业空间布局,有序引导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等园区内的传统优势产业向外围产业新城转移。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保障,预留合肥培育未来产业的发展空间。结合高等级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建设,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空间供给。


在合肥都市圈空间协同中,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先在都市圈内其他地区及辐射地区建立分支机构,引导都市圈内其他城市龙头企业在合肥设立研发中心;支持区县结对合作、园区共建、毗邻地区合作和产业廊道建设,有序引导合肥部分制造业向周边转移;加强都市圈产业集群培育的空间支撑,共建“产业链上的都市圈”等。



蔚来F2工厂“魔方”车辆存取平台。张大岗 摄

目前,合肥通过与都市圈兄弟城市共建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业走廊等,加速产业转移。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合肥都市圈内通过产业承接、优势互补,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汇聚了江淮、奇瑞、蔚来、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等整车企业和1200余家零部件企业。


为了保障产业发展的空间,合肥借鉴了上海、广州、苏州、宁波等地的成功经验,在本次最新的总体规划中首次划定了“产业区块线”,通过促进用地的集聚与转型相结合的方式,优化全市的产业用地布局,不仅有利于解决“工业围城”的问题,还为产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2024年9月25日,合肥国显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开工活动现场展出的相关展品。全媒体记者 杨凤炆 摄


如今,全国50%的新能源叉车、20%的液晶显示屏、10%的新能源汽车、8%的光伏组件来自“合肥制造”。而在量子科技、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未来产业中,合肥也持续抢占赛道,记者从合肥市发展改革委获悉,合肥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合肥商业航天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合肥通用人工智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合肥新型储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合肥生物制造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


勇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的布局下,未来的合肥,更多科创、产业地标将拔地而起,城市一路向新而行、动能澎湃。




策划 | 汪雷
文字 |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刘小容 周文丽
图片 | 本报资料图

视频 | 罗浩宇 杨倩雯 詹慈媛

部分素材来源 | 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弘 周巧
出品 | 合报深一度融媒体工作室
一审 | 吴弘 周巧;二审 | 束芳;三审 | 周军






合肥日报继续给粉丝送福利啦!


2024年12月30日至2025年1月12日期间,凡在合肥日报微信公众号推文留言区进行留言且将合肥日报微信公众号设为星标的读者,我们将选出留言精选次数最多的4名读者,赠送合肥日报与百武西联名出品的价值199元的T恤衫一件。(奖品需自行领取,不在合肥本地的粉丝可以到付方式邮寄)


加入粉丝群方式

↓↓↓

在微信公众号聊天对话
输入关键词“粉丝群”
加入合肥日报粉丝群
※活动最终解释权为本报所有,如有疑问请加入粉丝群咨询


合肥日报
《合肥日报》是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2009年11月8日创刊,坚持“主流、责任、权威”的办报理念。(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7000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