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幸福有模样,那一定是____

时事   2024-10-10 11:19   山西  

全方位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多种形式让村民的生活更充实……近年来,我市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


金秋收获季,田间瓜果香。9月29日,盂县秀水镇东关南村的南村农场里,几个村民一边麻利地收获南瓜,一边面带笑意地聊天。让大家高兴的事有很多:农场收获的各种作物会陆续分给村民,接下来举办的系列文旅活动让村民业余生活更丰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成员还能拿到分红……

从过去“几亩薄田、勉强温饱”到如今“住楼房、有工作、能挣钱”,农民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市农业人口比重为32.44%。全市超3成的人口与农业、农村息息相关,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关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我市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不懈奋斗,广大乡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一曲嘹亮的幸福之歌在乡村大地唱响。


设施齐全环境好

美丽乡村更宜居




秋日的平定县冠山镇鹊山村美如画卷:一栋栋楼房掩映在绿植之中,一排排小院干净整齐,小游园里花木茂盛……几年时间里,鹊山村从一个普通山村“变身”为环境美、设施全、人气旺的宜居村。

2007年起,鹊山村抓住国家地质灾害治理、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良机,陆续新建了800余套住房,不但改善了本村村民的生活条件,而且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了平定县4个乡镇的1000余名村民。鹊山村先后实现了水、电、路、气、暖、网“六通”,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文化“六化”,还建起了小游园、篮球场、健身广场、图书馆、便民服务中心、村民活动中心等,方便了村民生活。

鹊山村的变化与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工作密不可分。广阔农村天地中,我市有更多乡村根据自身情况,走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讲述着属于自己的发展故事。


盂县孙家庄镇王炭咀村曾因缺乏资源发展受限。在几代村干部的接续奋斗下,王炭咀村改变了面貌。路通了、环境好了、在村里就能就业了……感受到变化的村民,开始由城市向农村“回流”。“当初我为了生计进城打工、居住。如今村里啥都好,游客争着去,我也在村里找到了工作,当然要搬回村里住了。”村民石鼠生说。

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清理积存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改造农村户厕,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620个行政村全覆盖;203个村庄完成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建设“四好农村路”、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制村实现100%通客车;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一项项政策见实效,一件件实事暖民心,一批批设施全、环境好、村容美的乡村比肩城市住宅小区,高品质的农村生活从憧憬逐渐变成现实。



收入增加渠道多

小康生活有保障




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是关键。只有农民的收入稳定了,乡村振兴的步伐才更稳健。对于我市来说,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不是喊在口中、写在纸上的空话,而是各级干部群众努力实现的目标。“两个确保”目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六个精准”方略、“五个一批”路径……我市为实现每一个目标,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位于鹊山村的扶贫产业园是我市最大的一家扶贫车间,这里有6家家具生产企业和8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可以为易地扶贫搬迁的脱贫户提供400多个工作岗位。来自平定县岔口乡甘泉井村范家岩的王燕斌曾经是贫困户,如今是一家家具生产企业的技术员,每月工资3000元。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来到鹊山村后,王燕斌实现了“楼上安居、楼下乐业”,摘掉了“贫困帽”,开启了新生活。

“摘帽”不懈怠,奋力奔小康。我市紧紧牵住动态监测“牛鼻子”,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包”,强化脱贫保障“要素链”,强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用脱贫攻坚的“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的“致富门”。

9月27日,在高新区杨家庄乡孙家沟村的刺绣工作室里,十几名妇女围坐在一起剪纸、做刺绣。工作室实行计件付酬,技术熟练的妇女,月收入与在外打工不相上下。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这样的工作,令大家十分满意。“谁说我们农村妇女只能种地、在家带孩子?我们也可以靠自己的技术赚钱。”工作室里的刺绣“师傅”孙玉英说。

曾经,农民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向土地要收入。如今,越来越多建在“家门口”的企业,为村民就业提供了更多渠道。食品加工厂、服装箱包厂、民宿农家乐……找工作不再需要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业、兼顾家庭和收入成了更多人的选择。

保养农机是秋收前的“必修课”。这几天,盂县顺泽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春元陆续完成了十几台农机具的检修,等待大规模秋收的开始。“虽然我们托管的土地多,但是有农机助力,以前一个多月才能完成的秋收,现在十来天就能干完了。”田春元说,“我们还能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服务,让农民当上‘甩手掌柜’。”


从人力、畜力、手工农机具、小型农机具,到大型机械、专业农机合作社的托管服务,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更新换代。“与老一辈种的‘辛苦田’相比,我们种的是‘科技田’‘智慧田’。降低劳动强度,其实就是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田春元说。


乡风文明文化兴

精神富足日子甜




前不久,山西益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盂县南娄镇路家峪口村举办了乡村农民文体系列活动。传统戏曲、摄影展、丰收秧歌、农民篝火晚会、书画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展示了乡村的魅力,又丰富了村民的生活。在忙碌之余,不必远行就能“看红火”成了许多村民最期待的事。


既要让钱袋子“鼓”起来,也要让脑袋“富”起来。近年来,我市把培育文明乡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来抓。“村晚”、传统庙会、“村BA”、农民歌手大赛等一系列活动,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也提振了农民的精气神。

“四季村晚”是郊区的品牌文化活动。接地气的节目和身边人的参与,让“四季村晚”迅速爆火。去年,郊区仅3场春季“村晚”,就有近600名村民参演,现场观众超3000人次,活动线上直播累计观看人次突破12.4万。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对于乡村来说,各种文化活动不仅是村民的文艺联欢,也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从歌舞到非遗表演,从快板到小品相声,文艺节目里除了家长里短,还有村庄绿化、环境卫生、勤劳致富、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主题。这些乡村文化活动不仅能集聚乡村资源、促进文旅融合,还能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

文明乡风在文艺表演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孕育,在村民心中深深扎根。平定县宁艾村“早安宁艾”广播播放新闻故事、宣传文明新风;宋家庄村把一年一度的庙会改成群众文艺汇演,沟通感情促邻里和睦;城区小河村把文明公约融入文艺展演,寓教于乐……越来越多的乡村利用文艺活动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让农村生活多了不少“文化味儿”。“这些年,我们村里打扑克的人少了,看书的人多了;闲聊的人少了,排练文艺节目的人多了。大家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文化活动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宋家庄村党总支副书记巩振涛说。


如果说幸福有模样,那一定是描绘我市广大农民生活的“百村安居图”:越来越完善的各项设施方便了生活,越来越先进的科技和农机改变了耕种方式;越来越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乡村活力满满;越来越美的乡村留住了村民、引来了游客……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故事,不仅存在于镜头的记录、笔尖的文字中,更存在于每个农民的现实生活中。广阔天地为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乡村全面振兴未来可期。



点击观看更多资讯



采编丨阳泉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节

编辑丨王馨昱

责编丨荆倩

审核丨任昊
校对丨廉赟 任君

推荐阅读



嗨玩阳泉!超多精彩活动等你来!

GoGoGo!旅游直通车免费坐→

最全汇总!我市各医院国庆假期门急诊安排!

版权声明

  阳泉日报社所属《阳泉日报》《阳泉晚报》、阳泉新闻网和新媒体平台享有版权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互联网、无线客户端、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上使用须取得阳泉日报社的授权,注明作者及出处,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涉及转载内容的,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单位无关,侵权请联系删除。了解更多时政类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阳泉新闻”“阳泉政府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190003
投稿热线:0353-6658025
阳泉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报纸广告:0353-6658111
举报邮箱:wxyqjubao@126.com

阳泉日报
传递阳泉最新资讯,聚焦社会热点,服务读者,搭建沟通新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