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S论文快讯
✦
Hongyang Wang#, Hao Wu#, Dong Ye*, Chenyang Zhao, Qingshuang Wu, Sen Wang, Zhiwei Zhang, Mingtao Zeng, Hanghang Wei, YongAn Huang*
作者:王洪扬,吴昊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全文链接:
https://www.oaepublish.com/articles/ss.2024.53
1
导读
2
图片摘要
图1. 微圆周和纤维状电子器件的制造方法和应用。
3
文章简介
微圆周电子器件的基底材料主要包括刚性、柔性、可拉伸和天然纤维材料,每种材料均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例如,刚性基底材料(如不锈钢针和聚酰亚胺棒)因其稳定的机械性能,适用于需要精确定位的应用,如手术工具。柔性和可拉伸基底材料则因其优异的变形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广泛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和植入式医疗器件。天然纤维材料因其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和环境可持续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分析了这些材料在机械性能、电气特性和环境适应性方面的差异,探讨了它们如何影响微圆周电子器件的性能及应用。
微圆周电子器件的共形制造技术主要包括增材、减材和等材制造技术。增材制造技术(如共形喷印、化学涂覆等)通过逐层堆叠材料构建纤维表面的三维功能结构;减材制造技术(如旋转光刻和激光加工等)则通过精细去除材料来实现所需结构;等材制造技术(如转印和纳米压印等)侧重于将预制形状或结构转移到微圆周基底上。不同制造工艺的选择直接影响电子器件的定位精度和功能特性,在制造精度、材料兼容性和成本效率之间需要做出合理的权衡,以优化器件的整体性能。
微圆周或纤维状电子器件在可穿戴电子、生物医疗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在健康监测方面,纤维表面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如心率、血氧和体温等生理健康参数;在环境监测领域,高灵敏度的光纤传感器可用于实时检测气体浓度、湿度等环境参数。此外,微圆周传感器在手术机器人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在植入式电子领域,由于其小型化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微圆周电子器件成为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工具,微圆周磁共振成像(MRI)标记技术则为手术提供实时成像和定位支持。
图3. 微圆周电子器件的共形喷印制造方法。喷墨打印作为一种典型的非接触式增材制造技术,能够在高曲率表面上制造精确的图案结构。该技术通过控制喷嘴与基底之间的相对运动路径,实现墨水的精准沉积。喷墨打印技术主要包括挤出式打印、气溶胶喷射打印、电流体(EHD)喷印和电纺丝四种类型。挤出式打印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基底旋转装置实现微圆周表面的打印。气溶胶喷射打印利用气溶胶微滴的喷射提高打印分辨率,已成功应用于导管表面的柔性传感器制造。EHD打印和电纺丝技术通过高压电场将油墨拉出喷嘴,形成亚微米级的喷射,从而提高沉积分辨率。以上技术通过基底旋转设备,使传统印刷方法能够适应高曲率微圆周表面,进而提高喷嘴与基底之间的定位精度,成功实现高精度图案结构的制造。
图4. 纤维状力学传感器在可穿戴电子领域的典型应用。纤维状力学传感器,包括应变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能够将机械变形转换为电信号,在可穿戴电子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人体健康监测和运动状态检测方面。这些传感器因其快速响应、宽广的检测范围和良好的顺应性而备受关注,并可集成至可穿戴织物中。
4
结论与展望
微圆周或纤维状电子器件正逐渐成为电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材料与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这些器件将在更高精度、更低成本、更强材料兼容性以及更高制造效率等方面取得突破。通过优化柔性电子材料和生物相容性材料,有望进一步提升器件的柔性、轻量化、生物相容性及长期稳定性。此外,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圆周电子器件将具备实时监测、数据处理与智能反馈等综合功能,从而提升用户体验。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微圆周电子器件的发展将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为智慧医疗、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复杂问题提供更智能的解决方案。
通讯作者
叶冬
副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叶冬,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在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前沿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多功能电磁超材料/机器人电子皮肤等复杂曲面电子器件制造与应用、等离子体增减材制造工艺技术等方面研究。目前已在 PNAS、Nano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mall、Materials Today Physics、Nanoscale 等期刊发表 SCI 论文四十余篇,受理/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三十余项。
黄永安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黄永安,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腾讯“科学探索奖”获得者;湖北省“柔性电子制造创新群体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柔性电子制造团队带头人”和“ChinaMaker创新团队创始人”。致力于新兴柔性电子技术研究,包括:柔性电子器件与系统(飞行器智能蒙皮、机器人电子皮肤、柔性超材料电子、柔性传感等)和柔性电子制造与装备(纳米喷印制造、激光加工、曲面电子制造等)。发表SCI论文近200篇,出版著作4部,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美国专利4项;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特别金奖。
基金支持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B32007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175537、52188102)的资助和支持。
引用此文
Wang, H.; Wu, H.; Ye, D.; Zhao, C.; Wu, Q.; Wang, S.; Zhang, Z.; Zeng, M.; Wei, H.; Huang, Y. A. Micro-cylindrical/fibric electronic devices: materials, fabrication,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oft Sci. 2024, 4, 41. http://dx.doi.org/10.20517/ss.2024.53
5
特刊征稿
该文章归于Prof. Carlo Massaroni (Università Campus Bio-Medico di Roma) 为 SS 组织的热点特刊 “Flexible Sensors for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中。本期特刊旨在汇集柔性电子领域的最新突破,包括新材料、制造策略和特性,强调基于不同材料设计的柔性传感器在个性化健康监测系统、植入式和药物输送生物医学设备以及环境监测(包括但不不限于污染物、湿度和温度)中的各种应用。目前该特刊已出版一篇综述文章,一篇研论文,欢迎相关领域学者关注、投稿!
特刊网站:
https://www.oaepublish.com/specials/ss.1969
截止日期:2025年4月30日
在线投稿请扫码:
Soft Science (https://softscijournal.com) 是一本金色开放获取,严格同行评议的国际学术期刊。它专注于机械软性、可变形、可展开的材料、设备、系统领域,目标是成为该领域具有高影响力的旗舰期刊。Soft Science 由OAE出版公司主导创办,华中科技大学黄永安教授担任主编。期刊自上线以来,已出版13期文章,总计发表论文110余篇,目前已被ESCI, Scopus, CAS, Lens, Dimensions, CNKI等数据库收录,欢迎大家关注!
点击下载期刊文章合集→:SS文章分类合集.pdf
主编Editor-in-Chief
黄永安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腾讯“科学探索奖”获得者;湖北省“柔性电子制造创新群体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柔性电子制造团队带头人”和“ChinaMaker创新团队创始人”;建立了先进的柔性电子制造实验室。
副主编 Associate Editors
陈俊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生物工程系
UCLA终身教职,曾获ACS Nano Rising Stars Lectureship Award, Advanced Materials Rising Star, UCLA Innovation Fellows等多个奖项,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谷国迎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德国洪堡学者,腾讯科学探索奖获得者,上海市机器人学会秘书长等。
顾军渭
西北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国家级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化学会、英国皇家航空学会、英国材料、矿物与矿业学会Fellow,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秘书长、导热复合材料专委会常务副主任、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麦立强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化学会会士,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
•
✦
期刊推荐
*点击图片了解各期刊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