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蛇年春晚挖掘的3个创作思路,或许于新年工作有益,做个笔记:
在致敬白娘子环节,有一幕舞台变化让人印象深刻。
起初陈丽君登台时,舞台还是“天青色”的西湖山水。
随着《新白娘子传奇》主演叶童赵雅芝登场,舞台就变成了粉红的天空。
粉红和淡蓝的配搭,这个组合,你眼熟吗?
在巴黎奥运会上我们就看到过。
这是中西视觉审美难得一见的巧合——都取材于自然界的晚霞。
巴黎奥运会原计划在晚霞中开幕,而春晚的此处所借鉴的,正是中国山水画中常用于表达“晚霞”的配色。
今年春晚有很多配色可以借鉴,有大象的原始森林、一幅国画的装裱……
当面对配色选题时,与其去模仿和借鉴,不如回到原始的思想创作中去——它从何处来、它本是什么模样,或许就是能找到灵感。
如何推介一种新玩法?
参考案例:喜剧歌曲
思路:先“上菜”再“报菜名”
还记得沈腾马丽爆红的这两句吗?
这不是他们小品里的,而是来自一个新节目叫喜剧歌曲。
今年节目单发布时,就有人给我划重点,说多出来个“喜剧歌曲”的类型。新类型直接摆上节目单,不得不好奇春晚会怎么定义?
一句话解释,“就是借春晚后台拍个MV”。
从春晚后台开始的节目,大家并不陌生了,在春晚微电影、去年0713登上春晚时,都有看到过。
但我发现它反常之处在于,直到表演最后,才出现了一堆奇怪的命名:
直到节目演完了,才出节目名。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春晚有史以来,第一个先表演、再出节目名字的演出。我姑且称它为先“上菜”,再报菜名。
这个节目给我的启发是,打破传统,要尊重规律。这个节目在尊重的就是“叙事的规律”。
先报幕、再登台——这是过去推介一个节目的仪式感的方法。
但在当下这个时代,用“后现代”思维去解构传统节目,寻找正常中的“反常”,才能吸引到注意力。
所以,作品要想出新出彩,都请记得埋一个被人记住的梗。
如何策划一场地方文旅宣传片?
参考案例:武汉分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