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古城——李氏家祠里的故事

时事   2024-11-01 22:30   云南  
昭通
李氏家祠







昭阳区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东面,藏着一处家祠。



之所以说是“藏”,是因为在昭阳区能够修建家祠的人家并不多。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家祠,在昭阳区仅有三处,一处是龙氏家祠,另一处是卢氏家祠,还有一处就是李氏家祠。龙云当过云南王,卢汉也任过云南省主席,二人声名显赫,他们拥有自己的家祠,不难理解,但是都建在城外。李氏家祠却建在昭通古城内,这里面一定有着不一样的故事。



李氏家祠的主人叫李正荣,字耀廷,以字行,因此人们习惯性地称这处家祠为李耀廷家庙或李氏家祠。在百年风雨中,李氏家祠保存相对较好,最近又作了修缮,修缮过后的家祠大门上,起的名称是“李氏支祠”。


李氏家祠位于建国街、大局街和泰来街附近,周围的老建筑多数还没有完全恢复,因此,李氏家祠在这个街区便十分显眼。



李氏家祠建于1908年,《民国昭通县志稿》记载:“光绪癸卯(1903年),滇抚林具其孝友义行,奏请旌扬,部准建坊立祠。”祠堂坐北向南,二进四合院。绕过照壁,进入一进院,单檐硬山顶的前殿已经修缮完毕,左右两边是跨院,靠东西跨院有两座碑亭,陈荣昌书写的碑文摆放在东面的碑亭,吴良桐写的碑文则放置在西面碑亭。经过穿斗式木架结构的前殿,可以进入二进院,也就是正殿。板瓦屋面,面墙木壁,后墙青砖支砌。据说,家祠是李耀廷为了纪念母亲而建,表示孝,《昭通志稿》记载:“乐善好施坊在大局街李家祠内,砖质,左额‘节孝’,谓为其母迟也,右额‘孝义’,谓其子正荣也。”又有一种说法,正殿里供了一根扁担,以兹纪念李耀廷的创业义举……


家祠背面的故事很多,在这里,笔者想挑几个跟大家说一说。



其一:一根扁担的故事


李耀廷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据其家谱记载,李氏的祖籍在江苏省江宁县柳树湾,后因军功官至百户、千户,其五世祖随军平定禄万福叛乱后,定居在恩安县龙泉冲,李耀廷于1836年生于恩安县,是地地道道的昭通人。但命运给李耀廷开了个玩笑,到了李耀廷的祖父一代,人丁不旺,独子承宗,因此,听了风水先生的话,举家迁至鲁甸厅龙家院子(现鲁甸县江底镇大水井村仙人洞龙家院子村民小组)。到了李耀廷这一代,人丁兴旺了,母亲迟氏生下6个儿子,李耀廷跟着父亲务农以维持生计。咸丰年间,昭鲁发生饥荒和瘟疫,再加上李蓝起义,兵荒马乱,百姓受苦,田荒地芜,加之祖父、祖母、父亲、姑父、姑母等相继死亡,家里排行老大、年仅20岁的李耀廷不得不扛起全家的重担,他凭着一根扁担,上走迤车,下走黄坪,东赴贵州,北抵四川,挑些烟土、茶叶,贩点盐,每往返一次就是300余里,当起了贩夫走卒。这是家祠建成后,要供奉他挑过的那根扁担的一个理由。从一根扁担开始挑起人生,李耀廷得到了生活的历练,他后来尚武,建起了松柏营,因而有机缘帮“天顺祥”的东家王兴斋找回失窃的一批货物,受到王兴斋的赏识,自己不但在宜宾创办了“荣茂公”商号,还被王兴斋聘为“天顺祥”渝号管事,从而开启了他西南工商巨擘的生涯。王兴斋去世后,李耀廷成为“天顺祥”的实际控制人,把“天顺祥”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遍布15个省,业务甚至拓展至海外,李耀廷也因此成为西南首富。



其二:李耀廷父子的慈善义举


李耀廷成为西南首富后,没有忘记桑梓,热心公益事业。《民国昭通县志稿》述其“好施与,凡捐赀赈荒、修桥及各慈善事,美不胜书。”为了解决家乡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李耀廷在鲁甸江底的牛栏江上架设铁索桥。每值饥荒之年,他都在昭通城东门支起数十口大锅施粥,救济灾民,上千人得以避免饿死街头。据说,当年施粥的地方,今天仍然被人们称作“稀饭场”。昭通女子初级学校办学之初,没有教室,便是借李氏家祠的几间房屋先行办学的。后来,侄儿李恩阳、儿子李龢阳捐出原来所买的旧中营署及箭道20余亩地,作为昭通女子初级学校的校址。

李耀廷忧国忧民,数次支持朝廷和国家。当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西逃,国家危难之时,李耀廷慷慨捐银劝其回京理政,故而李耀廷又被称为“在野相爷”。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出资创办四川第一份报纸《渝报》,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1915年,李耀廷携李湛阳、李龢阳捐银3万两,支持推翻封建帝制,孙中山亲书“高瞻远瞩”牌匾相赠。1916年,护国军与北洋军阀激战四川泸州、纳溪一线,李龢阳不顾巨大的经济损失,将北洋军扣押的李氏川江轮船公司的两艘轮船连夜拆毁,毁家纾难,支持蔡锷护国。




其三:李耀廷的过人智慧


李耀廷做大“天顺祥”,体现了他天赋异禀,智慧与胆识过于常人。清代,通用货币仍为银锭和铜钱,携带不便,大量银两转运困难。晚清时期,云南财政不足,驻滇绿营官兵薪饷及军费开支历年均需川、鄂、江、浙等省调银补助,每年达数百万两。其时,督办四川外务的川东道尹唐炯急需银10万两,朝廷调拨一时无法运达,唐炯把重庆几家商号、票号老板召去商量,希望先借后还,但这几家商号、票号均以款项数额巨大,一时难以筹集为由拒绝,实际是担心还款迟滞,影响经营。李耀廷获悉后,认为这是展示“天顺祥”实力,插手官银汇兑的良机,经请示王兴斋同意后,既垫支10万两白银,又广而告之,为朝廷日后还款留下伏笔。他安排手下雇用100名挑夫,身着“天顺祥”字号的号褂,每人挑银1000两,挑担上各插“天顺祥”白纸灯笼,浩浩荡荡,自己亲自护送至道台衙门。挑夫百名,送银10万,招摇过市,观者如堵,轰动了整个重庆,西南数省商贾为之侧目。不久,云南巡抚上奏朝廷批准,将朝廷每年所拨军饷及各省协饷全部交由“天顺祥”领兑,年计百万两。从此,“天顺祥”声名鹊起,信用度高过同行,从而开启了国内民营商号办理朝廷汇兑业务的先河,也成就了李耀廷的传奇人生,助力他成为西南工商巨擘。


故事就是曾经发生过的事,不是传说,李耀廷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奋斗、勤劳、智慧、胆识。






来源丨@昭通发布 微信(ID:ztfbwx)丨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曹阜金/  曹阜金 唐龙泉飞/ 

值班领导丨马燕

编审丨张永刚

编辑丨尹婕

校对丨龙萍

投稿邮箱丨519045426@qq.com

广告咨询丨0870-3193705

昭通发布 微信团队

昭通发布
关注民生,传递资讯 ,不管你在哪里,了解昭通,来这里就对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