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背着行囊,阔别家乡,带着对发电事业的无限憧憬,奔向了湄洲湾畔的她。
岁月匆匆,一晃20年。忆往昔情景依旧,历历在目,这是我和她一起追光逐热的20年。
2004年,她11个月,我27岁。她的诞生地就是在这片叫做泉港柯厝的土地上,到处是滩涂、采石坑、采石场,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建设者们丝毫没有被环境所影响,大家埋头苦干、挥汗如雨。随着机械的阵阵轰鸣,主厂房浇捣第一罐混凝土、1号锅炉钢架开始吊装、2号汽包吊装就位……这片原本写满寂静的滩涂被赋予了新的活力。我们开始了各种培训、实习、钻工地查系统、画图整理资料……集体生活充实而快乐。
2006年,她3岁,我29岁。她还略显“青涩”,一期主厂房封顶,5万吨级码头投入使用,新建成的一期工程2台30万千瓦国产燃煤机组各项参数达到了当时国内同类型机组最高水平,1号机组工程还获得2005年度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优胜奖。作为化学运行主值,我经历了人员紧缺的时候,在四班三倒、值内只有2个人的情况下,既要监盘还要巡检和操作,但是融洽的同事关系冲淡了工作的紧张和疲乏。夜空的明月和点点星光、耳畔的机房隆隆和知了声声,见证了我和她相依为伴一起走过的时光。
2010年,她7岁,我33岁。面对市场的波涛汹涌,她的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再明显。决策层及时敲响了“供热转型”的战鼓,一期2台机组改造成为每小时具备供热能力393吨的热电联产机组,她成功由单一发电企业转型为热电企业,并成为泉港区重要热源点对园区实施集中供热。此前,她的第一船外购煤,实现了低热值劣质煤大比例安全掺烧,拓宽了“锅炉”口粮的选择面;“物资超市”正式开业,实现了物资管理实时化、可视化、透明化、一体化和效益化,她在蹒跚学步中凝聚力量,在追梦中踏实了坚定的步伐。我也成为化学运行白班主值,为了满足她不断增长的高品质用水需求,我参与实施了化学运行扩建项目,我与她共同成长进步。
2012年,她9岁,我35岁。她的热力市场拓展迎来重要机遇,供热部团队辗转一年,经过40轮苦战,赢得了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130吨/小时的高品质蒸汽供应权,完美实现了“破茧成蝶”的逆袭。同时,公司决策层觉察到了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在持续克服工期紧、设备供货滞后、融资难度大等诸多困难后,二期扩建2台67万千瓦国产燃煤机组相继应运而生,此后她连续多年实现年发电量突破百亿千瓦时。随着2号机组脱硝改造项目顺利完成“168”小时试运,4台机组脱硝系统全部投入运行,为脱硝电价的取得奠定了基础。那时,我担任化学专业大班长,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专业知识和组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和她看到了彼此的付出和收获。
2018年,她15岁,我41岁。为了进一步降低机组能耗、提高供热能力,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她成功实施了一期供热科技改造项目,项目首次在大容量汽轮机机组采用高压上缸供热抽汽的系统设计,首次应用蒸汽的供热抽汽再热技术,创建了火电机组供热协同节能模型,实现多重效益,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央企绿色发展引领的作用。而我转岗到党群部,工作上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摸索平衡党建和工会两个职责在日常工作中的角色变换,工作虽繁杂、忙碌,但是就像公司许许多多奋斗在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一样,都在用最本真、最朴实的付出和汗水默默支持着她、爱着她。
2024年,她21岁,我47岁。回顾这一路,她由小到大,单机容量从30万千瓦到67万千瓦,从单一火力发电到电热并举再到绿色低碳发电的多元化发展,无不折射出她改革转型的科学发展之路。她,厂房明亮,机声欢鸣,电热源源不断送达四方,截至10月15日,年累计发电量超100亿千瓦时,供热量超1000万吉焦,发电供热量均创下历史新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能源央企的职责使命。她,直面挑战,抓住机遇,在深化改革、创新创效中持续推进发展,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智慧电厂建设纳入福建省和集团公司试点单位,保持了每年持续盈利,实现了国有资本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正值青春年华的她,充满活力、阳光、力量和希望,似镶嵌在海峡西岸的一颗明珠,更加熠熠生辉。
我的青春陪伴了她的成长,她的成长丰富了我的青春。她在这20年间取得的辉煌成绩,是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化改革众多成功案例的一个缩影。如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起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再一次站在了历史性的时刻,我信心倍增,豪情满怀。眺望前路,我还将与她携手并进,共创未来,在奋进电力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留下我们坚实的足迹。
20年来,湄洲湾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