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说”之911)
记忆中的奶奶
(盐山县公安局 薄金涛)
(音乐)
(作者)
奶奶已经去世多年,但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却刻在我的脑海里,永远都忘不掉。
奶奶钱氏,祖籍上海,早年跟随南下当兵的祖父返回老家生活。1984年至1987年,是我对奶奶印象最为深刻的几年。
奶奶很节俭。那时农村老家的生活并不富裕,只有到了过年才能吃上几天好吃的。那时我的父亲已经参加工作,偶尔回老家会在县城给奶奶带点好吃的,她却总是给我留着。奶奶是南方人,爱吃大米,父亲有时会用面换成米带回来,每逢家里改善伙食吃大米的时候,奶奶总是吃到碗里一个米粒都不剩,甚至会将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米粒都捡起来,洗洗再吃掉,奶奶告诉我,粒粒皆辛苦,不能浪费粮食。在我十岁的时候,我随父母搬来盐山县城生活,我老家旧县(现在的千童镇)因地理位置关键,在那时公共交通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已经通了公共汽车,从旧县到盐山的汽车票是五角钱一张,但奶奶都舍不得花,所以来县城的次数也比较少,每次都是父亲带着全家趁周末或放假回老家看奶奶。
奶奶手很巧。在老家的那几年,正是我刚上小学的年纪,那时的村里没什么娱乐设施,也没有玩具,孩子们除了玩泥巴“摔破锅”就是扇“洋火皮”,每次都是一玩一身泥。奶奶总是喜欢用旧报纸为我叠各种折纸玩具,比如:苍蝇罐、小船、小袄、小裤、纸折的东南西北等,形态各异,玩法各不相同,虽然没有玩具,但这些小玩意为我带来了许多的乐趣。除了这些,奶奶还会用剪刀剪“鞋样子”,那时脚上穿的鞋大多都是奶奶亲手剪的鞋样子做出的,穿着特别舒服。
奶奶爱干净。我想可能是因为奶奶是从上海大城市来的,虽然奶奶身上穿的衣服既不名贵,也不新潮,但每次见到奶奶衣服都很干净,平平整整,给人一种非常利索的感觉。那时的农村非常落后,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放着下地干活的农具,堆放着烧火做饭的柴火,还有空闲就搭上鸡窝,垒上猪圈,不管到哪户,都是一样的插不下脚、迈不开步。但我每次回老家,奶奶都会把自家小院整理得特别干净,农具也摆放得非常整齐。屋里炕上就更不用说了,一尘不染,毫无褶皱。
奶奶最疼人。那时候在老家上学,放学后我总是玩得忘了回家,每次都是奶奶挨家挨户地喊着我的小名找我,直到找到我才恋恋不舍地跟着奶奶往家走。到了冬天,下午放学回家的时候天都已经黑了,那时没有人接送,也没有路灯,都是同村三两个小伙伴拉着手、说着话、搭伴儿步行回家,每次走到村口,都会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个子不高的老人,正仰着头背着手,翘首以盼的等我回家,一看到我的身影,就会快跑两步,上前拉住我的手,把我领回家。奶奶不仅这样待我,对自己的孙子孙女都是如此,大伯家的姐姐长我几岁,放学比我稍微晚一点,奶奶接上我后,还会继续到村口,等着接姐姐回家。
奶奶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没有太高的文化,没有华丽的语言,入乡随俗,用她那一颗炙热的心,温暖着身边每一个人,教育、影响、激励着我们前行。
我非常怀念奶奶!
【编者按:微信公众号“用相机说话”开设“听我说”窗口,内容包括有价值的新闻、正能量故事、回忆往事、乡愁记事、金点子、好建议、女性消费、旅游、房产、家电、汽车、家居、征婚、美食、服饰、购物等,也可以讲自己的故事(包括生活或者学习上的困惑或者困扰,也可以是你通过自己努力创造的一点小幸福、小成就等,你的故事将默认允许我们公开发布,欢迎大家参与。邮箱:hbyswh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