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壮大“新农人”队伍的难点在哪

时事   2024-10-21 17:09   江苏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重大任务,并对培育新时代“新农人”提出明确要求。为深入了解我省培育壮大“新农人”队伍情况,近期,我们组成联合调研组分赴镇江、泰州等地开展调研。总的感到,近年来江苏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明显成效,一大批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时代“新农人”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为我省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江苏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多措并举,厚植新农人培育土壤。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率先在全国出台推进“新农人”队伍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从聚焦培育主体、加强精准培育、做好服务供给等六个方面加快培育“新农人”。各地因地制宜出台具体举措,如镇江出台八条政策,计划三年培养100名优秀“新农人”,目前已选拔31位;苏州对认定的高素质农民和青年高素质农民分别给予社保费用补助和学历教育学费补助。二是分层分类开展“新农人”培育。整合投入省以上农民培育等项目资金7800万元,加强后备对象培育。针对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针对涉农专业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专题培训;针对乡村产业振兴“新农人”,实施“头雁”培育项目。创新组建“新农人”学院、成立“新农人”发展联盟等孵化平台,推动要素加速集聚。三是积极营造发展氛围。围绕时代责任感强、专业示范性高、发展理念新等五个方面,在全省遴选20名“新农人”典型广泛宣传。在“农技耘”APP开辟“新农人”培育通道,推动“新农人”互动交流、共同提升。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制约“新农人”创新创业的因素仍然不少,突出表现在要素保障、培训效果、扶持政策、环境氛围等四个方面,亟待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着力破解难点,激励更多“新农人”驰骋田野,深耕广袤乡村。


用地、用工、融资保险等方面矛盾比较突出,要素保障仍需进一步加强。用地矛盾比较突出。从调研情况看,很多“新农人”在发展家庭农场、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民宿等新型产业时,有农产品展示展销、游客采摘临时休息场所、公共厕所、物流仓储等用地需求,但受用地指标等因素影响,绝大多数难以满足。融资矛盾比较突出。农业产业化项目一次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而“新农人”所拥有的农地、农用装备和设施等很难用于抵押融资。同时,涉农保险产品范围不广、品种不多、标准不高,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保险水平仅相当于主要农作物总成本的36%到50%,难以满足农业生产风险保障需求。用工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留守农村种地的都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农忙时节劳动强度大,工资薪金不高,临时用工人员流动性大,劳动力短缺现象较为严重。另一方面,随着农业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的推进,农机手、无人机飞防手、电商运营等有技术的劳动力尤显紧缺。


针对以上问题,亟须从以下几方面破题。一是强化金融保险支持。针对新农人需求特点创新金融产品,适当拓宽农机具和大棚设施等质押物范围,依法合规推动形成多元化农村资产质押融资模式。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扩大险种范围,优化险种设计和理赔服务,加快构建包括商业险在内的多层次农业保险产品体系。二是加大用地保障力度。聚焦规模经营主体合理的配套设施用地需求,落实配套设施用地相关比例要求,鼓励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符合规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三是着力解决用工难题。适当提高农村农忙时节临时用工薪资水平,加大对高温环境以及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员保护和补偿力度,出台社保费减免、医疗优惠等综合政策,提高农业产业比较效益。


培训对象不够精准、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多元,培训效果仍需进一步提高。对象不够精准。“新农人”群体经营理念、文化素质、生产类型、职业愿景各不相同,农业生产经营季节性特征比较强,忙时缺人闲时无事,导致不少想学愿学的“新农人”因种种原因无法参加培训。泰州市海陵区计划今年培养初创类“新农人”10人,但全区很难找到合适的培育对象。内容不够丰富。农业产业门类多元,随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经营方式不断涌现,现有培训内容不能很好满足“新农人”快速成长的需要。比如基层农机站、农技站等七站八所撤并后,基层农技服务人员青黄不接、年龄知识结构老化,影响了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的效果。形式不够多元。目前“新农人”培训仍以传统的集中授课方式为主,虽然增加了外出参观、实训基地、田间学校等培训方式,但总体不多,不少实训基地产业层次不高,特别是缺少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方面实训,难以满足“新农人”发展壮大产业的需求。比如调研发现,一些地区挂牌的实训基地产业比较雷同,大都从事蔬菜粮食果品种植、农产品销售等,产业层次、经营管理水平虽高于当地农民基本水平,但总体仍处于较低层次,带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针对以上问题,亟须从以下几方面破题。一是摸清底数动态。建立动态信息库,及时掌握“新农人”人员信息、产业类型、规模效益、示范带动等情况,为后续开展精准培训、精准扶持、精准服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通过问卷调查、入户摸底、调研座谈等方式,及时掌握“新农人”培训意向。二是开展精准培育。紧跟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区域特色产业类型,根据“新农人”不同职业定位,按需开发配套多样化培训课程,以理论培训、田间实践、专家解读、科技入户等多种形式灵活开展教学,帮助农民掌握运用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高质量建设一批实训基地,推动学员在具体、真实的生产活动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切实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因时施教。


政策精准性不够强、宣传力度不够大、协调性不够好,扶持举措仍需进一步优化。政策精准性不够强。当前各地出台了一系列培育“新农人”的政策措施,但针对性还不够强。比如今年省里加大对“新农人”培育力度,不仅有培训项目,还有产业项目支撑,但是对于“新农人”认定范围和标准还不甚明确。对部分地区开展“新农人”摸底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一些涉农产业占比不高的地区统计出的“新农人”数量远高于涉农产业占比较高的地区,由此可见各地对于“新农人”的认定标准还不太一致,不利于后续精准培育、精准扶持。再如目前针对农民培训实训基地执行的奖补政策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约束性文件,导致不少实训基地建成后拿不到奖补资金。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大。一些“新农人”受资本吸引或是情怀鼓舞而介入农业领域,对立项条件、补助要求等相关政策了解不多,很容易不接地气、水土不服。调研中,有初创“新农人”反映,由于对于“农地农用”等相关政策不甚了解而导致设施用房、管理用房不符合要求而被拆除,前期投入打了水漂。政策协调性不够好。“新农人”培育系统性强、覆盖面广,需各部门形成高效的协调机制。以培训工作为例,“新农人”培训涉及农业、人社、妇联、共青团等多个部门,但目前各种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相对独立,彼此之间统筹协调不足,难以形成合力。


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破题。一是汇聚政策合力。推动农业产业资金进一步向“新农人”倾斜,优先给予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开发项目、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等政策支持。实施更加稳定且灵活的补贴政策,明确奖补资金的期限、标准和发放方式,优化审批流程,推广“网上办、掌上办”,提高审批效率。二是加强政策宣传。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对涉及“新农人”的各项政策进行多层次、立体式解读和宣传,充分用好“农技耘”平台,及时发布农业生产指导意见,为“新农人”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产业规划、运营指导等优质服务,引导更多能人返乡下乡在乡创业创新、联农带农。三是强化协同联动。农业、财政、人社、教育等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健全完善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各地创新出台更多支持“新农人”发展的政策举措。


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公共服务有待优化,良好创业氛围仍需进一步营造。硬件上,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特别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流通性基础设施等相对不足,农村人居环境仍需改善等。比如由于乡村路网、仓储物流建设不足,物流成本占生鲜类农产品价格的30%到40%,甚至高达50%以上,增加了农产品生产、运输和销售的难度和成本。软件上,公共服务还有待优化。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和标准化、均等化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85后“新农人”子女就学、95后“新农人”谈婚论嫁,均遇到了不少难题。同时基层反映,不少“新农人”在培养“农二代”“农三代”方面遇到难题。主要原因在于认识上有偏差,认为在城市工作生活才算出人头地,回乡创业是在大城市无法立足、能力不强的表现。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对于“新农人”队伍建设,需要从思想观念、环境氛围等“软环境”上进一步优化。


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破题。一方面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支撑产业发展转变,统筹推进“四好农村路”、农村供水保障、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农村物流体系等各项工作,加快打通农村产业物流“最后一公里”,继续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水平,为“新农人”提供类似城市产业项目“七通一平”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推动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按照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提升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增强农村居民获得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让农村逐步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营造“新农人”宜居宜业环境。提升“新农人”职业荣誉感与社会融入度,大力推介农村创新创业典型案例,用鲜活的事例激励人、拼搏的精神鼓舞人、创意的点子启迪人,激励更多“新农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汇聚起乡村产业振兴的磅礴力量。



来源:《群众》杂志2024年第19期
作者:古晶(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包咏菲 

群众杂志
中共江苏省委机关刊《群众》杂志主办的理论宣传和决策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