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元大牌,都来找她改!杭城地下室这家小店,“实力强大”

时事   2025-01-21 09:51   浙江  

地下自行车库入口处的店面。记者 黄慧仙 摄

在杭州庆春路衣之家城市奥特莱斯商场旁的地下自行车库一层处,“藏”着一家小小的服装改制店。

大衣崩了扣子,档裂了缝,或是裤长、袖长不合适,衣服不合身,几位老师傅都能“妙手回春”。

小店是由3个平均年龄接近60岁的大姐合开的,年纪最小的“合伙人”也已52岁。

从如今的利星广场一带的弄堂里到东坡路弄堂里,从望湖宾馆的后方到宾馆停车库,再到如今的庆春路上,开店40年左右的时间,这家改衣店先后搬了5次家。

“这些年,店搬到哪儿,很多客人就跟到哪儿。”流动于城市角角落落的绵长岁月间,彼时几个二十岁的小姑娘裁缝师傅如今也渐渐白了头。

改好了衣服,客人穿得满意,成了几位老师傅最大的成就感。而凭借着打小学下的好手艺,店就这样平淡而温馨地一路开了下来。


“不修边幅”的店里

放着不少大牌


“陈姐,袖长改短1.3公分到1.5公分。”早上10点不到,裁缝师傅陈姐第一个到了店里,读过手机里客人发来的这条短信,她细细拆了手中羽绒服的袖口,用直尺量好尺寸,又用划粉片作了标记,便踩着缝纫机大胆改动起来。

陈姐。记者 黄慧仙 摄

小店最早是陈姐的远房姊妹叶氏姐妹俩合开。老家诸暨的陈姐,十几岁初中毕业后便出门闯荡,鞋、服装都做过。凭着娴熟的裁缝手艺,21岁时她加入了这家改衣店,是三人里最年轻的。

改了多年衣服,或有老客知晓她大名,人人进店却只喊她“陈姐”。

环顾店面,4台缝纫机,1台绷缝机,1台拷边机,1个熨烫台,还有各色线团无数,都容纳在这个呈“L”形的、1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这里只有一扇朝南的窗户,朝着车库入口的斜坡。外头阳光明媚,屋子内侧还是需要开了灯才能全部亮堂起来。

店内一角。记者 黄慧仙 摄

陈姐的位置背着窗户,在“L”形的拐角处;但缝纫机旁的台灯却将她的工作台照得很亮。

她花白头发,扎着低马尾,身形瘦削,围着皮围裙,戴着一副暗红色花袖套。面前用泡沫箱盖做成的白板上还杂乱地钉着几页纸,上面写的都是客人的改衣需求。

陈姐的背影。记者 黄慧仙 摄

而与这些“不修边幅”感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工作台上放着的各式潮流服饰。下到百元T恤,上到几千元、上万元的奢侈品牌,陈姐都经手过。

她玩笑说,自己虽然几乎从不逛街,成日坐在这里,却还是能从客人送来的衣服中,了解当下的流行。“像今年就特别流行大脚裤,而且男女老少都爱穿加绒裤。”

令陈姐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位50多岁的男客人:儿子在国外,每次去住上十天半个月,不管大小,都要在当地买好几身大牌衣服。一拿回来,就马不停蹄地来找她改。

由于客人个头不高,这些衣服往往都需要大改。“衣长、袖长、裤长、档长、胸围、腰围都得改,相当于拆了重做了。要是集中时间做,一件起码需要三四天时间。”陈姐说,改了十多年,自己早就将这位客人的身材尺寸记在本子上。因此每回送衣服,客人也无需多言,双方已然形成一种默契。

一边说着,陈姐却又不无得意地笑笑:“看他穿得舒服,我心里也开心。”


和客人成了朋友

和曾经走南闯北“学艺”的陈姐不同的是,她的两个合伙人叶大姐和叶二姐却是家传手艺——姐妹俩的父亲14岁拜师于一位红帮裁缝,师父的店曾开在东坡路大剧院附近,父亲便在店里一做就是十余年,有着深厚的技艺功底。姐妹俩从小便给父亲打下手,耳濡目染,手工技艺十分扎实。

发祥于宁波的红帮裁缝靠着一把剪刀、一个熨斗、一卷皮尺闯天下,在中国服装史上名气响当当。“看一个裁缝手工好不好,就要看他缝的针脚匀不匀称,密不密实。”叶二姐圆圆的脸蛋,头发已有些花白,说话时眼神里总含着笑意,说起已故父亲的往事,语气里不无骄傲。

叶二姐在改裤子。记者 黄慧仙 摄

见记者穿着的大衣,她拉起一个角,展示着边缘处说,现在虽然大多都用缝纫机缝制,但像大衣这样的衣服仍离不开手工。“一件双面绒大衣要改短,裁了一段之后,边缘处需要手工缝进去,这是机器没法做到的,也考验着裁缝的水平。”

店内墙上贴着价目表,收费按改造的繁简程度,少则十多元,多则一两百。

时近午间,店里来了客人,是旁边衣之家的工作人员,手里抱着两条长裤。“二姐,改一下裤长。”余女士入职商场十几年,几乎天天来店里,其中大多是顾客委托修改尺寸长短。“我常常和顾客说‘不用凑合,我给你拿去改,大姐们都很专业’。再贵的裤子,拿到这里改,从不担心被改坏,价格也公道。”

没一会儿,又来了一位附近银行工作的客人顾女士。来拿一条由条纹长裤改造而来的卷边短裤。“别看这么一条短裤,工艺还挺复杂,裤腿越往下越小,但改成短裤又得上下一样宽,而且卷起来的边上的条纹还得和裤子上的条纹对齐,都要费一番功夫。”叶二姐拿着裤子比划,耐心解释着其中的门道,顾小姐听得连连点头。

在小店地上,放着几个大快递包裹,还有一袋水果零食。陈姐说,除了杭州本地客户外,靠着口口相传,像宁波、湖州、嘉兴等地的客户也会寄衣服来改。很多客户没打过照面,彼此之间快递来往倒是不少。水果和零食则是前段时间来店的客人们送的,姊妹三人吃了几天仍没有吃完。

“很多都是回头客,不少客人把这里当成唠嗑的地方。我们常常做着衣服,和他们聊聊天,就像朋友一样,也觉得热闹。”陈姐笑着说。


三姊妹是亲戚

也是相互扶持的闺蜜

叶氏姐妹和陈姐合伙多年,既是亲戚,也是相互扶持的闺蜜。

“姐妹俩的老母亲90多了,二姐每天早上都要去看望、烧饭;大姐夫身体不好,长期住院,大姐每天上午都要去送饭,下午才能来。店总要有人守着,我家里的事有老人操持,就早点来。”陈姐说,开了这么久的店,她们也时常感叹,跟自己家里人待在一起的时间都没有她们仨一起待得久。

上周,她在缝一件厚衣服时,手还没放好,脚已经踩下去,缝纫机上的针便扎进了指甲里,血流了不少。因为针没生锈,她便水龙头下一冲,贴了胶布简单处理了一下。“这种事不常发生,要经常发生,也做不了这个行当了。”

店内五颜六色的线团。记者 黄慧仙 摄

她中年得子,孩子正上高中,夫妇俩平时都忙于工作,管不了他的学习,但幸好孩子从不挑食,吃得壮壮胖胖的,也算是她平淡生活里的一点慰藉。有门手艺过活,和相熟的姊妹们待在一起,她觉得够知足了。

这些年,眼看着周围不少裁缝店、改衣店关了门,这家身处繁华闹市区的小店却仍坚挺着。

“生意虽然不如从前,但起码我们店还能挣钱,不至于亏本。”叶二姐说,很多人问过她们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她的回答常常是:因为爱好。

如今,几个老姊妹心头唯一遗憾的,是还没找到手艺传人。“这个行当最需要耐心和细心,现在年轻人来了,大多坐不住。这门手艺要是没能传下去,是挺可惜。”叶二姐说。

潮新闻 记者 黄慧仙
责任编辑:何昉堃


点赞
分享
在看

钱江晚报
30多年一贯靠谱! 新闻快,资讯多,服务全!有用,有趣,有温度,尽在钱江晚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