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武汉,九峰山实验室以及开放的中试平台成为科研成果跨越“死亡之谷”的助推器。自运营以来,实验室已经吸引了300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寻求合作。
日前,央视CCTV4中文国际频道《走进重点实验室》栏目,专题报道九峰山实验室如何成为科研与产业融合的新引擎。
总台记者 王镜雅:我现在就在武汉光谷的湖北九峰山实验室,这是个聚焦化合物半导体研发与创新的科研平台,2023年3月正式投入运营,至今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九峰山实验室就吸引了近30家半导体链条企业比邻而居。那么九峰山实验室是如何与众多的科研企业实现双向奔赴呢?就请大家与我一起去一探究竟。
总台记者 王镜雅:九峰山实验室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中试平台的设立。中试就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过渡性试验,许多科技成果在技术理论前沿取得突破,却难以跨越到大规模生产的商业领域。如何使科研实现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创新?九峰山实验室创新的运行机制,以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将中试平台向企业、高校敞开大门,企业和高校能直接对接实验室,提出应用端的科研需求。
总台记者 王镜雅:丁主任,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说咱们中试平台是科技创新(成果)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一跃。请问您怎么理解这句话?
湖北九峰山实验室主任 丁琪超:一个技术成果经过概念验证,它到最终的产品应用之间还有一个较长的距离,往往我们叫这个距离的过程就是“死亡谷”。九峰山实验室就是在填补目前这个空间的空白,去支撑完成技术成果的转化。
总台记者 王镜雅:一个产品的中试需要依托上百台设备的支撑,这样的资源配置对于多数企业及高校课题组而言往往难以实现。九峰山实验室的中试平台不仅配备了500余台工艺设备,还配备有60余台检测设备,确保中试全流程检测顺利进行。
湖北九峰山实验室主任 丁琪超:比如这一台芯片检测的设备,这个设备可以将芯片的外部结构打开,然后通过高端、高倍数的显微镜,看到纳米级的状况。只有这样的千万级的设备才能支持这样的过程。所以说往往这种设备很难配置到每一个项目课题组,他们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去实现他们样品的检测过程。
总台记者 王镜雅:以往,半导体器材设备的中试只能直接放进终端用户进行量产验证,往往需要近两年时间。如今,在九峰山实验室的中试服务平台,这类产品中试总体时间能缩短一半以上,同时还节约了成本。
北方华创微电子外延设备产品总监 杨牧龙:这台设备是我们放在九峰山实验室进行中试验证的一台MOCVD(外延)设备,未来很多的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里面的电力、电子器件,都会用我们这台设备来制造。在这里我们利用它良好的实验平台,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就通过了中试验证,抓住了市场先机。
湖北九峰山实验室海外伙伴发展总监 托马斯·柯林斯:九峰山实验室是一个独特的地方,它是连接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桥梁,这并不仅仅是国内大学与国内产业之间的合作,希望未来这样的合作可以扩大到国际范围内。
总台记者 王镜雅:高效完善的中试平台激发了科研与产业融合新活力,但九峰山实验室的实力远不止此,作为顶尖实验室,其核心竞争力更在于卓越的自主研发能力。实验室在国内首次实现芯片出光,解决了芯片间电信号传输已接近物理极限的问题,被视为颠覆性技术。
九峰山实验室还打破外国垄断,实现了碳化硅沟槽型MOSFET从自主IP设计到成套工艺的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了九峰山实验室在自主研发领域的高超水平。
湖北九峰山实验室工艺中心总经理 柳俊:九峰山实验室在今年2月完成了8寸薄膜铌酸锂调制器的晶圆的开发,它能够实现更小的传输损耗、更大的传输带宽,同时它的芯片尺寸也能更小,能够在未来的光通信领域提供更好的工艺解决方案。
总台记者 王镜雅:随着九峰山实验室打开大门,产业界研发与检测的需求大量涌入。实验室运营一年半时间,已有300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前来寻求合作,多项重大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量产。
湖北九峰山实验室主任 丁琪超:在全球这个技术领域的生态圈去构建影响力、去构建共同的伙伴,去和这些伙伴一起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样的话我们才是达到最终设立这个平台的核心目的,不仅仅是只在中国范围内,同时在为全球、世界人民都可以提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