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跟几位IT界的朋友聊天,谈到了IT人员用业务语言阐述技术概念的重要性,感同身受。回来梳理思路,撰万字长文一篇。
引言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周五下午,公司季度会议室。张工,一位才华横溢的高级软件工程师,正在向公司高层汇报他团队最新开发的人工智能算法。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深度学习模型"、"神经网络架构"和"数据优化流程"。然而,随着他深入技术细节,他注意到CEO的眼神逐渐变得茫然,CFO开始频繁查看手表,而CMO则完全低头专注于她的笔记本。
张工困惑不已。他花了几个月时间开发的这个突破性算法,为什么似乎没有人感兴趣?直到会议结束后,他的直属领导把他拉到一边,语重心长地说:"张工,你的技术实力毋庸置疑。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用业务的语言来讲述你的工作?"
这个场景让我也深有感触。如何让非技术背景的决策者理解IT的工作价值,的确是我们常常面对的挑战。
业务语言的内涵
业务语言是一种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表达方式。它围绕企业目标和成果,让非技术决策者理解技术工作的价值。与技术语言相比,业务语言有以下特点:
1、关注点:
技术语言侧重细节和过程
业务语言强调结果和价值
2、用词:
技术语言多用专业术语
业务语言倾向通用词汇
3、表达重点:
技术语言解释"如何做"
业务语言阐明"为什么做"和"带来什么好处"
举个例子,记得很多年前有一次,我们做了个易被策反用户模型,向领导汇报:“我们优化了模型,准确率从70%提升到90%。”领导若有所思,然后问我们市场部用了什么口径。
我回答:“市场部是这么提的,引入模型后,易策反用户的流失率从X%下降到了Y%......”这次领导眼前一亮,说就用这个口径。
为什么领导更青睐业务语言?
设想你是公司高管,每天面临诸多决策。你会更愿意听到哪种汇报?
"我们用了React前端框架,配合SpringBoot后端,实现了高性能微服务架构。"
"我们开发的新平台支持10万用户同时在线,预计能帮助下季度营业额增长20%,同时降低30%运营成本。"
第二种表达更能抓住领导注意力,原因如下:
1、决策导向: 直接关联公司目标,助力明智决策。
2、时间效率: 让领导快速抓住要点。
3、跨部门沟通: 为不同部门提供共同语言。
4、价值体现: 清晰展示技术投资如何转化为商业价值。
使用业务语言并非完全抛弃技术细节,关键在于平衡,用业务价值框定技术内容,增强工作成果的说服力。
IT人员使用业务语言的重要性
1、增强理解与沟通
舒拉姆的"共同经验领域"理论为我们描绘了沟通的地图,如下所示。使用业务语言,就是在扩大这个重叠区域,为双方搭建沟通的桥梁。
那么,如何创造"共同语言"呢?以下是一些我的实践心得:
(1)学习"他方词典"
记得有一次,我在与市场部门合作时,听到他们谈论"降8"这个术语。起初我并不理解,后来才知道他们在讨论用户套餐档次降低到18,28,58该如何应对的事情,而不是某种技术指标。他们的意思是我们的模型必需去追踪这些套餐用户的变化才能评估市场的竞争形势情况。这让我意识到,花时间了解其他部门的专业术语,就像学习一门新语言,对于我们开展支撑工作非常重要。
(2)建立语义桥梁
我曾经尝试将一些复杂的数据术语转化为更易理解的表达方式。例如,某次跟公司领导汇报,我就把"主数据"描述为"公司的核心业务对象",这样不仅保留了技术本质,也能让领导知道我说的到底是啥。这种转换很有效,领导能更快地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
(3)主动解释术语
在使用技术术语时,我现在会主动提供尽量通俗易懂的解释。例如,当我提到"元数据"时,我会补充说:"元数据就是描述数据的数据,比如业务口径,技术口径,大家的数据字典也是元数据。"这样一来,大家对元数据的理解就变得更加直观了。
(4)运用类比和比喻
将复杂的技术概念比作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也很有效。我常常将数据治理比作乐队的指挥,将数据管理比作演奏者。记得有一次,我跟领导汇报数据治理工作,开头就跟领导解释清楚概念:"数据治理就像一个乐队的指挥,让大家演奏能步调一致,而演奏者干的是数据管理的事情,就是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这样领导就很快明白了数据治理的内涵。
(5)可视化沟通
一图胜千言。使用图表、流程图等直观地展示你的想法。例如,我习惯于用架构图来向同事表达我对系统的理解,大家一看图,就能立刻明白我的意思。
案例演示:
"全球连接"科技公司决定升级核心业务系统,IT部门提出了涉及微服务架构、容器化和DevOps的方案。然而,当他们向其他部门介绍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冷遇。
市场部门一头雾水,人力资源部门担心新系统会增加员工负担,项目陷入僵局。IT部门主管张丽意识到问题所在,她组织团队重新包装了整个提案:
(1)"微服务架构"被描述为"模块化业务功能",强调这将使公司能更快响应市场变化。
(2)"容器化"被解释为"标准化业务流程的打包",突出这将提高跨部门协作效率。
(3)"DevOps"被形容为"无缝业务功能交付",强调这将加快新功能上线速度,提升客户满意度。
结果?演示获得热烈反响,项目很快获批,比原计划提前20%完成。公司整体运营效率在随后一年提高了15%。
要知道我们的"共同语言"策略是否有效,可以关注以下指标:
(1)跨部门会议的效率提升(例如,会议时间减少,但达成共识的速度加快)
(2)项目误解和返工的减少比例
(3)非IT部门对IT项目的满意度提升
(4)IT项目按时完成率的提高
2、提高决策效率
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告诉我们,当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不同时,可能导致决策效率低下,甚至市场失灵。
在公司中,IT部门和管理层之间就存在这样的信息鸿沟:
IT部门精通技术细节和可能性
管理层擅长整体业务战略和市场需求
使用业务语言,就像在这道鸿沟上搭建一座桥梁,让决策者能够快速理解技术项目的价值,从而做出明智而迅速的决策。
那么,如何用业务语言加速决策过程?
(1)聚焦关键业务指标(KPI)
不要让自己陷入技术细节的汪洋大海,而是要直指决策者最关心的问题。
记得有一次,我们讨论是否要引入一种新的数据管理平台。与其说"我们要引入新的数据稽核平台",我更倾向于说:"这个平台将使数据核对时间减少一半,XX等业务的数据一致性提升95%以上,跑冒漏滴的业务风险大幅降低。"
这样一说,大家立刻对这个管理平台的必要性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2)构建"if-then"场景
帮助决策者清晰地看到不同选择的后果。
这让我想起以前考虑投资的数据地图,我们汇报时说:"如果现在投资这个,那么在1年后,我们可以将端到端数据开放时间减少80%,从而提高数据流通效率;如果不投资,根据当前趋势,我们跨域数据开放的周期仍然要按周计,影响三域数据融合价值的发挥。"
这种对比让决策者更容易做出明智的选择。
(3)量化风险与回报
用具体数字说话,但要确保这些数字与业务直接相关。
记得有次要决策是否投资城市实验室这个数据变现产品,然后下属跟我这么讲:"城市实验室当前需要投资X万元,成功后,每年可为公司新增Y万收入,投资回报期为6个月,3年投资回报率预计为XX%。"
(4)提供清晰的时间线
决策者需要知道何时能看到结果。
我习惯将项目分阶段描述,以数据一致性工作为例,当时这么汇报:"数据一致性工作将分三个阶段实施:
3个月内完成3个业务专题的一致性治理,数据一致性率达到99.9%以上;
1年内完成将数据一致性范围拓展到四大业务领域,建立常态化运营机制;
3年内拓展至全业务范围,通过一致性治理进一步挖掘业务价值,改进业务流程,提升运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
这样,领导对项目的推进有了明确的预期。
(5)联系战略目标
展示你的项目如何支持公司的长期战略。
我看到公司滚规经常是这种措辞:"这个XX平台不仅能解决我们当前的XX效率问题,更是支持公司'数据驱动决策'战略的关键一步,为我们在未来3-5年内成为行业领导者奠定基础。"
案例演示:
随着用户激增,"未来金融"公司的后台系统开始力不从心。IT部门提出了一个大规模的系统重构计划,涉及微服务架构、容器化和自动化部署。
第一次汇报时,IT主管王强详细解释了Kubernetes、服务网格和CI/CD流水线。半小时过去,管理层一脸茫然,CFO直言不讳:"听起来很厉害,但值得花这么多钱吗?"
项目陷入僵局。王强意识到需要改变策略,花了一周重新准备,这次从业务角度重新包装了提案:
(1)首先点明当前痛点:高峰期交易延迟导致每月流失5%的潜在客户,年损失达1000万元。
(2)用业务语言解释技术方案。
"这就像把我们的'厨房'分成多个工作站。即使一个站出问题,其他站仍能正常工作,大大减少系统全面崩溃的风险。"
"我们可以更快地'烹饪'新功能,将上线时间从月缩短到周,迅速响应市场需求。"
(3)量化项目收益:
系统响应速度提升70%,预计挽回90%的流失客户
新功能上线时间从2个月缩短到2周
系统维护成本降低40%
3年内投资回报率(ROI)为200%
(4)提供清晰时间线。
3个月:完成核心支付系统迁移,高峰期交易延迟降低50%
6个月:全面系统迁移,新功能上线速度提升3倍
1年:实现全面自动化,维护成本降低40%
(5)用一张简洁的商业价值流图,直观展示项目如何影响核心业务指标。
结果如何?CEO称赞这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CFO对清晰的成本效益分析表示赞赏,市场部门看到了快速推出新功能的机会。
要评估业务语言在提高决策效率方面的效果,可以关注以下指标:
(1)IT项目审批时间的减少
(2)获批项目的比例提升
(3)决策会议的数量减少,但达成的决策质量提高
(4)项目实施后的实际收益与预期的匹配度
3、明确IT的业务价值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分析理论,就像企业的"财富地图"。这个理论指出,企业的每个活动都应为最终的价值创造做出贡献。想象一条生产线:
原材料 → 加工 → 包装 → 营销 → 销售 → 客户服务
在这条链上,每个环节都应增加产品的价值。IT就像这条链上的"魔法润滑剂",能让整个过程更快、更顺畅、更有效率。使用业务语言,就是要清晰地展示IT如何在这条价值链上创造和增加价值。
那么,如何量化IT的业务价值?
(1)绘制"价值地图"
首先,识别公司的关键业务流程和价值链。然后,明确展示IT项目如何优化这些流程或强化价值链的某个环节。
例如,我们曾引入了一个新的库存管理系统,减少了库存成本,同时提高产品可用性,最终增加销售额。
(2)建立因果链
创建一个清晰的逻辑链,展示技术改进如何最终转化为业务价值。
例如:比如数据处理速度提升50% → 客户标签生成时间减少90% → 市场团队获得更及时的客户群 → 营销活动的及时性提升20%。
又比如服务器响应速度提升20% → 网页加载时间减少1秒 → 用户停留时间增加30秒 → 购物车转化率提高5% → 销售额增加100万元/月。
(3)设计"价值仪表盘"
为每个IT项目创建一个简单的仪表盘,实时显示其对关键业务指标(KPI)的影响。这可以包括数据处理成本节省、收入增长、客户满意度提升等。
比如,我们为流程效能分析项目设计了一个仪表盘,实时显示流程改进对各部门业务指标的影响。
(4)进行"前后对比"
通过对比项目实施前后的业务指标,直观地展示IT带来的变化。
例如,"新的数据地图实施后,我们的开放流程节点缩减了80%,O域数据平均开放时长从1个月缩短到2天。"
(5)计算"技术投资回报率(ROI)"
不要只关注技术指标,要计算并展示IT投资的财务回报。
例如,"这个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的投资是XX万元,但它每年可以节省XX万元的人力成本,投资回报率为150%。"
(6)展示"战略协同"
说明IT项目如何支持公司的长期战略目标。
例如,"这个大数据分析平台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营销效率,更是支持公司'个性化客户服务'战略的关键基础设施,有助于我们在未来3年内将市场份额提升XX%。"
案例演示:
"全球速递"是一家国际物流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苦苦挣扎。IT部门提出了升级公司路径优化系统的计划。然而,在连续三年预算缩减的背景下,CFO对任何大额投资都持谨慎态度。
IT部门主管李敏决定用业务语言重新包装这个项目:
(1)明确业务痛点:
当前的配送延误率高达10%,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和大量赔偿支出。
(2)量化当前损失:
每年因延误的直接赔偿:500万元
客户流失造成的收入损失:2000万元
低效路径导致的额外燃料成本:1000万元
(3)技术方案与业务KPI的关联:
机器学习算法将配送延误率从10%降低到3%
实时交通数据集成使平均配送时间缩短15%
智能路径规划减少20%的燃料消耗
(4)量化业务价值:
赔偿金额减少80%,年节省400万元
服务质量提升挽回60%流失客户,增加1200万元收入
燃料成本下降20%,年节省200万元
总体而言,项目每年为公司创造1800万元价值
(5)投资回报分析:
项目总投资:500万元
预计18个月内收回成本
3年内总体投资回报率(ROI)为360%
(6)战略价值:
为未来与电商平台集成奠定基础,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
提高公司的技术壁垒,增强市场竞争力
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将帮助公司做出更明智的战略决策
李敏的演示获得了管理层的热烈响应。CFO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IT项目,而是一个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CEO决定将项目预算提高到700万元,以确保能够购买最佳设备。
要评估是否成功地展示了IT的业务价值,可以关注以下指标:
(1)IT预算增长率
(2)IT项目与公司战略目标的一致性评分
(3)高管对IT部门贡献的认可度
(4)IT驱动的业务创新数量
(5)IT项目产生的直接财务影响
4、促进跨部门协作
彼得·德鲁克曾说:"未来的组织是由知识专家组成的交响乐团,每个人都在演奏自己的乐器,但音乐是共同的。"
IT部门就像这个乐团中的"编曲师",不仅要演奏好自己的部分,还要确保技术的"旋律"能与其他部门的"乐章"和谐共鸣。使用业务语言,就是IT部门打破隔阂、促进协作的关键工具。
那么,如何用业务语言架设跨部门协作的桥梁?
(1)创建"共同词典"
建立一个包含IT术语和对应业务解释的词典。
例如,我们构建了一本智典,将所有的数据目录和数据资源用业务化语言来表述,这样在数据地图开放数据数据时,每个用户都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数据。这个智典是动态的,随着运营的进行不断更新。
(3)建立"跨部门大使"计划
选派IT团队成员定期轮岗到其他部门,同时邀请其他部门人员来IT部门短期工作。这种"浸入式"体验可以大大增进相互理解。
比如,我们公司有到一线轮岗的人才站计划,每年省公司数据团队都会安排员工到地市市场、政企岗位去交流,回来后对市场需求的理解大大加深,开发的工具更容易贴合业务需求。
一位曾经的人才站交流员工回来就跟我讲,地市自建的业务模型更加有效,但需要省公司快速的数据响应,这让我深受启发。
(4)组织"技术品酒会"
定期举办轻松愉快的跨部门聚会,IT部门在这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新技术,就像品酒师介绍不同葡萄酒的特点一样。
比如,最近几年我在数据团队建立了每季度数据团队人员轮流下地市培训和调研的机制,有利于解决省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5)实施"共同KPI"
设立跨部门的共同绩效指标。
例如,公司信息安全部门和IT部门共同为"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数据安全"负责,这样可以自然而然地促进协作。
以前做大数据变现的时候,IT部门和业务部门共担收入指标,这样大家合作的积极性就会高不少。
(6)创造"虚拟项目空间"
使用协作工具创建虚拟的跨部门项目空间,让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实时了解项目进展,分享想法,这里使用的语言应该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通用语"。
案例演示:
GIT是一家跨国科技公司,业务遍布20个国家。尽管拥有顶尖的IT团队,但长期以来,IT部门一直被视为"神秘而遥远的存在"。跨部门会议常常变成"鸡同鸭讲"的尴尬场面。
新上任的IT总监张丽决定彻底改变这种状况:
(1)"翻译官"团队:组建了一个由懂技术又懂业务的人才组成的"翻译官"团队,专门负责将技术语言转化为各部门都能理解的业务语言。
(2)"IT开放日":每月举办"IT开放日",邀请其他部门参观IT工作环境,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正在进行的项目。
(3)跨部门创新工作坊:定期组织跨部门创新工作坊,让不同部门一起头脑风暴,探讨如何用技术解决业务问题。
(4)改造项目沟通方式:在项目汇报中,不再只关注技术指标,而是强调业务价值。例如,"这个系统升级将使客户服务部门的响应速度提高30%,预计可以提升15%的客户满意度。"
(5)"IT大使"制度:选派IT团队成员作为"大使"嵌入到各个业务部门中工作一段时间,深入了解业务需求。
(6)可视化数据看板:为每个部门开发直观的数据看板,用可视化方式展示IT项目如何影响他们的关键业绩指标(KPI)。
这些措施带来了显著变化:
项目按时交付率从60%跃升到95%
用户满意度提升了40%
IT部门收到的跨部门合作提议增加了300%
公司整体运营效率提升了20%
评估业务语言在促进跨部门协作方面的效果,可以关注以下指标:
(1)跨部门项目的数量和成功率
(2)来自其他部门的IT项目满意度评分
(3)IT部门参与的创新项目数量
(4)跨部门会议的效率提升(如会议时间减少)
5、提升个人影响力
社会心理学家法国和拉文提出的"权力基础理论"中,有一种特殊的权力被称为"专家权力"。简而言之,当一个人被认为拥有特殊知识或技能时,他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就会增加。
那么,如何用业务语言打造个人影响力?
(1)成为"双语专家"
不仅精通技术语言,还要熟练掌握业务语言。
例如,不要说"我们实现了XX%的数据准确性提升",而要说"我们的数据准确性提升减少了业务决策的风险,预计每年可以避免约XX万元的潜在损失。"这样更能引起业务部门的共鸣。
(2)讲述"技术故事"
将复杂的技术概念包装成引人入胜的故事。
例如,可以将数据安全系统比作城堡的防御系统,生动描述它如何抵御各种"入侵者"(黑客攻击)。
又比如我在公众号写了很多诠释数据专业概念的文章,目的就是降低大家学习数据管理和数据治理的门槛,其实也是在讲述自己的“技术故事”,如果文章总是曲高和寡,估计就没人看了。
(3)展示"全局视野"
不要局限于技术细节,要展示你对公司整体战略的理解。
例如,"企业级数据治理体系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数据质量和流通效率,更是支撑我们'数据驱动决策'战略的关键一步,可以有效提升客户体验和企业运营效率,持续推动业务创新。"
这种全局视野能让决策者看到技术项目对公司的长远影响。
(4)成为"问题终结者"
不要只指出问题,要主动提供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要用业务语言阐述解决方案的价值。
"这个安全漏洞如果不处理,可能导致数据泄露,造成高达XX万元的损失和严重的声誉危机。我们的解决方案只需投入XX万元,就能将风险降低XX%"。
(5)建立"跨界联盟"
主动与其他部门建立联系,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挑战。用他们的语言描述IT如何能帮助他们实现目标。这样你就从"IT人"变成了"业务伙伴"。
最近我们跟市场正在合作开发一款模型来应对市场竞争,我们会主动参与到市场关于业务策略讨论,提供对应的模型优化建议,而不仅仅是被动获取需求。
每周我会主动听取下属关于市场模型效果情况的回报,一起讨论如何根据市场的建议优化模型,我认为只有这样的数据合作方式才有资格叫作数据驱动业务。
最近自己团队两位成员被调去市场部负责标签,虽然舍不得,但还是觉得这种流动有利于与市场更深入紧密的合作。
(6)创造"价值证明"
定期创建简洁的报告,用数据和图表展示你的工作为公司创造的实际价值。
例如,”我们创建了一个数据地图的可视化大屏,每次领导来参观,就会现场演示数据是如何高效流通的”。这种直观的展示形式让大家更容易看到我们的工作价值“。
案例演示:
李明是"未来星"科技公司的一名系统工程师,负责公司的核心交易平台。虽然技术能力出众,但在公司工作五年来,他一直被视为"默默无闻的技术大牛"。
转机出现在公司的年度战略会议上。CEO提到公司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在保持系统稳定的同时,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双11"购物节的流量高峰。
李明意识到这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他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汇报方式:
(1)展示业务洞察:
"根据去年的数据分析,我们预计今年'双11'的峰值流量将比去年增加50%,可能达到每秒10万笔交易。如果系统无法承受,我们可能面临5000万元的潜在损失。"
(2)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我们的团队制定了一个三步走的策略来应对这个挑战:
短期:在现有架构上进行优化,将系统承载能力提升30%
中期:引入云弹性伸缩技术,可以在峰值时刻自动增加200%的处理能力
长期:重构整个架构,采用微服务设计,不仅能应对'双11',还能支持未来5年的业务增长"
(3)量化投资回报:
"这个方案的总投资是500万元。但它能帮我们避免5000万元的潜在损失,同时为未来5年的业务增长打下基础。投资回报率超过900%。"
(4)展示跨部门价值:
"这个方案不仅解决了技术挑战,还将给各个部门带来实际好处:
市场部门可以放心地投放更多广告,不用担心系统崩溃
客服部门的工作量将减少50%,因为大多数问题都能被系统自动处理
财务部门可以实时获取准确的销售数据,优化现金流管理"
(5)展现战略思维:
"从长远来看,这个系统升级不仅是为了应对'双11',更是在为公司向全球化、全渠道零售转型做准备。它将成为我们未来三年战略实施的技术基础。"
李明的汇报引起了高层的极大兴趣,不仅获得了项目的全权负责,还在项目成功后被提拔为公司的技术总监。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定期参与公司的战略决策会议,成为连接技术和业务的关键人物。
要评估你的个人影响力是否提升,可以关注以下指标:
(1)你的建议被采纳的频率
(2)被邀请参与高层决策会议的次数
(3)跨部门项目中的领导角色数量
(4)其他部门主动寻求你意见的频率
(5)职业发展速度(如晋升、加薪等)
1、培养深度技术理解
认知科学中的"专家-新手差异"理论指出,专家不仅知道"是什么"和"怎么做",更理解"为什么"。这种深层次的理解使专家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并用多种方式解释复杂概念。
用自己的语言把技术概念诠释清楚,体现了对技术本质的深刻认识。
实施步骤:
(1) 构建技术知识图谱,明确不同技术概念之间的关联。
(2) 深入研究核心技术领域的底层原理和设计思想。
(3) 参与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 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定期学习新技术和更新已有知识。
实践技巧:
尝试用简单的语言向非技术人员解释复杂的技术概念("费曼技巧"),这有助于深化自己的理解,教是学习的高级阶段。
2、提升换位思考能力
心理学中的"心智理论"解释了人类理解和预测他人思维、情感和意图的能力。研究表明,高水平的心智理论与更好的沟通能力、社交技能和领导力相关。
换位思考是技术人员成长为管理者的第一隐藏技能。
实施步骤:
(1) 练习主动倾听,真正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2) 参与跨部门项目,深入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流程和挑战。
(3) 在表达技术方案前,尝试从不同角色(如CEO、CFO)的角度思考问题。
(4) 阅读商业、管理、心理学等跨领域的书籍和文章。
实践技巧:
使用"三问法":在表达想法前,问自己三个问题:
1) 听众最关心什么?
2) 这个信息对他们有什么价值?
3) 如何用他们的语言表达?
3、学习公司的业务模式和战略目标
根据组织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彼得·圣吉的研究,理解组织的整体运作对个人在组织中的成功至关重要。
当你不再对公司老板的工作报告置若罔闻,反而要去咬文嚼字的时候,我觉得你就走在了理解业务正确的道路上。
实施步骤:
(1)仔细阅读公司的年度报告,关注CEO的战略陈述。
(2)参加公司的全体会议,注意管理层强调的关键点。
(3)研究公司的商业模式画布(Business Model Canvas),理解各个业务环节如何协同运作。
(4)定期阅读行业报告,了解公司在市场中的定位。
实践技巧:
每周花30分钟总结你了解到的公司战略信息,并思考IT如何支持这些战略。
4、培养商业敏锐度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的研究表明,具备商业敏锐度的员工更容易识别创新机会,为公司创造价值。
很多技术人员只有技术敏感度,缺乏商业敏感度,比如对于业务不感兴趣,对财务报表更加不屑一顾,这限制了其进步的空间。
实施步骤:
(1)订阅并阅读行业报告、专业书籍和商业杂志,比如《哈佛商业评论》。
(2)参加公司的各类商业案例分析讨论,学习如何从商业角度思考问题。
(3)关注公司的财务报表,学会解读关键财务指标。
(4)分析竞争对手的动向,思考技术如何影响市场竞争。
实践技巧:
尝试每月写一篇短文,分析一个技术趋势对你所在行业的潜在影响。
5、参与跨部门项目
科学依据: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指出,通过观察和互动,人们可以有效地学习新的行为和技能。
我们永远无法获知认知以外的知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很残酷的,因此,只有多进行跨领域的沟通才能打破这个魔咒。
实施步骤:
(1)主动请缨参与需要与其他部门合作的项目。
(2)在项目中,注意观察其他部门如何描述他们的需求和目标。
(3)尝试用非技术语言向项目成员解释IT解决方案。
(4)积极参与项目会议,倾听并学习其他部门的工作方式。
实践技巧:
在每个跨部门项目中,挑战自己学习5个新接触的业务流程或业务术语,并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它们。
6、寻找导师指导
科学依据:
研究表明,有效的导师关系可以显著提高职业技能和晋升机会。
我现在每次开周会都迫不及待的向大家“兜售”最近几年领悟的道理,比如抓管理到底是在抓什么。虽然说教大多时候没啥卵用,但一定对正在寻求进步的人有用。
实施步骤:
(1)寻找公司中既懂技术又擅长业务沟通的高级管理者作为导师。
(2)定期与导师会面,请教如何更好地将技术价值转化为业务语言。
(3)请导师点评你的项目报告,学习如何更有效地表达。
(4)与导师讨论你对公司战略的理解,获取更深入的洞察。
实践技巧:
每次与导师会面后,写下三个关键学习点并在下次会面前付诸实践。
7、实践与反馈循环
科学依据:
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的研究表明,"刻意练习"是提高任何技能的最有效方法。
当我第一次对着镜子演讲PPT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丑陋和不知所措,这就是缺乏刻意练习的后果。
实施步骤:
(1)在每次技术汇报前,先用业务语言概括你的主要观点。
(2)主动向非技术背景的同事解释你的项目,并请他们提供反馈。
(3)录制你的汇报视频,分析你使用业务语言的效果。
(4)参加演讲俱乐部,练习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复杂概念。
实践技巧:
建立一个"业务语言日记",记录你每天学到的新术语和表达方式,每周回顾并在工作中有意识地使用。
当然IT专业人士在使用业务语言时也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如何在保持技术准确性的同时,有效传达业务价值?
因为技术细节过多可能会让非技术听众感到困惑或失去兴趣,而过于简化可能会让技术听众质疑方案的可行性。
这里有四个方法供大家参考:
1、分层次沟通
采用"金字塔原理",先说结论和业务影响,再逐层深入技术细节。
准备不同深度的说明,根据听众反应灵活调整。比如为每个技术点准备三个版本:高层概述,中层解释,和深入细节。
2、使用类比和可视化
将复杂的技术概念比喻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使用图表、流程图等视觉帮助来展示技术方案和业务影响。
3、数据驱动的价值展示
用具体的数字量化技术方案的业务影响。
展示关键性能指标(KPI)的预期改善。
4、情境化技术信息
将技术方案与具体的业务场景或挑战联系起来。
解释技术如何解决实际的业务问题。
在IT世界中,代码可能是我们的母语,但业务语言才是我们与整个公司对话的桥梁。在企业的生态系统中,最终脱颖而出的大多不是技术最强的"专家",而是能够与各个部门有效沟通的"全能选手"。这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正如一位成功的CIO所说:"技术让我们坐上了会议桌,但正是业务语言让我们在桌前有发言权。"
希望带给你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