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5年版)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5年版)》已于2024年11月8日由生态环境部2024年第5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同意,现予公布,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名录。第二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固体废物(包括液态废物),列入本名录:(一)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性、反应性或者感染性一种或者几种危险特性的;(二)不排除具有危险特性,可能对生态环境或者人体健康造成有害影响,需要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的。第三条列入本名录附录《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中的危险废物,在所列的豁免环节,且满足相应的豁免条件时,可以按照豁免内容的规定实行豁免管理。第四条危险废物与其他物质混合后的固体废物,以及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后的固体废物的属性判定,按照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执行。(一)废物类别,是在《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划定的类别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危险废物进行的分类。(三)废物代码,是指危险废物的唯一代码,为8位数字。其中,第1-3位为危险废物产生行业代码(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确定),第4-6位为危险废物顺序代码,第7-8位为危险废物类别代码。(四)危险特性,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有害影响的毒性(Toxicity,T)、腐蚀性(Corrosivity,C)、易燃性(Ignitability,I)、反应性(Reactivity,R)和感染性(Infectivity,In)。第六条对不明确是否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予以认定。经鉴别具有危险特性的,属于危险废物,应当根据其主要有害成分和危险特性对照本名录中已有废物代码进行归类;无法按已有废物代码归类的,应当确定其所属废物类别,按代码“900-000-××”(××为危险废物类别代码)进行归类管理。第八条本名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令第15号)同时废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化学合成原料药及中间体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的产品及中间体 | |
| | 化学药品制剂生产过程中原料药提纯精制、再加工产生的蒸馏及反应残余物 | |
| 化学药品制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脱色过滤介质及吸附剂 | |
| | |
| | 使用砷或者有机砷化合物生产兽药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 | |
| 使用砷或者有机砷化合物生产兽药过程中产生的蒸馏残余物 | |
| 使用砷或者有机砷化合物生产兽药过程中产生的废脱色过滤介质及吸附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化学药品、基因工程药物过程中产生的蒸馏及反应残余物 | |
| 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化学药品、基因工程药物(不包括利用生物技术合成他汀类降脂药物、降糖类药物)过程中产生的废母液、反应基和培养基废物 | |
| 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化学药品、基因工程药物(不包括利用生物技术合成他汀类降脂药物、降糖类药物)过程中产生的废脱色过滤介质 | |
| 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化学药品、基因工程药物过程中产生的废吸附剂 | |
| 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化学药品、基因工程药物及中间体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产品、原料药和中间体 | |
| | | 销售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失效、变质、不合格、淘汰、伪劣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以及《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中所列的毒性中药 | |
| | | 氯丹生产过程中六氯环戊二烯过滤产生的残余物,及氯化反应器真空汽提产生的废物 | |
| | |
| | |
| 2,4,5-三氯苯氧乙酸生产过程中四氯苯蒸馏产生的重馏分及蒸馏残余物 | |
| 2,4-二氯苯氧乙酸生产过程中苯酚氯化工段产生的含2,6-二氯苯酚精馏残渣 | |
| | | | |
| | | 乙烯基双二硫代氨基甲酸及其盐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过滤、蒸发和离心分离残余物及废水处理污泥,产品研磨和包装工序集(除)尘装置收集的粉尘和地面清扫废物 | |
| 溴甲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吸附剂、反应器产生的蒸馏残液和废水分离器产生的废物 | |
| 其他农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蒸馏及反应残余物(不包括赤霉酸发酵滤渣) | |
| | |
| | |
| 农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不包括赤霉酸生产废水生化处理污泥)和蒸发处理残渣(液) | |
| | |
| | 销售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失效、变质、不合格、淘汰、伪劣的农药产品,以及废弃的与农药直接接触或者含有农药残余物的包装物 | |
| | | 使用五氯酚进行木材防腐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以及木材防腐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沾染该防腐剂的废弃木材残片 | |
| 使用杂酚油进行木材防腐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以及木材防腐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沾染该防腐剂的废弃木材残片 | |
| 使用含砷、铬等无机防腐剂进行木材防腐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以及木材防腐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沾染该防腐剂的废弃木材残片 | |
| | 木材防腐化学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反应残余物、废过滤介质及吸附剂 | |
| | |
| 木材防腐化学品生产、配制过程中产生的过期原料和废弃产品 | |
| | 销售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失效、变质、不合格、淘汰、伪劣的木材防腐化学药品 | |
| | | | |
| | | 工业生产中作为清洗剂、萃取剂、溶剂或者反应介质使用后废弃的四氯化碳、二氯甲烷、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1,1,2-三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以及在使用前混合的含有一种或者多种上述卤化溶剂的混合/调和溶剂 | |
| 工业生产中作为清洗剂、萃取剂、溶剂或者反应介质使用后废弃的有机溶剂,包括苯、苯乙烯、丁醇、丙酮、正己烷、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1,2,4-三甲苯、乙苯、乙醇、异丙醇、乙醚、丙醚、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酸丁酯、苯酚,以及在使用前混合的含有一种或者多种上述溶剂的混合/调和溶剂 | |
| 工业生产中作为清洗剂、萃取剂、溶剂或者反应介质使用后废弃的其他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的有机溶剂,以及在使用前混合的含有一种或者多种上述溶剂的混合/调和溶剂 | |
| 900-401-06、900-402-06、900-404-06中所列废有机溶剂再生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活性炭及其他过滤吸附介质 | |
| 900-401-06、900-402-06、900-404-06中所列废有机溶剂分馏再生过程中产生的高沸物和釜底残渣 | |
| 900-401-06、900-402-06、900-404-06中所列废有机溶剂再生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处理浮渣和污泥(不包括废水生化处理污泥) | |
| | | | |
| | |
| | |
| | |
| 金属热处理工艺盐浴槽(釜)清洗产生的含氰残渣和含氰废液 | |
| | |
| | | | |
| | | | |
| 以矿物油为连续相配制钻井泥浆用于石油开采所产生的钻井岩屑和废弃钻井泥浆 | |
| | 以矿物油为连续相配制钻井泥浆用于天然气开采所产生的钻井岩屑和废弃钻井泥浆 | |
| | 清洗矿物油储存、输送设施过程中产生的油/水和烃/水混合物 | |
| 石油初炼过程中储存设施、油-水-固态物质分离器、积水槽、沟渠及其他输送管道、污水池、雨水收集管道产生的含油污泥 | |
| 石油炼制过程中含油废水隔油、气浮、沉淀等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浮油、浮渣和污泥(不包括废水生化处理污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内燃机、汽车、轮船等集中拆解过程产生的废矿物油及油泥 | |
| | |
| 清洗金属零部件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煤油、柴油、汽油及其他由石油和煤炼制生产的溶剂油 | |
| | |
| | |
| | |
| | | | |
| | | 金属、塑料的定型和物理机械表面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石蜡和润滑油 | |
| 含油废水处理中隔油、气浮、沉淀等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浮油、浮渣和污泥(不包括废水生化处理污泥) | |
| 废矿物油再生净化过程中产生的沉淀残渣、过滤残渣、废过滤吸附介质 | |
| 车辆、轮船及其它机械维修过程中产生的废发动机油、制动器油、自动变速器油、齿轮油等废润滑油 | |
| | |
| 使用防锈油进行铸件表面防锈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防锈油 | |
| 使用工业齿轮油进行机械设备润滑过程中产生的废润滑油 | |
| | |
| 冷冻压缩设备维护、更换和拆解过程中产生的废冷冻机油 | |
| | |
| | |
| 其他生产、销售、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矿物油及沾染矿物油的废弃包装物 | |
| | | 水压机维护、更换和拆解过程中产生的油/水、烃/水混合物或者乳化液 | |
| 使用切削油或者切削液进行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油/水、烃/水混合物或者乳化液 | |
| 其他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油/水、烃/水混合物或者乳化液 | |
| | | 含有多氯联苯(PCBs)、多氯三联苯(PCTs)和多溴联苯(PBBs)的废弃的电容器、变压器 | |
| 含有PCBs、PCTs和PBBs的电力设备的清洗液 | |
| 含有PCBs、PCTs和PBBs的电力设备中废弃的介质油、绝缘油、冷却油及导热油 | |
| 含有或者沾染PCBs、PCTs和PBBs的废弃的包装物及容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炼焦、煤焦油加工和苯精制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不包括废水生化处理污泥) | |
| | |
| 焦化粗苯酸洗法精制过程产生的酸焦油及其他精制过程产生的蒸馏残渣 | |
| | |
| | |
| 固定床气化技术生产化工合成原料气、燃料油合成原料气过程中粗煤气冷凝产生的废焦油和焦油渣 | |
| | | |
| 固定床气化技术制煤气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不包括废水生化处理污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邻二甲苯法生产邻苯二甲酸酐过程中产生的蒸馏残渣和轻馏分 | |
| | |
| 甲苯二异氰酸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蒸馏残渣和离心分离残渣 | |
| | |
| | |
| | |
| | |
| 二硝基甲苯加氢法生产甲苯二胺过程中干燥塔产生的反应残余物 | |
| 二硝基甲苯加氢法生产甲苯二胺过程中产品精制产生的轻馏分 | |
| 二硝基甲苯加氢法生产甲苯二胺过程中产品精制产生的废液 | |
| 二硝基甲苯加氢法生产甲苯二胺过程中产品精制产生的重馏分 | |
| 甲苯二胺光气化法生产甲苯二异氰酸酯过程中溶剂回收塔产生的有机冷凝物 | |
| | |
| 使用羧酸肼生产1,1-二甲基肼过程中产品分离产生的残渣 | |
| 乙烯溴化法生产二溴乙烯过程中产品精制产生的蒸馏残渣 | |
| α-氯甲苯、苯甲酰氯和含此类官能团的化学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蒸馏残渣 | |
| | |
| | |
| | |
| 1,1,1-三氯乙烷生产过程中蒸汽汽提塔产生的残余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苯胺、乙酸酐或者乙酰苯胺为原料生产对硝基苯胺过程中产生的重馏分 | |
| | |
| | |
| 苯和乙烯直接催化、乙苯和丙烯共氧化、乙苯催化脱氢生产苯乙烯过程中产生的重馏分 | |
| | |
| | |
| | |
| 苯酚、三甲苯水解生产4,4,-二羟基二苯砜过程中产生的重馏分 | |
| 甲苯硝基化合物羰基化法、甲苯碳酸二甲酯法生产甲苯二异氰酸酯过程中产生的重馏分 | |
| | |
| | |
| | |
| | |
| | |
| 乙烯直接氯化生产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过程中产生的重馏分 | |
| 乙烯氧氯化法生产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过程中产生的重馏分 | |
| | | | |
| | | | |
| 甲苯苯甲酸法生产苯甲酰氯产品精制过程中产生的重馏分 | |
| 甲苯连续光氯化法、无光热氯化法生产氯化苄过程中产生的重馏分 | |
| 偏二氯乙烯氢氯化法生产1,1,1-三氯乙烷过程中产生的重馏分 | |
| | |
| 异戊烷(异戊烯)脱氢法生产异戊二烯过程中产生的重馏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解铝及其他有色金属电解精炼过程中预焙阳极、碳块及其它碳素制品制造过程烟气处理所产生的含焦油废物 | |
| | | |
| | 其他化工生产过程(不包括以生物质为主要原料的加工过程)中精馏、蒸馏和热解工艺产生的高沸点釜底残余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使用含铬、铅的稳定剂配制油墨过程中,设备清洗产生的洗涤废液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 |
| 染料、颜料及中间体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母液、残渣、废吸附剂和中间体 | |
| 其他油墨、染料、颜料、油漆(不包括水性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和蒸发处理残渣(液) | |
| 油漆、油墨生产、配制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含颜料、油墨的废有机溶剂 | |
| | 使用有机溶剂、光漆进行光漆涂布、喷漆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 |
| 使用油漆(不包括水性漆)、有机溶剂进行阻挡层涂敷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 |
| 使用油漆(不包括水性漆)、有机溶剂进行喷漆、上漆过程中过喷漆雾湿法捕集产生的漆渣、以及喷涂工位和管道清理过程产生的落地漆渣 | |
| | |
| 使用遮盖油、有机溶剂进行遮盖油的涂敷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 |
| | |
| 使用酸、碱或者有机溶剂清洗容器设备过程中剥离下的废油漆、废染料、废涂料 | |
| 生产、销售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失效、变质、不合格、淘汰、伪劣的油墨、染料、颜料、油漆(不包括水性漆) | |
| | | | |
| | | 树脂、合成乳胶、增塑剂、胶水/胶合剂合成过程产生的不合格产品(不包括热塑型树脂生产过程中聚合产物经脱除单体、低聚物、溶剂及其他助剂后产生的废料,以及热固型树脂固化后的固化体) | |
| 树脂、合成乳胶、增塑剂、胶水/胶合剂生产过程中合成、酯化、缩合等工序产生的废母液 | |
| 树脂(不包括水性聚氨酯乳液、水性丙烯酸乳液、水性聚氨酯丙烯酸复合乳液)、合成乳胶、增塑剂、胶水/胶合剂生产过程中精馏、分离、精制等工序产生的釜底残液、废过滤介质和残渣 | |
| 树脂(不包括水性聚氨酯乳液、水性丙烯酸乳液、水性聚氨酯丙烯酸复合乳液)、合成乳胶、增塑剂、胶水/胶合剂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不包括废水生化处理污泥) | |
| | 废弃的粘合剂和密封剂(不包括水基型和热熔型粘合剂和密封剂) | |
| 湿法冶金、表面处理和制药行业重金属、抗生素提取、分离过程产生的废弃离子交换树脂,以及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产生的废弃离子交换树脂 | |
| 使用酸、碱或者有机溶剂清洗容器设备剥离下的树脂状、粘稠杂物 | |
| 废覆铜板、印刷线路板、电路板破碎分选回收金属后产生的废树脂粉 | |
| | | 研究、开发和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对人类或者环境影响不明的化学物质废物 | |
| | | | |
| | |
| 生产、配制和装填铅基起爆药剂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 | |
| 三硝基甲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红水、红水,以及废水处理污泥 | |
| | | 显(定)影剂、正负胶片、像纸、感光材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产品和过期产品 | |
| 显(定)影剂、正负胶片、像纸、感光材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残渣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 | | |
| | | 使用显影剂进行胶卷显影,使用定影剂进行胶卷定影,以及使用铁氰化钾、硫代硫酸盐进行影像减薄(漂白)产生的废显(定)影剂、胶片和废像纸 | |
| 使用显影剂进行印刷显影、抗蚀图形显影,以及凸版印刷产生的废显(定)影剂、胶片和废像纸 | |
| | 使用显影剂、氢氧化物、偏亚硫酸氢盐、醋酸进行胶卷显影产生的废显(定)影剂、胶片和废像纸 | |
| | | |
| | 摄影扩印服务行业产生的废显(定)影剂、胶片和废像纸 | |
| | | |
| | | | |
| 使用氯化锌、氯化铵进行敏化处理产生的废渣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使用锌和电镀化学品进行镀锌产生的废槽液、槽渣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使用镉和电镀化学品进行镀镉产生的废槽液、槽渣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使用镍和电镀化学品进行镀镍产生的废槽液、槽渣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使用镀镍液进行镀镍产生的废槽液、槽渣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使用硝酸银、碱、甲醛进行敷金属法镀银产生的废槽液、槽渣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使用金和电镀化学品进行镀金产生的废槽液、槽渣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使用镀铜液进行化学镀铜产生的废槽液、槽渣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 |
| | | | |
| | | 使用铬和电镀化学品进行镀黑铬产生的废槽液、槽渣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使用高锰酸钾进行钻孔除胶处理产生的废渣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使用铜和电镀化学品进行镀铜产生的废槽液、槽渣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 |
| 金属或者塑料表面酸(碱)洗、除油、除锈(不包括喷砂除锈)、洗涤、磷化、出光、化抛工艺产生的废腐蚀液、废洗涤液、废槽液、槽渣和废水处理污泥(不包括:铝、镁材(板)表面酸(碱)洗、粗化、硫酸阳极处理、磷酸化学抛光废水处理污泥,铝电解电容器用铝电极箔化学腐蚀、非硼酸系化成液化成废水处理污泥,铝材挤压加工模具碱洗(煲模)废水处理污泥,碳钢酸洗除锈废水处理污泥) | |
| | |
| 使用含重铬酸盐的胶体、有机溶剂、黏合剂进行漩流式抗蚀涂布产生的废渣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使用铬化合物进行抗蚀层化学硬化产生的废渣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 |
| 使用铬酸进行阳极氧化产生的废槽液、槽渣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使用铬酸进行塑料表面粗化产生的废槽液、槽渣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 | | |
| 具有毒性、感染性中一种或者两种危险特性的危险废物焚烧、热解等处置过程产生的飞灰、废水处理污泥和底渣(不包括生活垃圾焚烧炉协同处置感染性医疗废物产生的底渣) | |
| 危险废物等离子体、高温熔融等处置过程产生的非玻璃态物质和飞灰 | |
| | |
| | | | |
| | | 金属羰基化合物生产、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含有羰基化合物成分的废物 | |
| | | 铍及其化合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熔渣、集(除)尘装置收集的粉尘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 | 使用铬鞣剂进行铬鞣、复鞣工艺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和残渣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重铬酸钠和浓硫酸为原料生产铬酸酐过程中产生的含铬废液 | |
| | | |
| | |
| | |
| | | |
| | | 使用硫酸铜进行敷金属法镀铜产生的废槽液、槽渣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 | |
| | |
| | |
| | | 热镀锌过程中产生的废助镀熔(溶)剂和集(除)尘装置收集的粉尘 | |
| | | | |
| | | 碱性锌锰电池、锌氧化银电池、锌空气电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锌浆 | |
| | 废钢电炉炼钢过程中集(除)尘装置收集的粉尘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 使用氢氧化钠、锌粉进行贵金属沉淀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 | | |
| | | 硒及其化合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熔渣、集(除)尘装置收集的粉尘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 | | |
| | | 锑金属及粗氧化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熔渣和集(除)尘装置收集的粉尘 | |
| | |
| | | 碲及其化合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熔渣、集(除)尘装置收集的粉尘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 | | |
| | 汞矿采选过程中产生的尾砂和集(除)尘装置收集的粉尘 | |
| | | |
| | 使用显影剂、汞化合物进行影像加厚(物理沉淀)以及使用显影剂、氨氯化汞进行影像加厚(氧化)产生的废液和残渣 | |
| | 水银电解槽法生产氯气过程中盐水精制产生的盐水提纯污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汞再生过程中集(除)尘装置收集的粉尘,汞再生工艺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 | |
| | |
| 铜、锌、铅冶炼过程中烟气氯化汞法脱汞工艺产生的废甘汞 | |
| | 含汞电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汞废浆层纸、含汞废锌膏、含汞废活性炭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 电光源用固汞及含汞电光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活性炭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 | |
| | | |
| 生产、销售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含汞荧光灯管及其他废含汞电光源,及废弃含汞电光源处理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废荧光粉、废活性炭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生产、销售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含汞温度计、废含汞血压计、废含汞真空表、废含汞压力计、废氧化汞电池和废汞开关,以及《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管控的其他废含汞非电子测量仪器 | |
| 已禁止使用的,所有者申报废弃的,以及有关部门依法收缴或者接收且需要销毁的《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管控的汞和汞化合物 | |
| | |
| | | 铊及其化合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熔渣、集(除)尘装置收集的粉尘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 | 使用铅盐和铅氧化物进行显像管玻璃熔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渣 | |
| | | |
| | 铅蓄电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集(除)尘装置收集的粉尘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 | | |
| | | | |
| | 废铅蓄电池及废铅蓄电池拆解过程中产生的废铅板、废铅膏和酸液 | |
| | |
| | | | |
| | | 采用氰化物进行黄金选矿过程中产生的含氰废水处理污泥和金精矿氰化尾渣 | |
| | | |
| | 使用氰化物进行表面硬化、碱性除油、电解除油产生的废物 | |
| | |
| | |
| | | | |
| | | |
| | 硫酸和亚硫酸、盐酸、氢氟酸、磷酸和亚磷酸、硝酸和亚硝酸等的生产、配制过程中产生的废酸及酸渣 | |
| | |
| | | |
| | | |
| | 使用酸进行电解除油、酸蚀、活化前表面敏化、催化、浸亮产生的废酸液 | |
| | |
| 液晶显示板或者集成电路板的生产过程中使用酸浸蚀剂进行氧化物浸蚀产生的废酸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生产、销售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失效、变质、不合格、淘汰、伪劣的强酸性擦洗粉、清洁剂、污迹去除剂以及其他强酸性废酸液和酸渣 | |
| | | | |
| | 氢氧化钙、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的生产、配制中产生的废碱液、固态碱和碱渣 | |
| | | |
| | | |
| | | |
| | |
| | |
| 使用碱进行清洗除蜡、碱性除油、电解除油产生的废碱液 | |
| | |
| | |
| | |
| | | | |
| | | 生产、销售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失效、变质、不合格、淘汰、伪劣的强碱性擦洗粉、清洁剂、污迹去除剂以及其他强碱性废碱液、固态碱和碱渣 | |
| | | | |
| | 卤素和卤素化学品生产过程中电解装置拆换产生的含石棉废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含有隔膜、热绝缘体等石棉材料的设施保养拆换及车辆制动器衬片的更换产生的石棉废物 | |
| | | 除农药以外其他有机磷化合物生产、配制过程中产生的反应残余物 | |
| 除农药以外其他有机磷化合物生产、配制过程中产生的废过滤吸附介质 | |
| 除农药以外其他有机磷化合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机氰化物生产过程中催化、精馏和过滤工序产生的废催化剂、釜底残余物和过滤介质 | |
| | | | |
| | | | |
| 废腈纶高温高压水解生产聚丙烯腈-铵盐过程中产生的过滤残渣 | |
| | | | |
| 酚及酚类化合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过滤吸附介质、废催化剂、精馏残余物 | |
| | | 醚及醚类化合物生产过程(不包括成醚反应之前的合成过程)中产生的醚类残液、反应残余物、废水处理污泥(不包括废水生化处理污泥) | |
| | | | |
| 乙烯溴化法生产二溴乙烯过程中产品精制产生的废吸附剂 | |
| 芳烃及其衍生物氯代反应过程中氯气和盐酸回收工艺产生的废液和废吸附剂 | |
| | |
| | |
| 其他有机卤化物的生产过程(不包括卤化前的生产工段)中产生的残液、废过滤吸附介质、反应残余物、废水处理污泥(不包括环氧氯丙烷皂化液处理产生的石灰渣)、废催化剂(不包括本名录HW04、HW06、HW11、HW12、HW13、HW39类别的危险废物) | |
| 其他有机卤化物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淘汰、废弃的产品(不包括本名录HW06、HW39类别的危险废物) | |
| 石墨作阳极隔膜法生产氯气和烧碱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 | |
| | | 镍化合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反应残余物及不合格、淘汰、废弃的产品 | |
| | | |
| | | |
| | | | |
| | | 钡化合物(不包括硫酸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熔渣、集(除)尘装置收集的粉尘、反应残余物、废水处理污泥 | |
| | | |
| | | 硫化铜矿、氧化铜矿等铜矿物采选过程中集(除)尘装置收集的粉尘 | |
| 硫砷化合物(雌黄、雄黄及硫砷铁矿)或者其他含砷化合物的金属矿石采选过程中集(除)尘装置收集的粉尘 | |
| | | |
| | |
| | |
| | |
| 铅锌冶炼过程中,锌焙烧矿、锌氧化矿常规浸出法产生的浸出渣 | |
| 铅锌冶炼过程中,锌焙烧矿热酸浸出黄钾铁矾法产生的铁矾渣 | |
| | |
| 铅锌冶炼过程中,锌焙烧矿热酸浸出针铁矿法产生的针铁矿渣 | |
| 铅锌冶炼过程中,锌浸出液净化产生的净化渣,包括锌粉-黄药法、砷盐法、反向锑盐法、铅锑合金锌粉法等工艺除铜、锑、镉、钴、镍等杂质过程中产生的废渣 | |
| | |
| | |
| 铅锌冶炼过程中,鼓风炉炼锌锌蒸气冷凝分离系统产生的鼓风炉浮渣 | |
| | |
| | | | |
| | | 铅锌冶炼过程中,提取金、银、铋、镉、钴、铟、锗、铊、碲等金属过程中产生的废渣 | |
| | |
| | |
| | |
| | |
| 铅锌冶炼过程中,铅电解产生的阳极泥及阳极泥处理后产生的含铅废渣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 |
| 铅锌冶炼过程中,锌焙烧矿热酸浸出黄钾铁矾法、热酸浸出针铁矿法产生的铅银渣 | |
| | |
| 电解铝生产过程电解槽阴极内衬维修、更换产生的废渣(大修渣) | |
| 电解铝铝液转移、精炼、合金化、铸造过程熔体表面产生的铝灰渣,以及回收铝过程产生的盐渣和二次铝灰 | |
| | |
| 再生铝和铝材加工过程中,废铝及铝锭重熔、精炼、合金化、铸造熔体表面产生的铝灰渣,及其回收铝过程产生的盐渣和二次铝灰 | |
| 铝灰热回收铝过程烟气处理集(除)尘装置收集的粉尘,铝冶炼和再生过程烟气(包括:再生铝熔炼烟气、铝液熔体净化、除杂、合金化、铸造烟气)处理集(除)尘装置收集的粉尘 | |
| 铜再生过程中集(除)尘装置收集的粉尘和湿法除尘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 | |
| 锌再生过程中集(除)尘装置收集的粉尘和湿法除尘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 | |
| | | | |
| | | 铅再生过程中集(除)尘装置收集的粉尘和湿法除尘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 | |
| | |
| | |
| | |
| 锡再生过程中集(除)尘装置收集的粉尘和湿法除尘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 | |
| | 以钨精矿为原料生产仲钨酸铵过程中碱分解产生的碱煮渣(钨渣)、除钼过程中产生的除钼渣和废水处理污泥 | |
| | | | |
| | 采用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方法处理或者处置毒性或者感染性危险废物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和废水处理残渣(液) | |
| | 烟气、VOCs治理过程(不包括餐饮行业油烟治理过程)产生的废活性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脱色(不包括有机合成食品添加剂脱色)、除杂、净化过程产生的废活性炭(不包括900-405-06、772-005-18、261-053-29、265-002-29、384-003-29、387-001-29类危险废物) | |
| 含有或者沾染毒性、感染性危险废物的废弃的包装物、容器、过滤吸附介质 | |
| 环境事件及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沾染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的废物 | |
| | |
| 废电路板(包括已拆除或者未拆除元器件的废弃电路板),及废电路板拆解过程产生的废弃的CPU、显卡、声卡、内存、含电解液的电容器、含金等贵金属的连接件 | |
| 离子交换装置(不包括饮用水、工业纯水和锅炉软化水制备装置以及废水处理成套工艺中的离子交换装置)再生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 | |
| | | | |
| | | 生产、研究、开发、教学、环境检测(监测)活动中,化学和生物实验室(不包含感染性医学实验室及医疗机构化验室)产生的含氰、氟、重金属无机废液及无机废液处理产生的残渣、残液,含矿物油、有机溶剂、甲醛有机废液,废酸、废碱,具有危险特性的残留样品,以及沾染上述物质的一次性实验用品(不包括按实验室管理要求进行清洗后的废弃的烧杯、量器、漏斗等实验室用品)、包装物(不包括按实验室管理要求进行清洗后的试剂包装物、容器)、过滤吸附介质等 | |
| 已禁止使用的,所有者申报废弃的,以及有关部门依法收缴或者接收且需要销毁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管控的化学物质(不包括本名录HW04、HW05、HW10类别的危险废物) | |
| 被所有者申报废弃的,或者未申报废弃但被非法排放、倾倒、利用、处置的,以及有关部门依法收缴或者接收且需要销毁的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的危险化学品(不含该目录中仅具有“加压气体”物理危险性的危险化学品) | |
| | | | |
| | |
| | |
| | |
| | 树脂、乳胶、增塑剂、胶水/胶合剂生产过程中合成、酯化、缩合等工序产生的废催化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采用烷基化反应(歧化)生产苯、二甲苯过程中产生的废催化剂 | |
| | |
| | |
| | |
| 以乙烯和丙烯为原料,采用茂金属催化体系生产乙丙橡胶过程中产生的废催化剂 | |
| | |
| 甲醇和氨气催化合成、蒸馏制备甲胺过程中产生的废催化剂 | |
| 催化重整生产高辛烷值汽油和轻芳烃过程中产生的废催化剂 | |
| 采用碳酸二甲酯法生产甲苯二异氰酸酯过程中产生的废催化剂 | |
| 合成气合成、甲烷氧化和液化石油气氧化生产甲醇过程中产生的废催化剂 | |
| | |
| 异丙苯催化脱氢生产α-甲基苯乙烯过程中产生的废催化剂 | |
| 异丁烯和甲醇催化生产甲基叔丁基醚过程中产生的废催化剂 | |
| 以甲醇为原料采用铁钼法生产甲醛过程中产生的废铁钼催化剂 | |
| 邻二甲苯氧化法生产邻苯二甲酸酐过程中产生的废催化剂 | |
| | |
| 四氯乙烷催化脱氯化氢生产三氯乙烯过程中产生的废催化剂 | |
| | |
| | |
| 羟丙腈氨化、加氢生产3-氨基-1-丙醇过程中产生的废催化剂 | |
| | | | |
| | | β-羟基丙腈催化加氢生产3-氨基-1-丙醇过程中产生的废催化剂 | |
| 甲乙酮与氨催化加氢生产2-氨基丁烷过程中产生的废催化剂 | |
| 苯酚和甲醇合成2,6-二甲基苯酚过程中产生的废催化剂 | |
| | |
| | |
| 除农药以外其他有机磷化合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催化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本附表“危险废物”列中表述的“废XX”或者“废弃的XX”,其中“XX”是指依据我国固体废物鉴别相关标准确定的固体废物。
2.本附表所列危险特性为危险废物的主要危险特性,不排除该危险废物可能具有其他危险特性;“,”分隔的多个危险特性代码,表示该种危险废物具有列在第一位代码所代表的危险特性,且可能具有所列其他代码代表的危险特性;“/”分隔的多个危险特性代码,表示该种危险废物具有所列代码所代表的一种或者多种危险特性。4.如无特殊说明,本附表危险废物表述中的矿物油,以及其他未指明原料来源的油,指石油炼制产生的矿物油、煤直接液化油,不包括动植物油脂、酯基生物柴油、烃基生物柴油以及采用烯烃聚合、合成气制烃工艺生产的合成油。5.如无特殊说明,HW02和HW03类危险废物表述中的化学药品、生物制品、药物、原料药不包括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药以及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类药。6.如无特殊说明,HW12类危险废物表述中的颜料不包括钛白颜料。7.如无特殊说明,HW40类危险废物表述中的醚和醚类化合物不包括醚类物质聚合形成的聚合物。8.如无特殊说明,HW45类危险废物表述中的有机卤化物不包括含卤素有机高分子化合物。2.“废物类别/代码”指列入本目录危险废物的类别或者代码;3.“危险废物”指列入本目录危险废物的名称;5.“豁免条件”指可不按危险废物管理应具备的条件,但仍应符合固体废物管理等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7.《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有其他豁免管理内容的,按照该目录有关规定执行;8.本清单引用文件中,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清单。 | | | | | |
| | 家庭日常生活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废药品、废杀虫剂和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油漆和溶剂及其包装物、废矿物油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像纸、废荧光灯管、废含汞温度计、废含汞血压计、废铅蓄电池、废镍镉电池和氧化汞电池以及电子类危险废物等 | | 未集中收集的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中的危险废物。 | |
| 按照各市、县生活垃圾分类要求,纳入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进行分类收集,且运输工具和暂存场所满足分类收集体系要求。 | 从分类投放点收集转移到所设定的集中贮存点的收集过程不按危险废物管理。 |
| | 床位总数在19张以下(含19张)的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产生的医疗废物除外) | | 按《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消毒和收集。 | |
| 转运车辆符合《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试行)》(GB19217)要求。 | |
| | | | | |
| | 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的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 | | 按照地方卫生健康部门、生态环境部门确定的方案进行医疗废物的处理处置。 | |
| | 按事发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处置方案进行运输。 | |
| | 按事发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处置方案进行处置。 | |
| | | | 按照《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污染控制标准》(GB39707)以及《医疗废物高温蒸汽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76)或者《医疗废物化学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28)或者《医疗废物微波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29)进行处理后按生活垃圾运输。 | |
| 按照《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污染控制标准》(GB39707)以及《医疗废物高温蒸汽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76)或者《医疗废物化学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28)或者《医疗废物微波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29)进行处理后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或者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厂焚烧。 | |
| | | | 按照《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污染控制标准》(GB39707)以及《医疗废物高温蒸汽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76)或者《医疗废物化学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28)或者《医疗废物微波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29)进行处理后按生活垃圾运输。 | |
| | | | | |
| | | | 按照《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污染控制标准》(GB39707)以及《医疗废物高温蒸汽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76)或者《医疗废物化学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28)或者《医疗废物微波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29)进行处理后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或者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厂焚烧。 | |
| | | | 按照《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污染控制标准》(GB39707)以及《医疗废物高温蒸汽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76)或者《医疗废物化学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28)或者《医疗废物微波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29)进行处理后按生活垃圾运输。 | |
| 按照《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污染控制标准》(GB39707)以及《医疗废物高温蒸汽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76)或者《医疗废物化学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28)或者《医疗废物微波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29)进行处理后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厂焚烧。 | |
| | 农药使用后被废弃的与农药直接接触或者含有农药残余物的包装物 | | 依据《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收集农药包装废弃物并转移到所设定的集中贮存点。 | |
| 符合《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中的运输要求。 | |
| 进入依据《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确定的资源化利用单位进行资源化利用。 | |
| 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或者《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要求,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或者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厂焚烧。 | |
| | | | | |
| | 船舶含油污水及残油经船上或者港口配套设施预处理后产生的需通过船舶转移的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 | | | |
| | | | 封口处于打开状态、静置无滴漏且经打包压块后,符合生态环境相关标准要求,作为生产原料用于金属冶炼。 | |
| | 金属制品机械加工行业珩磨、研磨、打磨过程,以及使用切削油或者切削液进行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属于危险废物的含油金属屑 | | 经压榨、压滤、过滤或者离心等除油达到静置无滴漏后打包或者压块,符合生态环境相关标准要求,作为生产原料用于金属冶炼。 | |
| | | | 符合生态环境相关标准要求,作为粘合剂生产煤质活性炭、活性焦、碳块衬层、自焙阴极、预焙阳极、石墨碳块、石墨电极、电极糊、冷捣糊。 | |
煤炭焦化、气化及生产燃气过程中产生的废中低温煤焦油 | | 符合生态环境相关标准要求,作为煤焦油加氢装置原料生产煤基氢化油,且生产的煤基氢化油符合《煤基氢化油》(HG/T5146)技术要求。 | |
| | | |
| | 采用破碎分选方式回收废覆铜板、线路板、电路板中金属后的废树脂粉 | | | |
| 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要求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或者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要求进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处置。 | |
| | | | | |
| | | | 经处理后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要求,且运输工具满足防雨、防渗漏、防遗撒要求。 | |
| 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要求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 | |
| 符合《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30485)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662)要求进入水泥窑协同处置。 | |
| | | | 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要求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 | |
| | 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要求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 | |
| | | | 符合生态环境相关标准要求,作为生产原料用于金属冶炼。 | |
| | 生物制药产生的培养基废物经生活垃圾焚烧厂焚烧处置产生的焚烧炉底渣、经水煤浆气化炉协同处置产生的气化炉渣、经燃煤电厂燃煤锅炉和生物质发电厂焚烧炉协同处置以及培养基废物专用焚烧炉焚烧处置产生的炉渣和飞灰 | | 生物制药产生的培养基废物焚烧处置或者协同处置过程不应混入其他危险废物。 | |
| | 含铬皮革废碎料(不包括鞣制工段修边、削匀过程产生的革屑和边角料) | | 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要求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或者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要求进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处置。 | |
| | | | | |
| | | | 符合《含铬皮革废料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1274)运输工具要求。 | |
| 符合生态环境相关标准要求,作为生产原料用于生产皮件、再生革或者静电植绒。 | |
| | | | 符合《铬渣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规范(暂行)》(HJ/T301)要求用于烧结炼铁。 | |
| | | | | |
| | | | 符合《黄金行业氰渣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943)要求进入尾矿库处置或者进入水泥窑协同处置。 | |
| | | | | |
| 作为工业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中和剂利用,且满足以下条件:废酸中第一类污染物含量低于该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其他《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GB5085.3)所列特征污染物含量低于GB5085.3限值的1/10。 | |
| | | | | |
| 作为工业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中和剂利用,且满足以下条件:液态碱或者固态碱按HJ/T299方法制取的浸出液中第一类污染物含量低于该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其他《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GB5085.3)所列特征污染物低于GB5085.3限值的1/10。 | |
| | | | | |
| | 仲钨酸铵生产过程中碱分解产生的碱煮渣(钨渣)和废水处理污泥 | | 符合《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30485)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662)要求进入水泥窑协同处置。 | |
| | | | | |
| | 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HW900-042-49类危险废物和其他需要按危险废物进行处理处置的固体废物,以及事件现场遗留的其他危险废物和废弃危险化学品 | | 按事发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处置方案进行运输。 | |
| 按事发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处置方案进行利用或者处置。 | |
| | 历史填埋场地清理,以及水体环境治理过程产生的需要按危险废物进行处理处置的固体废物 | | 按事发地的设区市级以上生态环境部门同意的处置方案进行运输。 | |
| 按事发地的设区市级以上生态环境部门同意的处置方案进行利用或者处置。 | |
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修复活动中,属于危险废物的污染土壤 | | 修复施工单位制定转运计划,依法提前报所在地和接收地的设区市级以上生态环境部门。 | |
| 符合《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30485)和《水泥窑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662)要求进入水泥窑协同处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未列入本《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中的危险废物或者利用过程不满足本《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所列豁免条件的危险废物 | | 在环境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确定的方案,实行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即:一家单位产生的一种危险废物,可作为另外一家单位环境治理或者工业原料生产的替代原料进行使用。 | |
内容来自环境工程
图文字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