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将职业倦怠纳入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ICD-11),并且提供了具体的诊断标准和定义。这反映了职业倦怠作为一种与工作息息相关的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得到了国际卫生组织的认可。
职业倦怠是这样被定义的
职业倦怠又称为“职业枯竭 ”“工作倦怠 ”,最初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罗伊登贝格尔(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来指人面对过度工作时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20世纪80年代开始,职业倦怠被学者们广泛研究并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流行起来。
职业倦怠被定义为:“长期暴露于工作场所压力,且未能成功管理,所造成的一种综合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越来越多的职业人群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普遍存在于各个行业的综合症候群。职业倦怠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层面,它还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诊断职业倦怠需要
注意这几点
在ICD—11中,“职业倦怠”的诊断编码为QD85,是“与就业或失业相关的问题”的一个子类别,有三方面的特点可以作为诊断标准参考:
1️⃣能量消耗或疲惫感。
2️⃣心理上对工作保持距离或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消极和愤怒。
3️⃣工作效能下降。
职业倦怠属于心理健康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诊断工具有职业倦怠量表(MBI)、情绪耗竭量表等。这些工具通过量化的方式评估个体在工作中的心理健康状态,进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
职业倦怠的诊断应结合症状(感知觉、认知力、注意力、思维、情绪、生理、行为等)、时间(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严重程度和排除相关的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进行综合诊断。
ICD—11特别指出,职业倦怠特指职业背景下的现象,不应用于描述生活其他领域的经验。同时,诊断“职业倦怠”需要排除以下疾病:调整障碍(6B43)、与压力特别相关的疾病(6B40-6B4Z)、焦虑或恐惧相关疾病(6B00-6B0Z)、情绪障碍(6A60-6A8Z)。
个体差异影响诊断准确性:不同的个体对职业倦怠的表现和感受可能存在很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在工作热情减退后很快意识到是职业倦怠,而有些人可能将情绪上的变化归结为其他原因,如家庭因素等。例如,一个性格比较乐观的人可能在出现职业倦怠初期,旁人难以察觉,他自己也可能忽视,这就给准确诊断带来困难。
与其他类似状态不易区分:职业倦怠容易与单纯的疲乏等状态混淆。疲乏只是一种主观不适感觉,可能是因为短期劳累等原因,而职业倦怠是一种长期在工作压力下产生的复杂状态。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前一晚没睡好第二天感觉疲乏,但这并非职业倦怠,在诊断时需要仔细区分二者的差异。
这几类劳动者较容易
产生职业倦怠
随着职业倦怠关注度的不断热化,国内外对不同职业人群职业倦怠的报道逐年增加。医护人员、教师、警察、公务员、驾驶员、高强度脑力工作人员(IT)和流水线作业人员(制造业工人)等职业倦怠水平较突出。
以下这几类劳动者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1️⃣助人行业的从业者,例如医护人员、警察、教师等。
2️⃣面临特定工作情况的从业者,例如工作压力过大者、工作满意度低者、人际关系紧张者等。
3️⃣具有特定性格的从业者,例如A型性格者、外控性格者、追求完美主义者、自我评价低下者等。
你可以通过以下问卷了解
你的职业倦怠水平
⚠根据你半年来的情况选择选项
备注:以上评估量表共16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 0~6 分7点计分法,分3个维度:情绪枯竭(1~5条目,黄色)、去人格化(6~10 条目,绿色) 和效能丧失(11~16条目,红色)。其中,效能丧失 6 个条目为反向计分。职业倦怠得分 = 情绪枯竭条目均分 × 0.4 + 去人格化条目均分 × 0.3 + (6.0 -效能丧失条目均分) × 0.3,得分范围为 0 - 6 分,得分越高代表职业倦怠水平越高,并以得分 ≥ 1.5 分者定义为存在职业倦怠。
内容来自广东职业病防治院
图文字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