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求真务实,坚决反对热衷于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不考虑实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增强协同联动,反对本位主义,形成抓落实的合力。”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规格最高的年度经济会议上,如此旗帜鲜明地强调反对这种“只对上不对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并强调“增强协同联动,反对本位主义,形成抓落实的合力”,对目前正遭遇“过度执法”“作秀式”监管困局的矿山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将有望从根本上改善矿山企业的营商环境,为矿山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图片来源:网络
实际上,这种“热衷于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不考虑实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本质上就是彻头彻尾的“媚上欺下”式监管,在表现形式上则是司空见惯并饱受矿山企业诟病的“过度执法”“任性执法”。
中国矿业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许多矿山企业不同程度面临着“过度执法”“媚上欺下”监管现象。一些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为逃避责任、免于追责,以“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之名,本位主义思想严重,片面强调突出部门职责而不顾其他,致使国家出台的许多原本利好政策成为了阻碍矿山企业的“拦路虎”“绊脚石”。
一些地方的安全监管部门,为了“对上表现”,确保安全“万无一失”,不切实际、不讲条件盲目提高安全标准,在安设环节强制要求矿山企业必须先通过智能化矿山建设验收,在一些非煤矿山强制要求人人配备安全自救仪,动不动就停产整顿并开展拉网式安全大排查活动等等。这些“只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不管矿山企业死活”的不当做法,反而成为了一些部门“邀功请赏”的资本,有的甚至被自诩为落实中央政策的“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典型得到肯定和推广。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又不是煤矿企业,根本没有瓦斯、煤尘有害气体,却强制要求每个下井人员都要佩戴安全自救仪,不仅给作业工人带来了诸多不便,还加重了矿山企业负担。”一位非金属矿山的负责人气愤地说。
而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愈加严厉,一些与矿山企业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也是日趋严格。在一些地方,为了简单追求环境保护而不顾其他的做法也是屡见不鲜。前些时,京津冀地区出现大面积污染天气。据相关专家解释,这次大面积大气污染的主要“罪魁祸首”是氮氧化合物,也就是说与只产生粉尘的露天矿山没有多大关系。但一些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仍然责令所有矿山企业一律停产歇业不说,还借此强制要求矿山企业对所有设备安装定位仪,以防止矿山设备偷偷运行。
“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只要管好工业用电,就可以杜绝矿山企业偷生产,而现在却要求矿山企业对每台设备都要安装一个定位仪,并与环保部门联网,这将大大增加矿山企业的经济负担。”一位不愿具名的矿山企业负责人苦不堪言地说,“更重要的是,矿山企业在停产整顿期间,‘闲来无事’可以借机对边坡等隐患点进行整治,或进行矿区土地复垦整治、栽树种草,但现在却要求对铲车、钩机、车辆等每台设备都装上定位仪且不准移动。这种一味‘媚上’而不顾企业的简单粗暴做法实在匪夷所思、天怒人怨。”
图片来源:网络
值得反思的是,当前类似这样打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幌子而一味对上表现、对下不负责甚至对下欺压的现象,在一些相关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屡见不鲜,有的甚至还被作为典型经验被广泛称赞、推而广之。
“现在各个部门片面强调部门职责,相继出台政策。这些政策看似没有问题,都是在落实中央精神,都是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但由于这些政策趋向性不一致甚至相左,一旦组合起来,却‘正正得负’,严重阻碍了矿山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有关专家分析说。
与行业主管部门相比,地方政府的“媚上欺下”式监管尤为突出。在安全监管上,他们追求的不单是安全零死亡,更看重的是万一发生事故后如何不被追责、问责,如何才能做到“全身而退”。所以,这些地方政府在安全监管上表面文章十足,把“形式”放在了第一位置,主要精力集中开会布置、传达精神、出台文件、健全制度、集中行动上,且凡事留痕、记录在案。而不是深入矿山,真心实意与企业一道抓安全防事故。
在环保方面,地方政府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平时不是想着如何防微杜渐、因地制宜地从根本上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而是只做些只治标不治本的表面文章。一旦中央环保督察来了,对上逢迎表现,对下横眉冷对,置生态环境部“严禁环保督察期间责令企业一律停产”的禁令于不顾,动不动就采取“一刀切”的极端做法责令所有企业停产整顿,导致一些环保达标、符合生产要求的矿山企业也被迫停产。
图片来源:网络
这种“只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的“媚上欺下”式监管,贻害无穷,危害深远。
一是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和矿山企业中的形象。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政策,鼓励支持矿山企业高质量发展。而有关部门及一些地方政府名义上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实际上却在大作表面文章,为了“对上更好地表现”,不惜出台一些看似不折不扣执行中央政策实则严重违背中央政策的措施,甚至把贯彻执行中央精神当作了自己的“做秀场”。
二是扰乱了正常的营商环境。矿山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只要依法依规生产、照章纳税、履行好安全和环保等方面的责任,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不仅不能过多干预,反而应该积极主动为其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然而,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却把矿山企业作为自己的“附属物”“责任田”,为了“树典型”“抓亮点”、更好地“对上表现”,就越俎代庖,眉毛胡子一把抓,对矿山企业指手画脚、横加干涉,强制约束性的政策多,鼓励支持性的措施少,动不动就以停产整顿相要挟,强制矿山企业今天抓这个明天抓那个,严重扰乱了矿山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是加重了矿山企业负担,制约了矿山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内需求不足、部分矿山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严峻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多项积极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支持矿山企业发展。然而,这些利好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却被打折变样,在有些地方甚至被异化为过分突出部门利益、严重阻碍矿山企业正常发展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当前许多矿山企业本身就生产经营形势不好、经济效益下滑,而有关部门或一些地方政府却不管矿山企业死活,为了能更好地“对上表现”,大搞“应景式”“超发展阶段”“脱离实际”的监管。
图片来源:网络
就当前比较盛行的智能化矿山建设来说,智能化矿山建设作为矿山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智能化建设必须切合矿山实际和发展形势,其最终目标也是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减人提效,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换句话说,如果智能化矿山建成后,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这两个目标不能同时实现,那就违背了建设的初衷和目的,不仅矿山企业失去了建设的积极性,还将使矿山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然而,在智能化矿山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好高骛远,脱离了当前矿山企业的发展阶段,盲目追求“高大上”,即便是一些原本安全条件很好的露天砂石矿山,也要求必须按照地下煤矿标准建设智能化矿山。
“矿山企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吸纳人员就业、落实中央的‘完善就业优先政策’起着‘压舱石’作用。同时,智能化建设作为以矿山企业为主导的企业自身行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只能是引导而不能去强制。如果通过智能化建设,能有效保障安全、提高经济效益,矿山企业自然会积极去建设。反之,如果智能化建设脱离了矿山企业发展实际,不能实现安全生产和效益增加,矿山企业自然不愿意去投资建设。”一位矿山企业负责人深感忧虑地说,“当前,许多露天砂石矿山开采工艺简单,安全隐患少,通过必要的智能化建设就可以完全满足要求。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为了‘对上表现’、挖掘‘亮点’,却强制要求辖区内所有砂石矿山、非煤矿山严格按照煤矿的标准建设智能化,这无疑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同时,因为砂石骨料附加值低,大投资、高标准建设智能化矿山也违背了行业规律,不仅容易‘水土不服’,还加重了企业负担。一些砂石矿山可能因过度建设智能化矿山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
图片来源:网络
这种只“对上表现”而不管矿山企业死活的“过度执法”行为和“媚上欺下”监管现象,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202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针对“运动式执法”“一刀切执法”“野蛮执法”“过度执法”等不作为乱作为问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和监督行动,强力整治行政执法突出问题,并规定开展专项整治和监督行动的时间节点和工作步骤,确保行动落地见效。
图片来源:网络
尤其是今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专门对涉企执法、监督行为作出明确要求后,矿业界在9月30日就以《国家出手了!矿山行业的这一困境,有望解决!》(点击标题可查看原文)为题,对当前矿山企业普遍存在的“过度执法”“任性执法”现象以及危害性进行了披露,对如何从源头上根治“过度执法”提出了建议。
该文章刊发后,在矿山企业中引起了强烈反响,阅读量10万+以上,转发量近9000。辽宁的一位读者留言说“此文将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法治的健全、执法的公正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篇文章之所以广受关注、好评如潮,关键是抓准了当前矿山企业普遍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道出了矿山企业的共同心声。
在近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痛批“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不考虑实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并十分罕见地用“坚决反对”来予以强调,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根治这种不正之风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坚信,随着这些利好信号的释放和各项配套政策的出台,我国矿山企业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原标题:《“媚上欺下”式监管将终结,中央出手整治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的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