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所涉主要地点
1、陕西省 · 渭南市|陕西黄河河务局
2、山西省 · 运城市|山西黄河河务局
(文:张皓天 梁孜鑫)
在经历了六天对黄河中游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实地调研之后,实践队队员们都对15日早晨与陕西、山西两省黄河河务局的专题座谈会充满期待。7月14日,实践队兵分两路,分别前往陕西省渭南市、山西省运城市。
实践队来到陕西黄河河务局
7月15日,实践队渭南分队来到位于渭南的黄河水利委员会陕西黄河河务局(以下简称“陕西河务局”),与陕西河务局办公室、防御处、建管处、水政处、纪检处的青年职工座谈,了解有关黄河山西段水资源管理、防洪抗旱防凌、水利工程建设、日常监督巡逻等方面的工作。同日,运城分队来到位于运城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山西黄河河务局(以下简称“山西河务局”),与山西河务局办公室、水政水资源与河湖监督处与水政监察总队、建设与运行管理处、水旱灾害防御处的青年职工座谈,了解有关黄河山西段水资源管理、防洪抗旱、水利工程建设、文旅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实践队来到山西黄河河务局
两省黄河河务局首先介绍了辖区内黄河情况。陕西黄河干流全长716.6公里,北起府谷县墙头乡,南至陕豫交界,流经榆林的府谷、神木、佳县、绥德、吴堡、清涧,延安的延川、延长、宜川,渭南的韩城、合阳、大荔、潼关。山西境内黄河长965公里,自偏关县老牛湾流入山西省,于垣曲县碾盘沟流出,流经忻州、吕梁、临汾、运城4市19县,也是山西与内蒙古、陕西、河南的部分界河。
两省黄河总体可分为大北干流、小北干流与三门峡库区三段。
实践队所摄黄河大北干流段
大北干流段为高山峡谷河段,这一段黄河位于晋陕大峡谷之中,水能资源丰富,河宽300-800米,落差603米,同时也是黄河泥沙处理的关键河段,是黄河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实践队所摄黄河禹门口
向南出禹门口后,河道骤然变宽,从此向南至潼关的132公里河段被称为小北干流。这一段黄河“宽、浅、散、乱”,属淤积性游荡型河道,具有洪水峰高量大,含沙量高的特点;泥沙大量淤积,河道宽浅,水流散乱,主流游荡不定,因此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这一段也是黄河中游治理的重难点。
实践队所摄黄河小北干流段
随后,两省黄河河务局简要介绍了各部门负责工作。黄河河务局主要负责黄河山陕段的水行政管理,包括水资源开发管理、水政监察、防洪保安、节水、岸线保护等工作。具体而言,办公室则主要负责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水政处主要负责岸线管控、采砂管理、跨区域跨部门合作、水资源监管等工作,建管处主要负责沿岸工程的规划、建设与后续运行管理,防御处主要负责防凌防洪抗旱。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建管处与防御处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以山西省黄河河务局为例,其建管处建立了信息化检测平台,现有视频监控设备37个,自动化水位监测设备9个,且全部并网,数据共享。此外还有无人机26台,可弥补人工巡逻中的盲区。“智能石头”则具有录像功能并可以监测其晃动与位移,可自行告警并提供可能存在问题的时间、地点与大致情况,可辅助人员查险。智慧巡河系统则有视频巡河、数据识别与预警提醒功能,可远程查看防洪工程状况。通过山西河务局开发的“三晋河务”APP,可以实时了解黄河各水文站的水位与流量数据,同时,河务段工作人员可通过APP将巡查过程中发现的可能风险一键速递,保证信息畅通。由黄委建设的“数字孪生黄河”平台也为山西河务局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实践队在山西黄河河务局学习其信息化建设成果
此外,两省黄河河务局也就今年汛期的预期情况与所做的工作与实践队进行交流。以陕西黄河河务局为例,考虑到今年黄河中下游降水预计偏多二至三成,故已于年初制定水旱灾害防御重点工作5大类16小项,实行清单化管理。截至本次座谈,陕西黄河河务局已组织完成15处水毁修复、根石加固、专项整修项目,恢复工程抗洪能力;建成视频监控点42处、遥测水位站7个,校测水尺零点高程27处,新增洪水标识22处,开展网络、电力、通信基础维护,确保畅通。维护保养机动抢险队机械18台,调查落实社会大型抢险机械118台,以备抢险;开展清仓查库,补充石料0.67万立方米、铅丝48.4吨、编织袋0.27万条,且截止6月份,储备主要物资14种,其中备防石13.7万立方米、铅丝79.2吨、编织袋3.5万条、麻绳27.4吨、发电机组326.7千瓦,做好物资保障。
实践队在陕西黄河河务局与工作人员座谈
最后,同学们就河务局与其它部门的沟通协调、近期开工的古贤水利枢纽对黄河河务影响、黄河沿岸安全管理现状、黄河文化宣传与文旅开发、沿河土地利用、韩城片区侵占河道事件等积极提出问题,并得到了两省黄河河务局积极解答。座谈结束后,山西黄河河务局建管处的同志还向实践队运城分队展示了三晋河务APP与智能巡河平台,让实践队对山西河务局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自此,黄河中游实践纪实已完结
文字 | 张皓天 梁孜鑫
图片 | 黄河中游实践队
制作 | 梁孜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