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至10日,实践队在韩城市团委、韩城市文旅局的大力支持下,前往韩城文庙、普照寺、党家村等韩城市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地考察韩城古城保护情况与以“黄河文化”为中心的文旅开发情况。
本篇是黄河中游实践纪实第二期,记录了7月9日到7月10日的实践过程。
所涉主要地点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韩城市
1. 韩城古城
2. 普照寺(陕西元代建筑博物馆)
3. 党家村(山陕古民居典型杰出代表)
4. 梁代村芮国遗址博物馆
5. 大禹庙
6. 司马迁墓和祠
(文:陈安宇、庞楚涵)
7月9日早上六点半,实践队员们乘坐中巴车离开延安市宜川县,中巴车并未走最快的青兰高速,而是途径集义镇走崎岖难行的宜集韩路,经过四个半小时才到达东临黄河的韩城市。
宜川-韩城山路风光
韩城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是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城古称“龙门”,是一座千年古城,《尚书》中便有“龙门,禹贡雍州之域也”的记录,西周时为韩(侯)国,隋开皇十八年始置韩城县。韩城1986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8处,其中国家级17处、省级33处,素有“华夏史笔惟司马,关中文物最韩城”的美誉。
卫星地图上,被山带河的韩城市
出山后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韩城市北郊高耸的烟囱,连片的、巨大的工业设施被笼罩在灰蒙蒙的苍穹之下,给人以强烈直观的工业文明震撼,在这里钢铁与烈火交织,支撑起现代化的大厦。工业是韩城的支柱产业,工业经济占韩城全市经济的70%以上。而钢铁产业更是韩城的“龙头”产业,钢铁产能占陕西省全省50%以上,对韩城社会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在另一方面,钢铁厂也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护黄河生态,营造更好人居环境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实践队航拍所见韩城市龙门镇工业片区,能见度一般
7月9日下午,实践队员们前往韩城古城,看到了韩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
韩城古城始建于隋唐,现存古城主要为明清所建,南北长达千米,东西宽约八百米,保存较为完好。为保护古城,现代的新城建于古城外的台塬之上,使古街区保护完好,一高一低,相映成趣。
在古城遥望新城
实践队员们重点考察了位于古城东部的韩城三庙,即文庙、东营庙和城隍庙。
文庙位于金城学巷东端,坐北向南,恢弘大气,结构严谨。庙前有通衢,东西有两座木牌坊,东牌坊书“德配天地”,西牌坊书“道冠古今”。庙正面有精美绝伦的五龙琉璃照壁。文庙包括棂星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主要建筑。其中棂星门为单檐悬山顶建筑,当心间的北面悬“文庙”匾额,上铺琉璃筒瓦。大成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保留了明显的元代建筑风格;琉璃筒瓦补心,有正脊鸱吻,用大通木架梁;斗拱结构,外檐为六铺作,双下昂,重拱,计心造,有蚕头;山墙收分大。大成殿内中心间悬挂有康熙帝亲笔“万世师表”横匾。
实践队员在文庙五龙琉璃照壁前
实践队员在文庙内考察
文庙棂星门
文庙大成殿内匾额
东营庙是东门边军营中的关帝庙。城隍庙则是韩城百姓供奉城隍神的庙宇,现在的城隍神薛国观是明末韩城籍的内阁首辅,他在被罢官归乡后主持修建了韩城的城墙。城隍庙始建于明隆庆年间,一般认为代表了韩城明清建筑的最高成就。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包括扶化坊、威明门、广荐殿、德馨殿、灵佑殿和含光殿。其中灵佑殿是城隍庙的正殿,殿名缘于明太祖封城隍为“灵佑王”,殿内的城隍老爷铜坐像和铜香鼎是都明崇祯十五年铸造,过去城隍坐像两侧还有四尊铁铸站像。另外院内还曾有东西两座十字歇山顶二层戏楼,今仅存西楼。
东营庙屋顶鸱吻和脊兽
城隍庙西戏楼
今天韩城三庙同时也是韩城市博物馆,其中藏有一些佛像和石刻,队员们通过这些文物对韩城市的历史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实践队员庞楚涵同学表示:博物馆藏文物展现出了韩城历史之悠久和文化之繁盛,石雕造像和民宅构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韩城历史与东侧的黄河密切相关,韩城文化也构成了黄河文化的重要部分。
实践队员于韩城市博物馆内所见石雕造像
实践队在韩城市博物馆内认真聆听工作人员讲解
实践队在韩城市博物馆外合影
参观完韩城三庙后,实践队员们又集体参观了古城南门外的毓秀桥与望江楼,毓秀桥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澽水之上,始建于康熙年间,乾隆年间改为今名,是韩城古城南侧的重要通道,历经数百年沧桑仍服务着两岸民众。
望江楼上看毓秀桥
此外部分实践队员自行参观了庆善寺大佛殿、北营庙、县衙大堂、龙门书院、状元府等古城内文保单位和文旅景点。庆善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直至清代都是韩城的重要佛寺,现为密宗寺院。其大佛殿在建国后先后作为礼堂、招待所、库房使用,保存相对完好。据专家推测,大佛殿前檐铺作可能建造于北宋末期到金代初期,山面及后檐铺作建于元末,斗栱以上梁架则为清代更换。
实践队于庆善寺内所见
整个韩城古城内,随处可见卖花椒酸奶的商贩。韩城盛产大红袍花椒,当地人独出心裁地发明了这种特色饮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韩城人民结合本地特色发展文旅的尝试和努力。酸奶中花椒味并不浓,但却能在口中回味良久,就像韩城古城给人的印象一般,初看不觉其意,但随后其精妙之处与独特魅力便长久地萦绕人心。古城内严整的文庙、龙门书院、状元府邸从侧面体现了韩城悠久繁茂的文脉,华美的东营庙、城隍庙则凸出了韩城的城市布防与民间信仰特色。结构合理的建筑布局、沉稳大气的建筑构造、精美绝伦的琉璃影壁以及诸多历代碑刻更是直观展现了千年韩城的历史脉动。
韩城古城中所见特产花椒。本文主题色正源自花椒红
7月10日上午,实践队乘车前往韩城普照寺,继续开展实践考察。
普照寺位于韩城市北郊,始建于元延佑三年(1316年),主体寺庙建于10余米高的古寨堡南端,居高临下有虎踞高山之势。普照寺主殿大佛殿是韩城具有标志性的元代建筑,屋面为布甬瓦琉璃脊,单檐歇山顶构造,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殿中佛像和二菩萨二弟子像都塑于元泰定年间,天花上绘有一百三十余幅精美动人的花鸟鱼虫彩绘画。
普照寺主殿大佛殿,为元代建筑
大佛殿内佛像与殿顶绘画
1998年起,韩城市陆续将高神殿、天圆寺献殿、紫云观三清殿、杨村玉皇庙四组濒临倒塌的金元古建迁至普照寺处,使今天的普照寺成为了元代建筑博物馆。博物馆的山门正是原天圆寺献殿,玉皇庙在西,高神殿在东,三清殿则在普照寺大佛殿后的山坡上。其中天圆寺献殿始建于金承安四年(1199年),是韩城地区现存有确切纪年的最古老的建筑,单檐悬山顶,灰布瓦屋面,整体风格醇厚、质朴、粗犷,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紫云观三清殿则为布甬瓦琉璃脊,单檐歇山顶,檐下有一周斗拱,无补间铺作,斗拱、鸱吻形式古朴,气韵生动,折举平缓,是元代建筑的典型代表。
元代建筑博物馆内高神殿与三清殿
实践队在元代建筑博物馆外合影
随后,实践队前往党家村。党家村古建筑群是山陕古民居的典范,也是今天韩城市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党家村党家和贾家的先祖们经商致富,建筑大多为由青砖青瓦构成的二层楼四合院。实践队注意到,党家村内古代民居建筑院子小,方位正,内开窗,相互间紧凑连接,全村呈现出明显的防御性。
党家村也是黄河流域保护得最完整完好的明清古村落之一,现有古塔、古寨堡、古暗道、看家楼、节孝碑、古井、祠堂、私塾、哨门等公共设施,保存古巷道20多条,祠堂11座,哨门24座,私塾13处,水井11眼,涝池1座,文星阁、节孝碑、惜字楼、关帝庙一应俱全。对于大多数来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实践队员来说,党家村展现了黄河中游地区民居的特色与魅力。
远望党家村
实践队在党家村内聆听讲解
接着,实践队员们马不停蹄地前往黄河边的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梁带村芮国遗址及墓地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于2018年正式对外开放。
实践队事先通过网络资料查询了解到,芮国是周代的一个小诸侯国,在《左传》和《史记》中都有相关记录,最终为秦国所灭。梁带村地下埋藏着1300余座墓葬和64座车马坑。这1300余座墓葬中,有带墓道诸侯级墓葬7座,中级士大夫墓葬100余座,各级陪葬坑64座。其中,M27为国君级大墓,墓主为芮桓公;M26墓主为芮桓公的夫人——仲姜;M19为芮桓公之次夫人的大墓。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展出了玉猪龙、七璜联珠组玉佩、鹰首镶金玉韘、花蕾凤鸟佩、兽面纹玉剑、镂空龙纹金剑鞘等风格独特而瑰丽动人的文物,展现了古代黄河文明的一个灿烂侧面,大大拓展了实践队员此行了解领会黄河中游文化的时间范围。
实践队在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内聆听工作人员讲解
实践队所摄部分馆藏文物
黄河大北干流与小北干流的交界点——禹门口便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和山西省河津市之间,禹门口以上是雄壮奇丽的晋陕大峡谷,禹门口以下河道展宽,肆意摆动,两岸一改为平原。韩城自古以来便有“禹凿龙门”的传说,黄河沿岸有多座大禹庙,其中最著名的是韩城东侧2公里黄河岸边周原村的大禹庙。该庙始建于元代大德五年(1301年),现存献殿、寝殿、西厢房和后偏殿。其中作为正殿的寝殿中央为大禹造像,神龛上有精美的二龙戏珠浮雕和凤凰麒麟透雕,龛上藻井有168幅“二十四孝”主题彩绘,东西墙均有明代壁画。实践队对作为韩城黄河文化重要体现处的周原大禹庙进行了仔细的考察。
实践队所摄大禹庙正殿内大禹造像
在7月10日韩城行程的最后,实践队乘车前往城市南部芝川镇的司马迁墓和祠。
关于司马迁的死,没有任何历史文献有所记载,韩城是司马迁的故乡,韩城的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祠堂后的司马迁墓或许是当时修建的衣冠冢。现在的呈蒙古包型的司马迁墓建于元代。眼观东濒黄河、西枕梁山、山河映带、气势磅礴的司马迁墓和祠,实践队员们不禁心潮澎湃,在瞻仰完司马氏祠后又肃立于其墓前,凭吊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是韩城文化名人,是伟大的黄河文明的记录者,不朽的《史记》记载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夏历史。后人建造的司马迁墓和祠恰恰位于黄河边,或许正是对这位“黄河之子”最好的纪念。
实践队登上司马迁墓和祠所摄。现存墓冢为砖砌蒙古包形状,相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救命修建,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墓冢高约3.08米,周长18米,墓顶有一古柏,枝分为五,人称“五子登科柏”。墓家周围嵌以八卦及花卉砖雕图案,据介绍其“八卦”象征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终极探索,因而司马迁墓也称“八卦墓”。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对司马迁墓和祠的保护工作,1956年8月6日,省人民政府公布司马迁墓和祠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拨款进行了重修。1982年2月24日国务院公布司马迁墓和祠为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韩城市于1973年6月成立了“司马庙文管所”。1978年以来先后将韩城市境内的彰耀寺、三圣庙、禹王庙、河渎碑、兴善寺山门搬迁至祠内,形成古建筑群。近年来,相继实施了司马迁祠护坡加固工程、司马迁祠寝宫、献殿、祠门等古建筑的维修工程,以及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工程,有效地保护了司马迁墓和祠的文物古建安全。
于司马迁墓眺望山河
实践队在司马迁像前合影
经过实地考察,实践队员一致认为,作为一个滨黄城市,黄河文化无疑是韩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古色古香祭祀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的大禹庙,还是城市街头随处可见的鱼跃龙门图案,抑或是一道黄河大鲤鱼的名菜,都展现出韩城与黄河的紧密联系,传递出这座城市受黄河滋养而生的充满蓬勃奋发生机的历史文化。
下期,记录实践队7月11日在河津市所见所闻
敬请关注黄河中游实践纪实后续更新
文字 | 陈安宇 庞楚涵
图片 | 黄河中游实践队
制作 | 梁孜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