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安澜天下平 | 黄河中游实践纪实(四):虾出盐碱,津枕条山

文摘   2024-08-26 20:00   浙江  


7月13日所涉主要地点 | 山西省 · 运城市 · 永济县

1、永济南虾北养千亩生态产业园

——主要考察西开张村以渔治碱产业

2、蒲津渡遗址

——以唐开元大铁牛闻名,历史上山陕之间的重要渡口

3、鹳雀楼

——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登楼可遥望黄河

4、普救寺

——以普救寺建筑群为主题,具有深厚历史与人文底蕴


(文:张柠绘 卫玉相)


7月13日,实践队员先后前往永济南虾北养千亩生态产业园、蒲津渡、鹳雀楼与普救寺进行调研。



永济市历史上长期受黄河影响,土壤次生盐碱化情况严重。毗邻伍姓湖的西开张村9000余亩耕地中曾有三分之一是盐碱地,“晴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土壤盐分高,养分少,盐蓬遍布,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盐碱地上的碱蓬。碱蓬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米,生长于海滨、荒地、渠岸、田边等含盐碱的土壤上。碱蓬的存在说明永济农田盐碱化程度较为严重,不过种植碱蓬也能有效降低土壤表层含盐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


据当地虾养殖负责人陈先生讲,原来此处种植小麦的产量约为每亩地300斤,村民即使一年辛勤劳作收获,收入甚至不及种子成本。故该地曾经长期处于撂荒状态


实践队在西开张村田地所摄盐碱地。阴沉天气下,盐碱地上除却远处几座大棚外并无作物,只见碱蓬覆盖地表,颇显荒凉。


近年来,当地镇政府和村委积极探索盐碱地改造、开发的出路,其中,西开张村3.3亩盐碱地试养南美白对虾的经验十分成功,并得到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2024年渔业渔政工作的通知》认可。


现如今,西开张村已成为“南虾北养”的重要阵地,建立起永济市“南虾北养”千亩生态产业园,颇具规模


在内陆的盐碱地进行水产养殖是一个大胆的创新。西开张村渔业引进品种为南美白对虾。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历史在中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并于90年代初期成功实现人工繁殖。2000年以后,中国开始大规模养殖南美白对虾,它迅速成为中国虾类养殖的主要对象,尤其在沿海到内陆的大部分地区广泛养殖。据统计,南美白对虾的产量占据了中国所有养殖虾类总产量的很大一部分。


虾养殖负责人为实践队展示其养殖的南美对白虾


南美白对虾能够在多种水体环境中生存和生长,但为了确保它们的健康和养殖效率,需要对水温、盐度、pH值等环境因素进行适当的控制和管理。陈先生讲到:“引进初期,棚内需要严格模拟海洋环境,后来可以逐渐放宽控制,让虾慢慢适应。”


陈先生的养虾大棚,规模化作业运营


不同于沿海地区的水产养殖业,该处利用盐碱水,进行循环水养殖。虾的新陈代谢会产生一定量的氨氮,养殖场建起大棚遮光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藻类繁殖,但这些氨氮对虾自身还是会产生一定毒害作用,因此养殖棚使用生物滤器,利用硝化细菌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然后通过反硝化作用转化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陈先生做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和我们人体中用有益菌对抗有害菌是一样的。”循环水法的使用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周期从90天缩短到68天,同时,工厂化养殖模式能够实现量产,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陈先生大棚内使用的环境监测设备与生物滤器


同时,当地的虾养殖业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关注,并带来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在建立工厂、大棚时,企业聘用的多是当地闲散劳动力,如妇女、大龄男性等,有效带动了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目前虾养殖已经有了成熟的销售渠道,主要辐射西安、太原等中西部临近省会城市,以及部分周边城市商超与水产市场,通过反季销售获得可观的利润,陈先生表示,内陆水产养殖正成为趋势,未来可能会进行扩产并引入电商作为销售渠道。


陈先生等工作人员从唐山来到永济养虾,也为当地带来更先进的养殖技术。在产业园内,实践队积极向工作人员了解企业效益与当地村民增收情况。


西开张村灵活利用自然条件,创造性地利用盐碱地条件模拟海水,做到内陆盐碱地养殖海产品的新型农业,以创新精神驱动本地经济发展。



实践队结束考察后在西开张村合影



永济境内古迹星罗棋布,现存各类文化遗址、宝寺名刹、亭台楼阁41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8处;现有非遗项目112项,国家级2项、省级17项。


近年来,永济以深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统领,积极创建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全力打造全国文化旅游名城,形成了以鹳雀楼、普救寺、唐开元大铁牛、蒲州故城遗址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板块,本次调研走访相关遗址单位,考察其当前保护与活化利用情况。


实践队首先来到蒲津渡遗址。蒲州,作为关中的“侧门”,位于潼关北部。蒲津桥曾是黄河上最早出现、极具盛名的浮桥,始建于春秋时期。


关中锁钥蒲津渡


唐朝开元年间,蒲州浮桥改建完成。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在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两岸各铸造铁牛四尊,用以稳固桥梁,牛旁各有一铁人,并有铁山两座。这些铁牛体积庞大、工艺精美,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和冶炼铸造技术的代表。后因黄河河道抬高变迁,作为桥头地锚的铁牛逐渐沉入黄河。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文物所对河津渡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的唐开元大铁牛,被誉为国宝,其铸造工艺精湛,造型栩栩如生,对研究唐代的冶炼技术和桥梁建筑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证实了当年蒲津浮桥的辉煌历史成就。


唐开元铁牛铁人一角


蒲津渡自古以来为秦晋之交通要冲,被誉为“关中锁钥”。渡口浮桥为山西、陕西两省间的交通要道,更是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如今历经千年,蒲津渡的铁牛铁人,仍有岿然不动的气势,沧桑未改牛脾气,进退还凭铁骨头。展厅对蒲津渡历史及考古挖掘过程有较为完善的记述。


2020年12月31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总书记号召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这也正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时代内涵。实践队员怀古抒情,立志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凝心聚力,勇于担当,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奔向全新征程。


总书记2023年在运城考察时强调,要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


鹳雀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始建于北周时期,最初作为一座军事戍楼使用。历经唐宋两朝,存世约七百余年,直至元朝初年毁于战火。改革开放后,为了传承传统文化,永济人民在原址上复建了这一千古名楼,并于1997年开始重建,2002年9月对公众开放


新建的鹳雀楼是一座仿唐式建筑,通身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装饰,楼体高度达到73.9米,座南朝北,西依黄河,南枕中条山,宏伟壮观。景区占地面积2.064平方公里,以鹳雀楼为中心,四周分布着古典园林,整个景区分为“四区十二点”的布局结构。


远望鹳雀楼


鹳雀楼内部陈设着重以河东文化和黄河文化为主题,通过壁画、雕塑等形式,表现了华夏文明的摇篮、大唐蒲州盛况以及河东历代人文景观。楼内各层展示不同的主题,从“千古绝唱”到“极目千里”,每一层都让人们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沉淀。登上顶楼,更让人感受到视野之开阔,远处的蜿蜒的黄河若隐若现,空中禽类盘旋,黄河湿地尽在眼下,使实践队员对黄河湿地周边生境与历史文化的活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鹳雀楼眺望黄河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的塬上,其建筑布局精巧,分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体现了唐、宋、金、明、清等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


寺内的莺莺塔,建于明嘉靖年间,共十三层,以其奇特的回音效应著称,被誉为我国古典园林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蹬琴声”齐名。这座寺庙不仅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而且与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有着紧密联系


寺宇布局以中轴线为准,依次为天王殿、钟鼓楼和大雄殿。东侧前为经院,后为僧舍等;西路为塔院、西厢书斋,最后是花园。普救寺的建筑由寺院和园林两部分组成,寺院部分在前,园林部分在后。普救寺保存完善,建筑精美,常有鸽子往来其间,颇有生趣。


自普救寺南门仰望


作为《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普救寺内建筑常常有《西厢记》相应折子的说明,并在建筑内放置了人物的塑像进行模拟。以普救寺后的园林花园为例,园内景色宜人,有叠石假山、荷花池塘和曲径鹊桥,以及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此外,寺内还有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以及张生移居的“书斋院”。寺内的舍利塔更是因为《西厢记》的问世而更名为“莺莺塔”,吸引了无数游人来访


此外,普救寺还有一段典故。相传在五代时期,后汉政权的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作乱的河东节度使,郭威在久攻不克的情况下,向寺僧求策,僧人建议他发善心,结果城池被攻下,百姓得救,从此西永清院便更名为普救寺。


普救寺内


从以渔治碱到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永济人民创新性地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盐碱地变为人民手中的金饭碗,发扬黄河文化的历史底蕴,践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铸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永济实践。



下期,记录实践队7月15日

在陕西、山西黄河河务局座谈所见所闻

敬请关注黄河中游实践纪实最终期



文字 | 张柠绘 卫玉相

图片 | 黄河中游实践队队员

制作 | 朱维政

FDU舆图社
舆山川万物,图天地经纬。欢迎对地理有兴趣的小伙伴们来到复旦舆图天地,我们将会推送社团活动的最新信息,以及关于地理严肃而有趣的一切。合作请联系:yutushe@126.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