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或生动,或静谧,时而蓝得纯粹,时而蓝得深邃。空中俯瞰,斑斓的蓝紧紧拥抱着福州,是这座城市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希望所在、发展所在。1994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海上福州”战略构想,在全国沿海城市中率先吹响了“向海进军”的号角。
乘风起,共潮生。今年是“海上福州”战略构想提出30周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福州不久前召开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推进会,号召全市上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州”。
▲连江定海湾“百台万吨”生态养殖平台。记者 林双伟摄
胸中藏海 牧歌嘹亮
福州,一座胸中藏海的城市,海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30年间,诞生了扇贝、三倍体牡蛎、青蟹、海参、对虾等一批优良品种,渔业产值跃居全国第一,俨然拥有一个海洋“聚宝盆”。
海洋“聚宝盆”中,许多故事早已为人所熟知:拥有种业雄心的海带,从鲍鱼口粮升级为畅销食品,最近又进军药用市场;没有拳脚的鲍鱼在较量中突破,全国首创“南鲍北养”模式,培育出全国第一个鲍鱼“福州芯”;蛰伏海洋的中间球海胆历经3年试验,探索出福建连江—山东荣成“南北接力”的养殖模式,有效提高了海胆苗存活率和品质……
随着开发挖掘的不断深入,海洋“聚宝盆”又在酝酿书写新的故事。近日,首批80万尾绿鳍马面鲀良种鱼苗陆续安家连江县苔菉镇东洛岛海域,开创国内规模化绿鳍马面鲀自主繁育、深远海养殖的产业先例,将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绿鳍马面鲀深远海养殖牧场。
“80万尾争取年前投放完毕。”福建省海上牧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永征介绍,绿鳍马面鲀养殖基地按规划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5亿元至2.7亿元。
以工业化思维打造深远海养殖模式,连江海域已投放11台(套)深远海养殖平台,投放数、投产数均位居全国第一。这种新方式养殖的优质鱼类,单位产值是传统养殖方式的10倍。
养殖,不过是这些“大块头”其中的一项技能。“闽投1号”是我国海水养殖业向深远海、机械化、智能化转变的“探路者”,作为全国首个深海智慧渔旅平台,配有海景客房、海上餐厅等多功能舱室。人们可在此体验休闲垂钓、品尝海鲜美食、观赏日出日落。“周末客房经常被订满,不少人专程到此体验独特的海上休闲游。”福州福鱼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航说。
福州还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大洋。1985年,中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从福州马尾港启航,远赴非洲。此后,一大批“新渔人”怀抱梦想,前赴后继,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兰平勇就是其中之一。宏东渔业在毛里塔尼亚建成了目前中国在海外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就业,还为毛塔员工提供捕捞、加工、冷藏、制冰、修船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与此同时,福州加快建设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这是全国第三个、全省唯一的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母港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后预计年吞吐量可达60万吨。“我省远洋渔获长期存在上岸难、装卸慢等困扰,大部分需绕道浙江舟山、山东荣成等地上岸。母港一期工程的建设竣工,意味着全球海鲜将‘直达’市民餐桌。”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指挥部综发组组长池良杰说。
奋楫逐浪 经略海洋
经略海洋,是时代的命题,福州如何作答?凭风起舞,厚积薄发!
今年10月,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该机组由3万余个零部件组成,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首次实现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零部件100%国产化。
▲10月12日拍摄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下线现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摄
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轮毂中心高185米,相当于63层居民楼高;叶轮直径超过310米,扫风面积达7.7万平方米,相当于10.5个标准足球场。在年平均每秒10米的风速下,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1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满足5.5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
机组容量超过20兆瓦,让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信息部副部长赵迪十分感慨。“我2010年刚参加工作时,海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还停留在2兆瓦以下。”为了攀上26兆瓦的高峰,赵迪和同事历经16个月的努力,不断攻克产品规划、概念设计、部件试制、总装配等环节的诸多技术难题,经过一次次试验、一项项攻关,终于成功“登顶”。
6.7兆瓦、8兆瓦、10兆瓦、13兆瓦、13.6兆瓦、16兆瓦、18兆瓦、26兆瓦……投产以来,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连续刷新世界纪录,我们有理由相信,“26兆瓦”的纪录绝不是尽头。
兴化湾,海上风机为“东福一号”提供了电能。这是一套其貌不扬的装备,不过大有来头——全球首套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
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5月下旬,东福研究院与谢和平院士团队联合打造的海上可再生能源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漂浮平台,在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中试获得成功。这不仅破解了“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世纪性难题,开启无需纯水的制氢新时代,更打开了低成本绿氢生产的大门,向世界展示零碳能源的中国方案。
技术的突破,为福州抢占海洋绿氢产业新赛道提供了信心和底气。东福研究院执行董事、总经理刘泰生介绍,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可与深远海的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相结合。
目前,福州氢能领域企业已基本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在制氢端,“东福一号”不断产业化规模化;在储运端,福大紫金团队的高效低温低压合成氨技术成功推广;在加氢端和燃料电池端,雪人股份和福大紫金都有相关业务……
乘风而起的,还有临港工业。四大产业基地强势崛起,汇聚福州潮头起舞的雄浑力量: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以发展化工原料多元化和新材料为主,汇聚万华化学、中景石化、坤彩科技等龙头企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可门临港产业基地先后落地申远新材料、合盛气体、申马新材料、中国华电等领军企业,初步形成化工新材料产业、现代化能源产业、现代港口物流产业链条;罗源湾北岸冶金建材产业基地构建以宝钢德盛、闽光钢铁等企业为龙头的重点港口工业产业集群,累计引进新能源配套项目25个,总投资超100亿元……
以海为途 联通世界
福州,大陆海岸线963公里,蜿蜒曲折、浪花翻涌。在敢为天下先的福州人眼里,这条岸线不是他们向海的阻碍,而是他们以海为途、联通世界的跳板。昙石山先民以闽江中下游为中心,开创了八闽人文血脉的先河,在广阔太平洋上开枝散叶;郑和、王景弘带领下西洋的船队从长乐出海,亲仁善邻,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或著书立说,或兴办船政。
158年前,福建船政在马尾诞生,成为一部中国“船”奇的开端。这里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兴海军等一系列强军兴国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创下诸多“第一”——建立我国第一家上规模造船厂,制造我国第一艘千吨级蒸汽动力暗轮军舰“万年清”,制造中国历史上首架自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教练机,创办第一所海军学校船政学堂……
▲11月12日晚,《最忆船政》全体演职人员集体亮相。《最忆船政》是中国首部折叠渐进式多维体验剧,演出地址在位于福建福州的中国船政文化城造船厂片区机修车间内。全剧以船政的历史作为背景,隐喻中华民族近代百年图强复兴的不朽征程,用大写意的艺术思考,将157年的船政时光,浓缩进70分钟的演艺。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摄
曾经的记忆如今以不同的面貌示人。中国船政文化园区内,全国首部折叠渐进式多维体验剧、全国首台船政历史题材立体演艺、全国首场海洋强国主题多维体验剧《最忆船政》,通过“少年歌声”“孜孜以求”“制器救国”“战火忠魂”“血脉相承”“航向光明”“折叠时光”“向海图强”八幕,讲述了这部“船”奇。整座剧场如同一本立体书,随着“书页”翻开,场景依次展开,构建多次折叠的震撼空间。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最忆船政》的演出场次突破400场,吸引了约10万名游客观演。
“这是一场老少皆宜的演出。”海军史专家、《最忆船政》总监制陈悦说,中国船政文化园区本身是一个“大博物馆”,《最忆船政》是这个“大博物馆”的“概念片”。对船政文化、近代史不了解的游客,看过演出就可以对这里发生的人和事有一个概念式印象,然后移步剧场边的博物馆,即可将剧中人物形象与历史一一对应起来。
园区之外,新的“船”奇正在书写。
今年7月,福建船政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旗下马尾造船首制的全球最大绿色汽车船“闽江口”轮交付,当月就西行“带货”,装载着近5000辆国产品牌汽车顺利首航阿联酋杰贝阿里港,推动中阿两国贸易合作迈出重要一步。这是一艘7500车位双燃料汽车滚装船,与传统燃料油汽车船相比,可节省能耗约20%,减少碳排放约27%、氮氧化物排放30%、硫化物排放99%和90%以上PM颗粒物排放,充分展现了福建船政在绿色航运方面的积极实践。
“船”奇不仅于此。这里诞生了全球最大作业水深载人深潜器支持保障母船“探索二号”科考船,它不仅可以支撑深海、深渊无人智能装备进行各项海试任务,还可同时搭载万米载人深潜器“奋斗者”号和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展开作业;这里诞生了目前全球最大的敞口集装箱船——3700TEU集装箱船,采用连续超高的导轨架设计,可提升集装箱装卸效率,减少费时费力且价格不菲的移箱、开舱盖、甲板箱绑扎等工作,大幅缩短港口码头停留时间……
12月是福建船政的“船政文化宣传月”,公司多个重点项目开足马力,捷报频传。“一周内完成新船签约、两船开工、一船下水、两船上船台等6个重要生产节点。各事业部以决战决胜之势全力冲刺年度目标任务,打好全年收官战,以实际行动献礼福建船政创办158周年。”福建船政相关负责人说。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海上福建】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