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区栗实象甲综合防治技术
文摘
三农
2024-12-26 04:00
河北
板栗树多生长在丘陵山区,根深叶茂,适应性强,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地处太行山东麓的邢台市信都区,山区面积大,光热、降水、土壤非常适合板栗树的生长,是河北省板栗主要栽培区之一,2004年被评为“中国板栗之乡”,2020年被认定为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板栗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该地板栗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60多万亩,参与种植农民13万余人,人均 200多株板栗树,管理较好的农户平均株产可达5千克,株收益在50元以上,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有栗农反映栗实象甲发生严重,2021年一户栗农1000多株板栗树因蛀果虫害颗粒无收,园内地面上一堆堆的虫蛀果(图1),内部填满虫粪,栗实失去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造成了较大损失。为此,有必要对栗实象甲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总结其防治技术,降低危害程度,提高板栗产量和品质,增加栗农收入。图 1 被丢弃的虫蛀果
成虫全体黑褐色,被白色鳞片。雌成虫体长 7.2~9.0 毫米(不计头管),头管长度超过体长,触角着生于头管基部 1/3 处;雄成虫体长 6.9~8.0 毫米(不计头管),头管长度短于体长,触角着生于头管 1/2 处;触角肘棒状,端部 3 节膨大。头部黑色,头管漆黑色,有光泽;头部近前胸处有 1 处鳞片组成的白色斑。翅鞘卵状截形,上有刻点组成的纵沟 10 条,前缘近肩角有 1 条白色横纹,中部也有 1 条白色横纹,横纹均由白色鳞片组成。足的腿节呈棒状,腿节内缘下方有 1 枚小齿,足上也被有白色鳞片。卵长约 1.5 毫米,椭圆形,表面光滑,有光泽;初产时白色透明,孵化前乳白色。老熟幼虫体长 8.5~11.8 毫米,乳白色,略呈“C”形弯曲(图 2);头部黄褐色,体多横向褶皱,并疏生短毛。蛹为离蛹,长 7.5~11.5毫米,乳白色(图2),头管伸向腹部下方。图2 栗实象甲幼虫、蛹、成虫
成虫、幼虫均可为害板栗,主要以幼虫为害板栗种仁。幼虫在栗实内取食种仁,形成较大的坑道。被害栗实内充满虫粪,易霉烂变质(图 3),完全失去发芽能力和食用价值。图3 受害后霉变的栗果
太行山区大多每 2 年发生 1 代,以老熟幼虫在栗园和堆栗场及附近的土壤中作室越冬,6 月上中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7 月羽化,羽化后在土中静伏 10~15 天,然后钻出地面。7月下旬至 9 月上旬为成虫出土期,出土盛期一般在8月上旬。成虫出土节律和土壤湿度有关,降雨有利于成虫集中出土,长期干旱无雨时,成虫不能出土或推迟出土。成虫有补充营养习性和假死性。成虫取食板栗幼嫩组织补充营养后交尾产卵。产卵时,雌成虫先咬破栗苞,多将卵产在栗仁上,1 个栗实上产卵 1~2 粒,最多 5~6 粒。幼虫孵化期在 8 月下旬至 9 月上中旬,幼虫孵出后即在栗实内串食,10 月幼虫陆续成熟。少量老熟幼虫落在板栗园入土越冬,大部分则随果实采收被带往栗场或贮运环节等场所,脱果入土越冬。(1)选择抗虫品种。选择栽种栗苞厚、刺长而密且质地坚硬、成熟期较早的品种。(2)清园。清除栗园周围栎类杂树,减少寄生植物;秋季及时清除落地栗苞、栗果并销毁,降低越冬虫源。(3)耕翻。初冬栗园深翻或刨树盘,深度 20~25 厘米,破坏其越冬土室,杀灭幼虫。(1)人工杀成虫。栗实象甲成虫发生盛期,在板栗树下铺床单或塑料布,清晨摇振板栗树枝,收集落地的假死成虫,集中杀灭。(2)热水烫杀幼虫。栗果较少时,可用90℃热水浸 10~30 秒,或 50~55℃热水浸泡10 分钟,即可杀死其中的幼虫。老熟幼虫脱果入土时,用 Bt 乳剂(100 亿孢子/毫升)40 倍液或白僵菌粉加上微量杀虫剂的混合液喷洒在树盘、栗果堆积场四周地面,然后翻耕 10~15 厘米。也可在堆果处放鸡啄食脱果幼虫。(1)地面撒药。7—8 月栗实象甲成虫即将出土时或出土初期,地面撒施 5%辛硫磷颗粒剂,亩用量 10 千克;或喷施 50%辛硫磷乳油 1000 倍液。施药后及时浅锄,将药剂混入土中,毒杀出土成虫。(2)树干注药。可采用树干注药法防治。7 月初在树干上主枝下方部位与地面呈 50~60°斜向下打孔,深达髓部,每株树打孔数量视注药量而定,注药量按该树干径 0.5 毫升/厘米,注药后用湿土封堵孔口。(3)树冠喷药。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成虫发生期,树冠喷 2.5%溴氰菊酯乳油 3000 倍液或 45%毒死蜱乳油 1000~1500 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 1500 倍液,间隔 10 天喷 1 次,连喷 2~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