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绿起来”,又要“活下去”,勃林格殷格翰的减碳之道

科技   2024-12-10 15:57   上海  

在低碳经济和绿色环保的时代背景下,制药产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环保压力,加速“绿色”转型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然而,传统医药制造业还面临着绿色转型动力不足、企业低碳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绿色转型模式不清晰以及绿色转型技术能力欠缺等多重挑战,制药产业的逐“绿”之路走得并不平坦。



“绿色化是负担,还是推动向新型工业化有效转型的一个步骤与手段?”面对这样的疑问,勃林格殷格翰作为国内制药行业第一家碳中和企业,10年来进行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绿色革命”,并成功探索出一条获得国际和国内双认可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这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其脱碳思路给困在ESG(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创新迷雾里的企业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01

我们的起点是让企业“活下来”

“100%、64%、33%、32%、8%、0%”这是坐落于张江李时珍路257号的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在八年脱碳之路上各个关键环节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占比。2022年,当大家还在四处学习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已经获得中国广碳所和德国莱茵TÜV的碳中和认证,成为中国制药行业第一家获得国内外权威认证的碳中和工厂。

在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殷雪林看来,碳中和不是一个刻意强求的过程,而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回头看,我们的脱碳行动远远走在了目标前面。我们本是无意去做这些,只是做完了这些以后发现每一步都踩在点子上。但我们的初衷并不是要做碳中和工厂、零碳工厂,我们的起点是让企业‘活下来’。”殷雪林说。



时间拨回到2013年,殷雪林从勃林格殷格翰德国总部回国,接手了当时的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那一年,工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2103吨,需要4.5万棵树花上一整年才能吸收完毕,那年也正是工厂碳达峰的关键时间节点。

然而,当时令殷雪林更为头疼的是如何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面对上海高昂的人力成本和每年5-6%的工资涨幅,如何能够让企业在年复一年的工资增长和产品降价的双重压力下活下来,并且能够可持续的发展?回顾十年前的艰难处境,殷雪林说,“当时我们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把上海工厂外迁或关掉,第二条是把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上去。”

关厂是万万不能的,那便只有想尽各种方法为企业降本增效。经过一番摸底后,殷雪林发现由于药品生产的特殊性要求,药品在生产和储存的全过程中都对室内环境的温湿度控制要求高,由此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如果能够在生产过程中节省电力和蒸汽,就能减少成本。比如针对药品储存为维持一定温湿度而需要常年开空调的情况,是否能通过监测外界的温湿度变化,而调节室内空调的使用时间?



02

节能减排成为降本增效的第一抓手

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的绿色行动起源于对企业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具体而言就是节能减排,这一行动也成为了实现降本增效的第一个抓手。在明确的目标驱动下,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制定了明确的脱碳执行路线图和时间表,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密切跟踪公司脱碳的全过程。

首先为工厂设施安装上计量仪表,摸清企业现有设施的具体能耗数据;然后实时监测工厂各类设施在电力、蒸汽、用水方面的能耗数据;最后经过具体分析各类设施的能耗情况,对症下药,将能耗较大的设备进行改造或更换。

如将螺杆式定频冷机升级为节能的磁悬浮变频冷机,用板式换热器代替2000年生产的管式换热器等。根据工厂实际生产情况,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通过引入热泵和三维热管低碳新技术充分利用余热,逐步加大升级改造力度,取得显著成果。



在工厂设备间,一个绿色的热泵机组正在运行,通过增设热泵机组,回收冷水机组产生的热量,作为热水系统的热源,降低冷冻机的能耗,每年可为公司节省约642400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80吨。

除了控制生产环节的能源使用,“我们的研发中心针对复杂的产品生产工艺,从产品源头开始研究原料是否有害,并把原本需要十几步的化学反应步骤缩短到两三步,结果发现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减少。”殷雪林解释道,有毒有害的原料在前期购买中需要特殊运输,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特别的控制处理,最后产生的废物污物还需要妥善处理,整个使用过程将产生一笔额外的成本。

2020年-2022年,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制药相关的废弃物从39.3吨降到10.19吨。2022年,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以高达99.05%的废弃物填埋转化率获得行业最高标准的德国TÜV莱茵废弃物零填埋三星认证,同时也是国内第一家实现固体废弃物零填埋认证的药企。



03

降本增效要问“精益管理”要效益

“如今,我们通过优化产品生产工艺,每年可为勃林格殷格翰全球节省几千万欧元。”在殷雪林看来,节能减排就是找出能源消耗最大的环节,少用或不用。这需要公司管理层要打开视角——降本增效要问“精益管理”要效益,在企业日常管理运营中,逐个击破,逐步降碳。

空调在下午四点半自动断电、早上七点半自动开启,在所有能利用的屋顶铺设太阳能光伏板,药品仓库紧靠生产车间节省物流费用,将药品说明书使用的60克/平方米的铜版纸改为41克/平方米……在后来的8年里(2013年-2021年),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改进生产制造过程和优化生产工艺等一系列措施,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逐步将生产成本降至行业标杆水平,并将工厂能源效率提高了77%,碳排放逐年减少。



在制药行业还没有既定的脱碳实践或标准可循,需要企业自行探索促进碳减排的新路径。“一路走来,我们最大的感受是很多企业对绿色转型都有一个误区,他首先想到是需要花多少钱?亏钱吗?但我一直告诉他们,我们其实在赚钱。”殷雪林笑着说。

工厂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截至2022年,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实现碳中和时,750万元的设备改造投入,为公司节省了3100万元的能源费用。长远来看,还能进一步为工厂节省运营成本。“如屋顶光伏的寿命是25年,只需5年便可收回成本,剩下的20年全赚了。”

殷雪林认为,工厂的碳中和是精益管理的产物。作为一家药厂,公司的核心任务是生产出能治病救人的药品,节能减排并非主要工作。但是在完成主业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关心业务,还要综合考虑整个企业的治理,包括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员工激励等维度,利用管理上的改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按照这种自上而下的整体管理思路,无论是碳中和还是ESG,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认为ESG等于大量成本投入,是现在比较常见的误区。碳中和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花钱,而是赚钱。节能减排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这才是可持续的ESG。”殷雪林表示。



04

绿色制药进一步挺进深水区

在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展厅,赫然写着其“数字化再造流程、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质量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这是殷雪林十多年绿色制造经验的全新总结,将引领企业进一步向绿色制药深水区挺进。



ESG与其说是一个目标,不如说是一种状态,一种循环而不是消耗的状态。企业不能靠着猛踩油门产生的瞬间爆发力抵达终点,而是需要掌握方法、力度和节奏,这样才能走得更远。这个方法,对勃林格殷格翰来说,就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治理。

在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的办公大楼里,有一面墙是公司的改善案例区。墙面上挂满了员工建议的“改善记录”,除了时间、实施人,还附有改善前后详细的情况描述,以及年优化情况。小到LED照明系统的全面替换,大到生产装置和制冷设备迭代,都是由一线员工提出方案,上交给管理团队批准后实施。每年公司大约会收到一千五百条合理化建议。最终工厂提前4年完成了降本目标,成为行业标杆,并一直保持到如今。



企业绿色转型的目标,最终要深入到每个人的理念之中,让所有员工都认识到绿色转型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更是关乎每一个人的事。

“国家要求绿色化工厂必须实现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5个维度。有的企业认为绿色化是挑战,但是我觉得其实都是机遇。”殷雪林直言,以土地集约化为例,“对制造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让每亩地能够实现的最大价值产出,而不是一味地‘摊大饼’。如今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的亩均产值可达7700万。”

勃林格殷格翰也为未来发展规划了中长期愿景:公司致力于成为制药行业中高质量、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的标杆企业。在实现了碳中和之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变得更为广泛且细致,面临的挑战也更大。如何带动上下游企业、提高供应链质量,以及如何具体地影响所在的社区、行业,都是勃林格殷格翰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文字丨路小雨

美编丨小H
投稿邮箱丨pdst806@126.com





科Way
“科way”是专注于科技创新的官方媒体平台。链接最新的双创政策与最深的科创思潮,推送最值得关注的科技科普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