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种子的旅行:元点”展览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2024
2019年,艺术家李维伊开始了一批观念绘画创作。她对自己儿时的画作进行描摹并数十倍地放大在展厅里。那些曾经在成年人眼中看上去十分稚嫩的笔触,在艺术展览的语境之下被赋予了严肃观看的权利。
我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再次看到这个系列的作品,它们被放置在展览最开始的展厅里,如同一条引子提示着我们,自己的童年乃至所有儿童的声音不应该被忽视。
李维伊作品展览现场
左起:李维伊《摹本-草莓、香蕉、樱桃、梨和不知道是什么的水果》《摹本-世界和归纳它的表格》纸本水彩笔 2019
童年留存的记忆影响着艺术家的性格和人生,也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王礼军的作品《童话》中,艺术家回到了自己在湖南老家空置的房子,他拿起儿时最常用的绘画材料——粉笔将房子内外全部涂抹了一遍。随着粉笔颜色的减淡,这座老屋连同整个童年的记忆也逐渐模糊,直至消失。
王礼军《童话》尺寸可变 旧家具、电视、DVD机、摄影、粉笔 2015
与之相邻的另一件作品《小黑屋》则来自于王礼军刚刚读小学的儿子的经历,呈现出成人对儿童成长过程中施加的权力,并提醒我们进行自我反思。
王礼军《小黑屋》尺寸可变 装置 2024
在艺术家那里,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化解亲子关系的良方。
而艺术家甲板创作的一系列“抄袭”自己女儿画作的作品,则让艺术的纽带作用以更加温情的方式呈现出来。他从孩子的涂鸦中汲取灵感,展现儿童艺术与成人视角之间的转换,并在网络上引起了极大关注。
左起:甲板《耳朵打结006-银川印象》《灵魂伴侣》100×100cm 布面丙烯 2024
艺术家宋冬和尹秀珍的创作同样离不开女儿的参与。
从2001年开始,它们创造了一种保持独立的合作方式“筷道”:在双方商定的同一尺寸和主题下,双方合作互相保密,独立完成各自的部分,最终将成果并置,形成不可分的一件作品。
随着2013年10岁的女儿宋儿睿首次加入,作品变成了《第三支筷子》。尹秀珍的作品是可三人同时吹奏的巨型筷子;女儿的是粘着家里狗毛的筷子;宋冬的像一只巨大的遥控器,集合了各种数码器材,据说里面还暗藏了GPS定位了家中地址。
宋冬、尹秀珍、宋儿睿《第三支筷子》尺寸可变 摄影 2013
宋冬、尹秀珍、宋儿睿《第三支筷子》
在美国的费城艺术联盟展出现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距离艺术最近的时候大概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学习的美术课程。然而这似乎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活跃的艺术家们所理解的艺术大相径庭。
艺术家李维伊在这次展览中发起的“补交作业”计划,邀请8位艺术家挑选现行人教版课本中的作业进行创作,以检视我们的基础艺术教育。
比如艺术家谭天为小学一年级美术馆课本加上了第0课:为什么要学美术?美术是你所有学科中最没有用的一科,它可以帮助你成为没那么有用的一个人,从而成为自己;艺术家杨圆圆用她在抗癌期间三岁的女儿拿相机拍摄的一些生活片段,完成了六年级下册第2课的作业《寻找美的踪迹》;艺术家展望则将小学美术教材(全十二册)放入洗衣机中混搅洗涤后再取出,致敬黄永砅1987年创作的作品《<中国绘画史>和<西方现代艺术简史>在洗衣机洗两分钟》。
“补交作业”展览现场
谭天《第0课》2024
宋雨桉+杨圆圆《美的踪迹》尺寸可变 摄影 2024
展望《致敬黄永砯—小学生美术课本在洗衣机里搅拌五分钟》尺寸可变 装置 2024
然而儿童面临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教育之内。
艺术家刘成瑞于2006年开始的《十年计划》,源自他在青海支教时与182名孩子的十年之约:他们每十年都要见面,并将他们的一根头发交给他,这个约定持续时间是他们的一生。
2016年,第一个十年之后他们赴约相见,展览现场的照片头发如同那个约定的物证,而一旁的影像作品则记录了这些孩子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中走出的不尽相同的生命轨迹。
在艺术家姚志燕的“恩米克斯”项目中,他邀请两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共同用玩具和衣物缝补一块织物,透露着儿童视角中生活的痕迹与智慧;
艺术家李博创建的“无声合唱团”用艺术的方式与聋哑儿童建立连结,他用数年时间教会他们发声甚至合唱,并在全国进行表演,完成了观看者与被观看者之间的相互救赎。
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都直面不同的儿童所遭遇的真实困境,让展览成为一次有问题意识的思考。而在展览之外,我们仍想继续追问:为什么美术馆需要关注儿童?今天的美术馆应该生产怎样的儿童项目?在银川做这个展览又会遇到哪些困难?
姚志燕的“恩米克斯”项目展览现场
李博及其“无声合唱团”项目展览现场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这次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展览“一颗种子的旅行:元点”聚焦的是儿童,为什么会关注这个主题?
赵子懿(以下简写为赵):其实最早是从美术馆职能的角度考虑的,因为我们在西北做当代艺术,希望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儿童的角度对美术馆而言非常重要,我们也创立了“西北艺术种植计划”这一品牌,而“一颗种子的旅行”这个名字也是希望艺术能在这里生根发芽,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生态。
在做展览过程中,我们跟当地的小朋友合作的时候征集了一些话语,其中发现了包括学业压力、校园霸凌等儿童正在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决定从问题出发,尝试做一场儿童展览。
2023年策划的“一颗种子的旅行”展览中
一个特别板块“折叠城市”,银川当代美术馆展览现场
“折叠城市”展览现场(局部)
Hi:就像你所说的,从问题出发。这场展览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它没有将儿童展览局限于中产家庭的美育教育层面,而是聚焦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在你看来,今天的美术馆应该生产怎样的儿童项目?
赵:美术馆不是少年宫或者某些培训机构,它提供的不是大众意义上所认为的我的孩子需要什么,比如画得很好看,花花绿绿的一些所谓的艺术。美术馆一定有它的先锋性和实验性,对公众的审美有引导作用。就像当代艺术一样,它要提供解决问题的角度,所以我们有责任去做这个角度的展览,起码让大家看到不同的表达形式和艺术观点,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游乐场,或者类似于少年宫暑期作业展之类的内容。
“一颗种子的旅行:元点”展览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2024
Hi:展览中有很多儿童参与的共创项目,具体是如何沟通和实现的?
赵:比如我们跟银川当地的兴庆区实验二小的孩子们探讨的时候,他们跟老师说了很多想法和困惑,我们就从这一点入手,征集孩子们遇到的困境和苦恼的场景,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在展览中根据画中的形象做出了光影的效果。这些是他们生活中实实在在面临的问题,他们敢于去呈现这些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展示某种积极向上的面貌,让我们感到非常惊喜。
还有诗歌教育公益组织“是光诗歌”,我们邀请他们培训的志愿者来到我们当地的乡村小学,带他们去做诗歌课程,让他们表达自己对于世界和事物的感受。
银川市兴庆区实验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对话》尺寸可变 透明PP纸、热熔片、金属框架 2024
Hi:除此之外,展览中还有哪些让你印象比较深刻的作品?
赵:像英国摄影师莫里森的作品我很喜欢,他拍摄的是全球29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31个孩子睡觉的地方,以此直观地展现他们面临的状况,比如贫困、气候变化、枪支暴力、不平等、教育、性别和难民危机等复杂的社会问题;再比如艺术家陈粉丸特意为展览所做的巨型装置作品,她利用高12米纵深36米的空间,从儿童艺术与人类早期艺术共性出发,打造了一个可以让观众探索的洞穴。
我觉得这个展览是千人千面的,小朋友来了可能会去找蜘蛛侠的卧室,或者粉色公主房的场景去合影;成年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察,很多作品中呈现的问题对我来说冲击也非常大。
莫里森《Where Children Sleep》摄影 2011-2023
Hi:银川当代美术馆在荒漠上已经坚持了9年,在银川做这个展览会有困难吗?
赵:就像你说的“坚持”两个字,如果是北京上海的美术馆我们可能会用“精彩呈现”来描述,但在银川我们绕不开“坚持”这个话题。地理位置的确是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像是9年前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在西北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人口数量不多的城市做美术馆?很多人甚至可能不太理解当代艺术是什么。
尽管资源匮乏,但我们在9年的时间中一点一滴地实践,比如从最开始的那种国际化大展,到开始做在地性的双年展,与国外的交流巡展,再到从公共性的角度出发,发起一些公共教育项目,这对当地来说可能会产生更有效更直接的认同,然会推着我们继续向前走。
如果说北京少了一座美术馆,大家可能会觉得OK,但是如果这里少了我们,可能银川甚至整个西北地区就会失去一个很重要的欣赏和了解艺术的平台。所以在这里做美术馆,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不一样的。
展览名称:一颗种子的旅行·元点
Title:The Journey of A Seed—META POINT
总策划:刘文锦
Producer:Liu Wenjin
展览总监:吕澎
Director:Lu Peng
策展人:赵子懿
Curator:Zhao Ziyi
展期:2024年7月13日-10月28日
Duration: July 13-October 28,2024
展览地点:银川当代美术馆 1、2、5、6 号展厅及户外公共空间
Location:Gallery 1, 2, 5, 6 and outdoor spaces of MOCA Yinchuan
主办单位:银川当代美术馆
Organizer: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Yinch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