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律师不参加应酬,能从哪里获客?

时事   2024-10-30 22:01   北京  

“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年轻律师了,天天喊着没业务,不出去社交,哪儿来的案源”在走访某家规模大所时,高伙A聊起了这样一件“不理解”的事。

起因是他十分看好所里的一位年轻律师Z,觉得在合作的过程中,B律虽然年纪不大,但踏实有悟性。想着年轻律师在起步阶段客户不多,便好意想通过一场饭局,介绍一位有常法需求的客户给他。但没曾想,Z律却婉拒了这次饭局。

A律感到有些诧异:“换做过去的我,恨不得把自己的休息时间排满,饭局、酒局、喝茶、娱乐……想尽办法也要通过社交圈子发掘案源。”更令他不解的是,不愿意参加应酬的不止Z一人,律所不少年轻律师都十分抵触这类社交活动。

对此,Z律也给出了“年轻一代律师”的回答,他们并不想消耗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应酬社交”上,有些场合确实会让他们无所适从。

社交圈=客户圈,这仿佛是一直以来律师行业默认的事实。那么,对于“拒绝应酬”的青年律师来说,还可以从哪些维度拓展自己的有效社交圈,积累潜客池呢?


内圈层:强信任关系转介客户


什么是社交内圈层?简单来说,就是以人的社交紧密度为标准,那些与你关系更亲、更近、更好的群体

在内圈层里,因为人与人之间有着紧密的情感基础,天然会存在一定的信任度,所以,通过内圈层的“人脉资源”进行案源拓展,是不少青年律师在执业起步阶段的选择。

比如,以亲朋好友为支点,拓展“熟人业务”。 

熟人介绍,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客户寻找律师的主要办法。

一方面,由于客户与律师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差,很多客户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很难直接找到适合的律师,如此情况下,让身边人帮忙推荐,是不少当事人自然而然的反应。

另一方面,大部分的法律服务合作都是以信任为基础达成的,通过熟人介绍来的律师,天然会让客户产生一种“可靠感”,成功合作的几率也会相对更高。

所以,在执业初期的青年律师,可以用好自己身边的亲戚、好友等具备强紧密关系的人脉,主动展示自己的律师身份和拓客需要,以他们为关键人物,撬动周边的潜客资源,促进客户的转介绍。

当然,在拓展熟人业务时,有一点需要律师特别注意,那就是报价

怎么委婉报价,既能让律师不被“白嫖”,又能让熟人客户欣然接受?什么样的案件该如何收费,预期价格是多少,心理底价又是多少……


种种类似的问题,需要提前想清楚,做好谈案过程中的平衡,尽量避免让熟人业务,变成了“免费咨询热线”。

比如,以校友同行为支点,促成“合作业务”。

“除了亲戚家人,同行校友就是我最大的人脉。”

这是一位律师朋友的玩笑话。虽是戏言,但的确很有道理,不论是同学校友,还是所内的律师同事,其实,都是青年律师社交内圈层的重要人脉资源。

我的这位律师好友,就是在校友的“扶持”下,平稳度过了执业的艰难起步期。

他告诉我,在某次校友聚会上,抱着学习的态度,联系上了一位比他高6届的大师兄。初次介绍的过程中,他就着重提到了自己在文书写作方面的擅长和兴趣,并在后续的日常交流中,时常带着相关问题请教师兄。


几番交流过后,师兄也看到了他的能力,一些自己来不及消化的小案件,会转介或和他合作。当然,在师兄的助力下,找他合作的校友越来越多,慢慢的也就积累了一定的客户。


当然,除了校友资源外,所内律师也是青年律师在执业初期可以考虑抓住的重要“人脉”。在哲响过往的文章中,我们曾多次提到“建议青年律师积极参与律所活动”,不为别的,就为了在律所中“混个脸熟”。

要知道,如今越来越多的律所开始重视所内市场的建设,这对于青年律师来说无疑是个机会。

但需要注意的是,青年律师要想借助律所内部资源的流动,拓展业务机会,就需要让人看到与你合作的价值,也就是能力亮点。这就需要青年律师通过参与团队、律所活动,来增加自己的优势曝光,以此与所内律师形成链接,为后续合作打下基础。


基于内圈层的向外拓客,其实是一次信任传递的过程,不论是来自亲朋好友的转介绍,还是同行同仁的合作,都需要以信任为基底,因此,如何通过专业形象、专业能力的展现进一步增加信任度,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外圈层:强输出方式链接客户

什么是社交外圈层?简单来说,就是朋友圈里的泛泛之交,与律师之间信任度不算太高的弱连接群体,大家虽然相互认识,但算不上深入了解。

如果说,有效运用内圈层,为的是“精准触达”身边可能有法律需求的客户,那么,拓展外圈层,为的就是进一步扩大青年律师自己的潜客池,给自己更多的获客机会。

那么,青年律师如何拓展自己的社交外圈层呢?以下方式可以参考:

比如,积极参与分享培训活动。

公益普法、法律分享、专业培训等场景,时常会出现在律师的日常工作中。部分律师或许对此兴致不高,甚至觉得有些“耗神费力且回报有限”。但事实上,每一次的对外分享,不仅是律师展示专业能力的机会,同样也是律师触达潜在客户的契机。

说个真实的例子。律师X是某品牌所的专职律师,刚开始独立执业时,因为业务不多,工作不忙,他每周会抽出一天时间前往律所与园区合作的“一站式法律服务中心”做志愿者,为园区的入驻企业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


久而久之,他的微信里也多了不少中小企业老板的联系方式,随着接触的时间多了,信任不断积累,他也成为了其中一些企业的常法顾问,甚至有些老板的家人朋友遇到法律问题,也都会来找他。


公益法律服务尚且能够带来如此的反馈,更不用说一对多场景下的法律分享和专业培训了,从大多律师的反馈来看,分享结束后,大概率会收到不少的微信好友申请,不论是否能够当场转化签约,这些好友也都是律师的未来潜客。

比如,积极融入商会协会组织。

这里提到的融入,其实分为两个层面——

其一,是通过参加商会、协会组织的活动,在组织中“混脸熟”,与组织中的目标客群取得初步的联系。

其二,是争取参与商会、协会的法律服务工作,或是以讲师身份在内部开展专业培训。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的展现律师的专业水平,也能更好地借势商会、协会,进一步拉近与潜在客户的距离,积累信任。

当然,这两个层面在律师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能侧重有所不同,但总得来说,就是要抓住商会、协会等组织的“平台作用”。

比如,以兴趣为支点撬动社交。

如果说,青年律师不愿意参与应酬,是因为这样的场景,依然处于一种工作状态,被动社交或多或少会让大家觉得勉强、不适。

那不如换个角度,让青年律师在自己舒服的社交场景下,尝试链客。

我认识一位律师D,十分喜欢自驾游,哪怕是周末,也会参加一些自驾活动,开车在成都周边区县转一转。


一次旅行途中,大家聊起了自己的工作,当同行车友知道了他的律师身份后,有好几位加了他的微信,还有一位在回到成都后找来了律所进行法律咨询。


也就是这样的契机,让D律意识到了以兴趣为支点的链客方法。之后,不论是在出游时,还是加入“车友群”“旅游群”时,他都会顺嘴介绍一下自己的职业,也意外收获了几次业务机会。


其实,D律师并不是个例,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律师伙伴有通过网球、品酒、阅读等兴趣小组(群聊)实现获客的经历。

以兴趣为支点撬动社交,一方面,因为有同样的兴趣,潜客与律师之间本就拉近了距离,另一方面,在自己喜欢、舒适的场景下,律师的社交也会更加自如。

比如,重视线上社交平台互动。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青年律师开始重视线上赛道的布局,尝试在各大新媒体平台打造自己的个人IP。这样的意识觉醒固然是好事,但在注重专业内容输出,持续更新的过程中,不少律师其实忽略了社交平台的互动性,比如,评论区和私信的互动。

要知道,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输出,新媒体时代的亮点就在于能够实现博主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互动的过程,其实也是加强律师与潜在客户信任度的过程。

所以,不妨在持续输出专业内容的同时,每天抽出一部分时间在评论区、私信中和粉丝进行有效回复,让律师个人的IP变得更加“有血有肉”,进一步拉近律师与潜客之间的距离。


需要注意的是,和内圈层拓客的强信任链接不同,外圈层的拓宽,仅仅只是初步扩大了律师的潜客池,后续要想实现获客转化,还需要持续不断地触达和链接客户,通过客户管理和客情维护积累信任,推动合作。


写在最后


对于基于信任实现成交的法律服务行业来说,社交,的确是律师拓客的重要渠道之一,这是我们无法忽视的事实。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律师行业的获客大多以“资源”导向,再加上酒桌文化的影响,应酬,自然也就成为了律师获客的常见场景。

但随着律师行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律师获客渠道的日渐多元,应酬不再是律师获客的唯一社交方式。如果青年律师真的不善于、不乐于应酬谈案,不妨试试其他的路。


来源:哲响

桂客留言
立功、立德、立言、万语千言; 看客、说客、墨客、都是贵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