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留住乡愁古韵 邂逅“诗与远方”

文摘   2024-09-14 02:09   贵州  


  西秀区东关街道罗仙村历史悠久,全村布依族占该村总人口的92%,属省级少数民族村寨,辖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现有262户,1120人。


  罗仙村距安顺城区6公里,从安顺城区开车前往罗仙村,需要穿过一条长150米的隧道,车辆行至罗仙村隧道口,旁边“罗仙村”三个大字十分耀眼,这条隧道打通了罗仙村与外界的隔绝,也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当代“愚公”故事。



群山环绕的罗仙村


  罗仙村四面环山,村民们外出必须翻山越岭,运输物资全靠人背马驮,一去一回就是几个小时。怎么办?是继续翻山越岭,还是劈山凿隧道?罗仙村毅然选择了后者。


  1974年,在罗仙村第一任村支书伍永清的带领下,村民们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开启了开凿隧道的奋斗岁月。


罗仙村村民开凿的隧道


  “没有办法,我们村坐落在群山之中,当时虽有4个关口可以外出,但是从任何一个关口外出都需要翻越高山。”今年已经82岁的伍明书讲起当年劈山凿洞的故事,声音洪亮、目光坚毅。他说:“罗仙村的隧道是村民们依靠人力一点一点凿出来的,虽然很苦,但大家毫无怨言。”


  “那时集体决定每个小队每天出3名义务工,轮流开凿隧道,如果遇到砂石较多或者需要用炸药的时候,就补充人手。”伍明书说,凿隧道虽然苦点、累点,但村民们都干劲十足,从来没有放弃过。


仙村隧道


  在那个相对贫苦的年代,为了开凿隧道,村民没有机械设备,就用大锤、铁锹、钢钎,运输工具是鸡公车、手板车、箩筐、扁担等;没有测量器,在山的两侧插上竹子,用草绳丈量;没有施工图纸,就在牛皮纸上自己设计;没有经费,就把村集体竹木销售补贴工程费用;没有照明工具,就用煤油灯、火把……在施工过程中,罗仙村村民百折不挠,真正践行了“愚公精神”。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经过10年的开凿,隧道终于打通,但只能过人。又经过了2年的拓宽,1986年,隧道实现了通车目标。至此,耗时12年,长150米,宽3至5米不等,高约4.2米的隧道圆满完成。


开山凿洞纪念碑


  车辆穿过隧道,眼前豁然开朗,罗仙村掩映在群山中的面纱被揭开。


  这儿四面群山环绕,山峰如林,村内溪水淙淙如诗如画,有良田、古井、桑竹,整个村寨依山傍水,农房依山而建,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


  罗仙村有一处古井,名为牛蹄关古井。牛蹄关古井位于牛蹄关山脚下,井水冬暖夏凉,清澈甘甜,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罗仙村村民。


罗仙村牛蹄关古井


  “牛蹄关古井的水从来没有枯竭过,不仅能够满足全村生活用水、灌溉用水,还是罗仙村古井山泉水水厂的水源地。”罗仙村村支书伍平介绍,罗仙村充分发挥牛蹄关古井水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将原本荒废的建筑改建成水厂,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在罗仙村古井山泉水水厂,一辆辆运水车络绎不绝,工人们马不停蹄地搬运着水桶。


  “在水厂上班两年了,没建水厂之前,我在外地务工。”村民李金嫦说,她是水厂的固定工人,一个月有两三千收入,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她非常满意现在的工作。


  目前,罗仙村古井山泉水水厂解决了17名村民的就业,每年产生的收益还拿出一部分分发给脱贫户,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高铁列车经过罗仙村


  漫步罗仙村,清澈的小溪流穿整个村寨,一栋栋民房依山傍水,一片片金色的稻田随风飘摇,这里的一山一水写满了奋斗的故事,村民们传承着奋斗的精神,继续书写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伟



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掌上安顺

微信号:zbanshun



掌上安顺
掌上安顺是由安顺日报社主办的时政类新媒体平台,以发布权威新闻、政策法规、为民服务信息为主的新闻平台,是安顺本土主流新媒体阵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