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经济总量迈上千亿元新台阶!临沧这样发力→

健康   2024-11-21 19:06   云南  


  11月21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云南海埂会堂玉兰厅,召开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临沧专场,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嘉 摄



发布会完整实录
可扫描海报二维码查看
接下来
跟小编一起看发布会上的

精彩内容

↓↓↓




  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源于澜沧江孕育的智慧文明,这里沉淀着沧源崖画、农克硝洞“和平文化”、3200年人工栽培型古茶树等数千年的古老智慧,汇集了古滇濮文化、百越文化、氐羌文化等多样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缩影。


  临沧是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牵挂的地方。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叮嘱要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为临沧注入了强大的奋进力量。


  临沧有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两块“国字号”金招牌。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临沧搭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临沧独特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正加快转化为发展效能,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成就梦想的宝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三个定位”、践行“三好”嘱托为引领,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融入大循环双循环,着力发挥“生态产业+扩大开放”的叠加优势,着力打造绿色经济高地、双向开放枢纽、兴边富民样板,全市经济总量迈上千亿元新台阶,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下面
一起从3个方面来看
临沧“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有关情况
↓↓↓


坚定不移走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力建设好美丽家园

  坚持用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发展方式转变步伐更加坚实。今年前三季度,临沧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4%,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占比分别为59.9%、46.7%,民营经济占比超过60%,发展方式正朝着主要依靠基建投资拉动增长向产业投资拉动加快转变。在全国首家发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地方自愿陈述报告,成立临沧特色资源创新利用研究院,构建“院士专家团队+科技服务队+乡土人才”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体系。临沧通过实施100万亩临沧坚果提质增效行动,示范点平均亩产均超过200公斤,今年,临沧坚果综合产值突破了100亿元,让临沧尝到了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甜头”。


  坚持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绿色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组建滇红茶、临沧坚果等产业联盟,带动茶、坚果、甘蔗、咖啡、中药材等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中国双江冰岛茶荟”直播平台营业额突破5000万元,66个企业和产品品牌、4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绿色云品品牌目录,“林苍山上”茶咖品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绿色电力总装机达1292万千瓦、年发电量突破380亿千瓦时,光伏并网容量排名全省第3位。以沧源全域旅游为重点,推出8条茶旅线路、10条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打造集创新创意、体育竞训、休闲养生于一体的“旅居临沧”新品牌,越来越多的人来临沧深度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根基不断夯实。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0.59万平方公里,划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0万公顷,临翔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3%,所有国控、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步推进绿美临沧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污水治理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稳步提升,建成绿美点位6055个,获评“美丽县城”4个,鲜花盛开的临沧绚丽多彩。


坚定不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主线,全力维护好民族团结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和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重要回信精神,广泛开展“我们都是收信人”主题实践活动,建好“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社会大课堂,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主旋律更加高昂。


  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行动,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覆盖率和重点单位场所覆盖率达100%,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600个,高质量打造4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升级版,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守望相助的临沧团结一心。


  坚持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边疆各族群众更加幸福安康。临沧80%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监测对象累计消除风险8842户2.88万人,共同富裕的临沧可感可及。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8%,群众的“腰包”更鼓了。大临铁路通车运营,建成高速公路468公里、机场3个,农村公路里程突破2万公里,老百姓出行更加便捷舒适。以临沧市第一中学为龙头组建了普通高中教育集团,临沧职业学院建成办学,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考成绩连续9年居全省前列,成为诸多名校的优质生源地。8县(区)医共体均达到紧密型标准,被列为省级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和全省新时代深化医改先行地区。全市38.7万老年人和52.9万未成年人得到关爱,群众上学、就医、养老更有保障。


坚定不移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守护好神圣国土

  坚决扛牢强边固防首要政治责任,边境安全稳定局面更加巩固。持续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制定临沧强边固防升级版28条措施,近300公里边境线全面建成立体化防控体系,稳妥处置边境突发事件,严厉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涌现出“时代楷模”鲍卫忠,“一门两忠烈”张从顺、张子权父子等先进典型,边防稳固的临沧众志成城。


  在坚决守护好边境的同时,以改革拓展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2021年以来,通过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已累计实现海公铁和公铁联运集装箱3万余个,带动口岸进出口货运量682万吨,进出口货值约274亿元。目前,这条新通道沿线已布局1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和3个省级开发区,正在规划建设孟定国际新兴口岸城市和清水河口岸国际无水港项目,智慧口岸和4类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加快建设,把临沧的特色资源串珠成链,串成了一条“金链子”。在新通道的辐射带动下,临沧与长三角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和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持续加强,成功举办了4届中缅边交会,“百侨会”被省政府确定为云南省发展壮大“三大经济”的典型案例,开门向洋的临沧拥抱世界。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党的领导更加有力。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持续深化,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全部达标,3个党组织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选派2461名“自然村长”下沉一线,打通了农村基层治理“最后一米”。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定运用党规党纪开展提醒谈话、一体推进“风腐同查同治”等工作指引,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深入践行“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的抓工作“三部曲”,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忠诚担当的临沧更加彰显。


迈上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征程
临沧将深入学习贯彻
党的二十大和
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认真贯彻落实
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部署要求
坚持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谋改革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临沧实践
唱响新时代临沧各族人民的幸福之歌


发布会上还有这些精彩问答

一起来看





介绍一下临沧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面的举措和成效。



  临沧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优质资源不断扩大、育人水平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教育成为临沧的知名品牌,临沧成了广大学子求学向往的地方。


  一是坚持把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坚定“办好教育、办强教育”的决心。持续健全党管教育工作领导机制,由市、县党政“一把手”担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党委副书记担任教育工委书记,县(区)由常务副县(区)长分管教育,253名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学校当好“编外校长”。


  二是着力打造“三好”嘱托特色思政课,讲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大道理”。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重要回信的“三好”嘱托作为“纲”和“魂”,着力打造有温度有情感有深度的思政育人精品课、示范点和精品线路,让“三好”嘱托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结果。比如,全市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试点示范校”20所,3所学校思政课案例被评为云南省典型案例,5名教师教授的思政课程被评为云南省“学科德育特色课堂”。


  三是选优配强干部队伍,让懂教育的人来管教育、懂教学的人来教学生。对教育人才的重视是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一招,临沧坚持抓好局长、校长这个“关键少数”,牢固树立专业人干专业事的选人用人导向,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比如,连续6任市教(体)育局局长均具有一线教学经历,全市26所高完中校长均从教育教学一线选拔配备;共培育市级名校长30人、名班主任342人、名教师1396人,全市教育系统干部人才“蓄水池”不断充盈。


  四是以集团化办学为突破,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临沧按照“统筹资源、组团发展”的办学思路,建立以临沧市第一中学为引领的高中教育集团,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着力破解“县中困境”难题,以高中教育为“龙头”,带动初中、拉动小学、促进学前全学段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努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比如,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省级一级幼儿园达24所、一级高中13所,覆盖所有县(区)。临沧市第一中学教育质量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全国30多所一流高校的优质生源地。


  五是以临沧职业学院建设为引领,着力拓宽学生成才成长的渠道。紧紧围绕“学生认可、企业认可、社会认可”的目标,着力构建市级统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市、县一体办学,今年9月,临沧职业学院建成并招生办学,高职教育取得了“零”的突破。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建成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1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个、示范性职教集团3个,市内职业院校与185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


  下一步,临沧市将紧盯建设教育强市目标,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行动,持续推动教育综合改革,让临沧高质量教育品牌造福更多人民群众。





介绍一下临沧在加快培育绿色能源产业方面的做法。



  临沧拥有得天独厚的绿色能源发展优势,目前,全市可开发绿色能源装机2600万千瓦,已开发建设1292万千瓦,其中,水能835万千瓦、太阳能452万千瓦、风能5万千瓦,是“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临沧科学有序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全力把临沧打造成为云南重要的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取得了积极成效。自2022年以来,省级共下达临沧新能源建设清单项目78个,装机791万千瓦,占全省的8.4%,规模排全省第4位;已开工建设39个,其中已全容量并网28个、并网容量330万千瓦,占全省的10%,并网规模排全省第3位。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明确目标,规划引领。按照开发建设“一盘棋”的思路,全面盘清辖区内可开发利用的绿色能源资源,编制了全市绿色能源开发规划图、电网接入图、电力送出规划图,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开发建设风光新能源项目500万千瓦的目标,并积极构建“风光水储”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协调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


  第二,强化保障,优化环境。市委、市政府组建了绿色能源产业推进工作组、新能源项目建设和并网投产工作专班,制定出台加快光伏发电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新能源项目用地、用林、环评、水保、电网接入等要素保障环节,专班服务、专人跟进,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实现即报即审、快速审批。认真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政策措施,为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吸引了一批有实力、讲诚信、与地方产业发展匹配度较高的央企国企、省属企业、民营企业参与临沧绿色能源开发建设。


  第三,拓宽通道,建强电网。全市已建成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6座、110千伏变电站22座,累计建成110千伏及以上线路79条2422公里。但由于临沧只有3条电力外送通道,容量受限,当前临沧正在加快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云县两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220千伏佤山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骨干电网建设,着力改善新能源项目并网送出条件。同时,加快云县抽水蓄能和临翔区、永德县集中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建设,不断提升电网调节能力。


  第四,合理建设,统筹发展。从产业布局、规划管控、开发利用、招商引资、项目管理等方面,强化新能源项目开发的市级统筹、整体调控,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和资源开发利用“内卷化”,确保“资源换产业、换市场、换技术”取得实效。同时,临沧正在加快推动绿电建档立卡、绿证认定及绿电消费等工作,积极将凤庆产业园区、临沧高新区打造成为省级零碳园区、低碳园区,将临沧绿色电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临沧市如何答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时代答卷?



  临沧紧扣促农增收主线,坚持产业和就业同步发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14元,同比增长7.1%,增速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聚焦“基础好、品牌好、品质优”的优势,建密联农带农机制,把“小农户”带入“大市场”。聚焦糖、茶、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推动2200万亩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建立健全大龙头带企业带合作社带农户、专家团队建基地带农户、社会帮扶项目带农户等产业联结机制,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66户,2413个新型经营主体与9万余户脱贫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比如,作为全球最大的澳洲坚果产地,临沧市全力推动100万亩临沧坚果提质增效,通过推行采购订单、股份合作、托管经营等多种模式,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种植、生产和市场的有效对接,让千家万户的“小坚果”变成具有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致富果”,成为群众增收新的增长点。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常住居民经营净收入达6117元,占总收入的47%,同比增9.1%。


  二是聚焦“稳规模、提质效、促增收”的思路,激发就近就地就业活力,助力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坚持外出就业和就近就业两手抓,提升就业技能水平和劳务服务组织化、专业化水平,持续实施“雨露计划+”行动等系列就业帮扶工作措施。建立了“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转移就业工作站”,打造了叫得响的“临沧籍海装人才”劳务品牌;创建了临沧市首个就业“幸福里”社区,稳定就业时长达10个月,月均务工收入达3476元。今年以来,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8.53万人,其中就地就近就业达60.46万人,占比达68.29%,实现了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更好安其岗位、乐其职业的美好愿景。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常住居民工资净收入达4574元,占总收入的35%,同比增5.9%。就地就近就业在提高群众收入的同时,有效缓解了农村婚姻家庭矛盾、“一老一小”留守等问题,农村刑事案件立案从2022年的2642起下降到2024年的2109起,下降了20%。


  三是聚焦“干净起来、美丽起来、文明起来”的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市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0.4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3.48%,乡镇镇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扎实推动绿美乡村建设,建成了一批具有临沧特色的绿美乡镇、绿美村庄。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2023年底,全市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百万元强村”数量达到14个,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景象不断呈现。


  下一步,临沧市将坚决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化群众增收新举措,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精准有效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临沧市如何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临沧市始终站在全国、全省大局中定位、谋划和发展,充分发挥临沧的沿边优势、口岸优势、资源优势,围绕建成云南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重要门户的目标,坚持“内外一体、双向开放”,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持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努力建设成为连接“双循环”的重要节点。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定不移推进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2021年8月,率先打通了由临沧孟定清水河方向出入境的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经过3年多的不断探索、实践,成功开行新加坡—缅甸—成都、深圳—缅甸—印度、缅甸—昆明/成渝地区、缅甸—拉萨、德阳—缅甸曼德勒、贵州—缅甸仰光等多条国际线路,累计完成海公铁和公铁联运集装箱3.3万个,带动中缅进出口贸易量682.4万吨、贸易额274亿元。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已成为云南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的重要通道,成为临沧最具有辨识度的名片。


  二是积极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积极加强与缅甸、老挝等16个国家及地区的贸易合作,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国内市场,跨境电商、“互联网+边民互市”等外经外贸新业态加快发展,“运抵直通”系统成功运行,“关检合一”改革、“单一窗口”建设持续推进,车辆通关效率提高了46%,通关时间压缩至3.6小时,出境加工业务成功落地,药食同源商品顺利进口,首次完成“9710”出口业务。建立“互联网+边民互市”新模式,在提升口岸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跨境贸易数字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通道经济”加快向“口岸经济”转型。


  三是加快发展清水河口岸经济区。以打造孟定国际新兴口岸城市为目标,一体规划建设孟定新城和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全力推进口岸、园区、城镇融合发展,孟定清水河智慧口岸和进境粮食、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4类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即将建成投入运营,孟定清水河国际无水港建设规划加快推进,124个承接产业转移项目顺利落地,口岸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四是全力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双边贸易、友好互访、百国华侨华人联谊会、中缅边交会等经贸活动成为对外文化、经贸交流的重要平台,成功举办2024腾冲科学家论坛·滇西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与开放合作等专题活动。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内大市场对接合作,抓住东西部协作机遇,以临沧高新区为平台,与上海市崇明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共同探索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新路径,积极搭建对内对外交流合作新平台。


  下步,临沧市将认真落实好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八次领导人会议达成的各项共识,继续拓展内外一体、双向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持续深化区域协作,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





今年8月起,临沧市全面启动选派“自然村长”到基层一线工作,具体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工作。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选派“自然村长”到基层一线工作,是立足临沧实际、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主要有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个方面是聚焦为什么派,做到“派”有方向。一方面,当前,乡村内生动力相对欠缺、外生依赖性较强、矛盾隐患突出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选派机关干部直插基层一线,扩充农村基层“毛细血管”,通过党建引领,有利于及时收集基层矛盾风险情况,把治理责任传导到末梢。另一方面,农户居住相对分散、村庄管理半径大是客观实际,选派“自然村长”担任片区总网格长,有利于构建市县乡村和网格一贯到底、上下联动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


  第二个方面是聚焦怎么选,做到“选”得精准。按照“便于开展工作、相邻相近优先、农户规模适度、划片边界清晰”和“先划片、再定人”的原则,将全市856个行政村和52个涉农社区划分为2461个片区。按照“分级选派、市、县(区)为主、乡(镇)补充”的原则,整合驻村工作队员力量,从机关增派744名干部,全市2461个片区实现“自然村长”全覆盖。


  第三个方面是聚焦怎么干、干什么,做到“干”在实处。明确了“自然村长”担任片区总网格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排查化解矛盾、提升人居环境“五项职责”,当好“五员”。


  一是当好民情收集员。带领网格队伍开展日常巡查走访、社情民意收集等工作,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然村长”下派后,累计走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40.4万人次,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8.3万人次。


  二是当好党建指导员。第一时间把党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基层,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三是当好发展参谋员。帮助发展富民产业,销售当地“土特产”,搭建就业务工渠道,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比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同化村“自然村长”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消费帮扶信息,帮助农户推销“土特产”,解决群众农副产品销售难题。


  四是当好矛盾调解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片区平安稳定和谐。比如,临翔区南华村“自然村长”将普法阵地延伸到田间地头,帮助协调处理邻里纠纷。“自然村长”下派后,累计参与排查矛盾纠纷1900多件,化解1700多件。


  五是当好卫生监督员。引导群众自己动手建设家园,健全完善“清洁日”等制度机制,组织片区群众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清理,参与建设绿美村庄、绿美庭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


  3个多月来,广大“自然村长”充分发挥优势,扎实履职尽责,成为了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党建引领、农民主体、四治融合、整体智治”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临沧在依靠科技创新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将如何持续推进?



  1991年,临沧市引进试种澳洲坚果,经过30多年的培育,临沧坚果已成为独具特色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目前,全市坚果面积达263万亩,占全省的61.8%、全国的53.2%、全世界的36.8%,是全球最大的坚果种植基地,是名副其实的“坚果之乡”。尽管临沧坚果产业具有规模优势,但单产较低、加工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不强是摆在面前的突出问题。


  针对坚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019年以来,按照“建体系、建团队、建样板、建联盟、建机制”等工作思路,依托中国工程院邓秀新院士以及华中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等团队力量,组建提质增效技术攻关团队,同时整合科技队伍力量,采取“边研究、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方式,积极探索坚果提质增效运行机制和方法路径,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试验示范点467个,示范推广面积1.55万亩,辐射带动100万亩坚果基地提质增效。联合153家市场经营主体共同组建产业发展联盟。同时,临沧出台《金融支持坚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18条措施》,在今年,支持贷款4.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9.6%。积极推动各地采取“订单式”“二次利益分配”“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赋能产业提质、联动企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探索出了一条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今年,临沧市坚果干果产量同比增长45.18%,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01.54亿元,增长149.67%,小坚果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大产业。


  除了坚果以外,积极推广应用“临沧坚果提质增效”成功经验,组建成立临沧特色资源创新利用研究院,由院士专家领衔,整合全市科技队伍力量,按照制定一个提质增效方案、提出一批技术需求、实施一批技术攻关项目、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这样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全面推进茶、糖、果、林、牛、中药材、咖啡、蔬菜等产业提质增效。


  比如蔗糖产业方面,围绕糖品链(白砂糖、精装红糖、精装白糖、精装冰糖、糖类食品等)、蔗渣链(纸浆、生活用纸、可降解新材料、生物质燃料等)、糖蜜链(酒精、消毒用品、黄腐酸钾粉、液态肥、干冰等)、蔗叶蔗梢蔗渣综合利用链(饲料、燃料、肥料、食用菌基质等)、滤泥链(固态有机无机复混肥、蚯蚓养殖、高蛋白产品等)、其他产业链(甘蔗饮料、甘蔗营养物提取等)的“一根甘蔗吃干榨尽”,探索建立“5+N”发展模式,全力提升蔗糖产业发展质效。


  茶叶方面,组建凤庆滇红茶产业联盟,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建设、统一市场开拓,同时“中国双江冰岛茶荟”顺利启航,并且成效非常明显,数字赋能茶叶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核桃方面,组建云南木本油料(核桃)全产业链创新研究院,开展核桃药食同源产品、分心木药食同源产品等产业化研究。

  中药材方面,制定中医药产业种植技术标准15项,加强与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专家团队合作,开展良种繁育、生物活性物质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研究。


  聚焦打造精品咖啡目标,着力提升精品率和精制率,加快推进咖啡庄园建设。


  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平台5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0个,实施科技合作项目115个,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57项,近五年获国家专利授权2592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有效对接。


  下一步,临沧市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以绿色经济引领临沧高质量发展。





临沧在怎么解决好“一老一小”等群众关心期盼的问题上做了哪些工作?



  临沧市总人口220.2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38.7万人,未成年人52.9万,“一老一小”占全市总人口的41.6%。“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临沧市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安全有人问、生病有人管、生活有保障、心理有关怀”四个重点,积极探索实践,以实施“887行动”为抓手,探索建立了“政府、社会、亲属、邻里”多方共同参与的“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体系。


  一是实施8个养老服务行动,让夕阳“更红”。从养老补助补贴、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养老服务职业技能提升等多方面入手,实施“普惠亲老”“阵地颐老”“食惠助老”“家居适老”“照护托老”“提能优老”“平安护老”和“智慧养老”8个行动,全市养老服务得到全覆盖保障。全市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全覆盖纳入城乡救助保障范围,目前已建成养老机构和设施325个、总床位1.28万张,累计建设“老年幸福食堂”83个。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生活适老化改造、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5536户。为1035名特困人员及经济困难失能老人提供养老机构集中照护。累计培训养老护理人员0.4万人次,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102家,创建率97.1%。全市农村留守老人、特殊困难老年人实现信息系统动态管理,实现“养老居家、视频巡查、一键求助、按需上门”。


  二是实施8个关爱儿童行动,让朝阳“更美”。从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安全防护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心关爱等多方面入手,实施“思想引领润童心”“家教指导安童心”“安全教育护童心”“爱心妈妈暖童心”“心理健康育童心”“微光共聚筑童心”“精耕细作织童心”和“网络安全净童心”8个行动,全市青少年成长环境不断优化。全市建成儿童之家929个,配备乡镇级儿童督导员87名、村(居)儿童主任955名,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亲情连线”。组建“爱心妈妈”队伍373支、5953人,完成匹配结对儿童3422人,开展关爱慰问活动71场次、4776人次。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471场次、4.2万人次。引导鼓励社会服务组织、公益慈善力量参与儿童关心关爱服务,共计捐款606万元,惠及老年人、儿童8359人次。全市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覆盖率达100%,集中养育和分散养育的孤儿等特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000元和1340元。


  三是健全7项服务保障机制,让保障“更力”。健全“五方联动”工作协调、“一老一小”数据更新、帮带探访关爱服务、“三个平台”作用发挥、“六位一体”应急处置、专业队伍能力提升和各方资源协调保障7项工作机制,充分整合资源,强化邻里互助,动员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巾帼志愿者等参与“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将“一老一小”纳入网格管理服务内容,建立部门挂钩、党员干部“一帮一”“多帮一”结对帮扶制度,关爱服务“一老一小”的工作合力不断凝聚、工作质效不断提升。





临沧在发展旅居产业方面有哪些优势,如何谋划?



  发展旅居业,是临沧开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临沧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突出生态绿色宜居的特点,持续打造“有一种温度叫临沧”“旅居临沧刚刚好”的旅游新IP。


  第一,加快旅居业发展,临沧具有“不一样”的优势


  一是旅居临沧,住“天然氧吧”。北回归线上的临沧,天天都是春天般的气候,全年18.8℃的平均气温,超过70%的森林覆盖率,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数超3000个,年均日照时数超2000个小时,对健康养生极为有益,留在临沧,“洗肺、养胃、好睡”是对身体和心灵的最佳慰藉。


  二是旅居临沧,享“松弛”生活。广场打跳的无拘无束,古树茶的醇香甘甜,临沧坚果的奶香酥脆,小粒咖啡的焦甜苦韵,让人远离大都市的喧嚣与繁杂;好客随和、热情包容的淳朴民风,半城青山满城阳光的美景,让人沉浸其中,体验质朴与纯真,感受生活的慢节奏与惬意从容。


  三是旅居临沧,解锁新体验。23个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各自保留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节庆活动。阿数瑟、甩发舞等民族歌舞随性自在;“摸你黑”、泼水节等节日活动接替上演;佤王宴、茶叶宴、坚果宴等美食琳琅满目。游客可以因“节”而动、为“食”而游,开启品味乡愁、感受绚丽民族文化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四是旅居临沧,创业好地方。丰富的茶文化资源、保存完整的民族民间工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为网络达人、文艺创作者、数字游民、茶文化爱好者提供了最便捷的创业创新机会,每年采茶季都有几十万茶商朋友到临沧旅居,上万的数字游民、网红达人到临沧打卡直播。资源优越,性价比高是“创业旅居”的最优选择。


  第二,加快旅居业发展,临沧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加快推进旅居临沧建设三年行动》和8大业态旅居工作方案,突出“五个重点”:


  一是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全面排查和盘活资源,谋划集创新研发、文化创意、体育竞训、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创、训、养”基地项目11个,进一步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发展优势。


  二是全力补齐短板。聚焦“吃住行游购娱网厕”,加快补齐市政基础设施、一老一幼设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等短板弱项,不断提升“旅居临沧”体验感。


  三是加强招商引资。坚持招大引强与培优扶强相结合,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参与开发运营管理旅居项目,以市场化方式加快推动旅居产品、业态和模式创新。


  四是抓好典型引路。突出茶文化、佤文化、气候、宜居、康养等优势资源,以节促旅,以文留人,以食养客,优选打造一批“旅居临沧”示范项目。


  五是加强宣传推介。构建“旅居临沧刚刚好”的宣传矩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旅居临沧”的魅力,努力把临沧打造成人人向往的新兴旅居目的地,让更多的人来到临沧、喜欢临沧、留在临沧。






介绍一下临沧在守边、稳边、固边、富边、兴边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临沧地处祖国西南边疆,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290.791公里,有3个边境县、10个边境乡(镇)、44个边境村(社区),是我国西南对外开放窗口和强边固防前沿阵地。临沧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边疆稳定、边境安全、边民富裕三个重点,扎实做好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民族团结工作,构筑了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和临沧担当的边境铜墙铁壁,呈现出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良好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充分发挥党组织聚核作用,全力维护边疆稳定。先后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学回信、见行动、办实事”“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边境群众扎根边疆、心向中央。加强边疆党建长廊建设,324个党组织完成标准化、规范化达标创建,307个村民小组实现活动场所全覆盖,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守土固边的强大优势。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在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临沧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临翔区、耿马县、沧源县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镇康县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市累计有328个单位被命名为国家和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其中,3个边境县、10个边境乡(镇)、44个边境村(社区)全部被命名为省级及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二是健全完善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全力确保边境安全。构建五级强边固防的领导体系、工作体系、责任体系,创新实施“五级书记抓边防”“五级段长守边境”等工作举措,10个边境乡(镇)组建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建成25个抵边警务室、124个边境联防所,形成了“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全民防控体系,为稳妥有序处置边境维稳处突事件打下坚实基础。深入开展打击整治跨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抓实“一线堵、二线查”,依托双边疫情联防联控和警务合作机制,边境“偷引带”等问题得到扭转,境外“毒赌诈”产业受到遏制。目前临沧方向跨境犯罪形势呈现出查获偷渡人数、查获走私案件数、查获毒品案件数、电诈案件造成的财产损失数“四个明显下降”的良好态势。


  三是深入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全力实现边民富裕。持续推动“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巩固提升“糖、茶、果、菜、牛、药、咖啡”等高原特色产业,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绿美乡村,有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44个边境村(社区)均创建为“一村一品”专业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其中百万元以上的村有5个,44个边境村(社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58.2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008.2元;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6%,生活垃圾处理率达80%以上;打造沿边旅游路线6条、特色旅游村寨15个、绿美村庄60个,一批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正在加快形成。




 源:云南发布 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编 辑:杨 雁

 核:杨晶晶

 审:彭 

温馨提示:如转载请注明“今日临沧”




今日临沧
临沧市本地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