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么?东北水稻种植竟然是从通化兴起!

民生   2024-11-08 11:19   吉林  

说起通化县西江贡米,就不得不说一说朝鲜移民。中国与朝鲜仅一江之隔,历史上,移居现象时有发生。

朝鲜北部鸭绿江上游的平安、咸镜两道,山峦叠嶂,土地贫瘠,连年遭灾。朝鲜贫苦的边民越江到辑安(今集安)、临江一带私垦。初期是“朝耕暮归”,进而“春来秋去”,后来演变为“携眷造舍,长期耕作”。

同治八年(1869年),朝鲜人开始大规模进入通化。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准许朝鲜边民继续居住与耕种,领照纳租,加入中国籍。

随着朝鲜移民逐年激增,鸭绿江一带形成了许多朝鲜人居住的村庄。据统计,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迁入通化、怀仁(今桓仁)、宽甸、兴京等地的朝鲜边民已有8722户、37000多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后,大量破产的朝鲜农民陆续移居东北各地。

朝鲜人进入通化后,发现浑江两岸淤积地多,土质肥沃,灌溉便利,开始刨草甸、挖水渠,引河水,开发水田,种植水稻。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朝鲜平安北道楚山郡八十多户朝鲜农民越江进入通化境内的浑江流域,试种水稻,获得丰收。咸丰年间(1851—1861年),王氏等三户人家在通化县下甸子(今西江镇)开垦沼泽地、涝洼地百余亩,试种水稻取得好收成。

所产的大米白若珍珠,口感清香,营养丰富,煮出的米饭柔润芳香,味美可口。地方官员认为是米中之最,进贡皇上。后来咸丰帝封西江大米为御用“贡米”,每年定期进贡。

据说光绪三年(1877年)通化建县时,县址曾选在下甸子,因慈禧太后喜贡米,唯恐占田绝米,才将县址改在头道江建通化县城。首任知县张锡銮上任后,在今通化县城快大茂设立驿站,担负运送贡米的职责。每至深秋,进京送米车队浩浩荡荡。

据《东北朝鲜历史研究》记载:东北水稻种植进入通化上甸子、下甸子后,分两路传播出去。一路由通化沿柳河、海龙进入桦甸、蛟河、舒兰等地。光绪九年(1883年),通化县小湾沟金华龙等数名朝鲜移民迁至柳河三源浦,试种水稻成功,三源浦及附近的姜家店一带成为水稻盛产区。光绪十六年(1900年),柳河、海龙(今梅河口)、安图等地的朝鲜移民移入桦甸开发水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柳河的朝鲜移民迁移至海龙、西丰和开原等地开发水田,水稻种植技术就此扩散开来。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朝鲜农民金凤山、金常日在金川县邵家店试种水稻获丰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通化的朝鲜移民迁到永吉的五里河、牤牛河、团山子一带开发水田三百余垧。到宣统二年(1910年)以后,永吉县的江密峰、太平乡、新安屯、杨家乡的大裕屯,大岗乡的东响河、三家子等村屯,皆出现朝鲜移民种植的水田。

另一路从通化进入旺清门、兴京(今新宾),再西入抚顺、开原、松树(包括庄河、岫岩)、奉天(今沈阳)等地区。宣统元年(1909年),崔东汉一家在辑安凉水开垦了3亩水田,1912年迁移到通化县下甸子将40亩左右的早地改为水田,1915年迁移到柳河姜家店开垦15亩水田,1917年他第四次迁移到金川县开垦水田,1919年第五次迁移到奉天苏家屯开垦20亩水田,1923年第六次迁移到新民县开垦水田30亩。

所以,东北水稻种植是从通化兴起。作者:梁克弋


通化老哥
通化民生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