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 光辉通化 回望东北老航校 人民空军从这里起飞

民生   2024-11-12 12:12   吉林  

1946年3月1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被誉为“中国空军的起飞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简称:东北老航校)在通化成立。

★创建背景

抗日战争结束后,侵华日军在东北遗弃飞机和航空器材较多,具有创办航空学校的物质基础。中共中央决定,抽调30余人,由第18集团军总参谋部航空组负责人王弼、常乾坤带队,于1945年10月分批从延安到东北,收集航空器材和人员,为创办航空学校做准备。1945年9月底,原驻辽东侵华日军航空大队300余人,在大队长林弥一郎(后改中国名字林保毅)率领下,归降东北人民自治军。

10月中旬,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决定,将其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航空队。12月上旬,航空队移驻通化。12月下旬,选调110人到航空队。1946年1月1日,航空队扩编为航空总队。14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筹建航空学校人员把搜集飞机和航空器材作为主要任务,在搜集到120余架破旧飞机、200多台飞机发动机和一批其他航空器材、设备、油料后,3月1日,由中共中央选派的航空技术干部和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合编,在通化成立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归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建制,常乾坤任校长,东北民主联军后方司令部政治委员吴溉之兼任政治委员。学校机关设训练处、政治部、校务处、供应处,辖1个学生大队。全校共631人,有30—40架经过修理可以使用的飞机。

创办航校正处于建立东北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岁月。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向解放区猖狂进攻,航校多次转移搬迁,敌机常来空袭,日伪残余和土匪特务侵扰破坏,航材、油料奇缺,物资供应困难。在环境险恶、生活艰苦的战争条件下,同志们冒着数九严寒,忍饥挨饿,长途跋涉,足迹遍及东北,搜集了大量残缺不全但非常宝贵的航材,有的同志为此身负重伤终身残疾,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由于飞机残破陈旧,飞行中随时面临出现故障和发生事故的威胁,在训练和执行任务中有的负伤,有的光荣牺牲,但同志们仍然奋不顾身,积极求飞。缺乏初、中级教练机,就打破常规,直接上高级教练机;航油短缺,就积极探索、研究,开辟了用酒精代替汽油的新途经。在生活上,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空、地勤人员,吃的都是高粱米、玉米,住的是四面透风的日伪破旧兵营。大家同甘共苦,为了人民航空事业的明天,高度发扬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要时间

1946年3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通化正式成立,代号“三一部队”。东北军政大学副校长、通化军区司令员何长工代表党中央、东北局和“东总”,宣读了航校领导任职命令。

航校成立后,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出动飞机轰炸东北老航校机场,妄图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1946年4月中旬,航校由通化向牡丹江搬迁。在搬迁途中边战斗边转运物资,历经千辛万苦,出现了人推火车上山岭,飞机要用马车拉的奇观。航校转移到牡丹江后,总部决定由王弼任航校政委。

1946年10月,国民党占领长春,牡丹江等地受到威胁,海浪机场频繁遭到国民党空袭。根据战局变化,11月中旬,航校校部由牡丹江移驻东安(密山)。

1948年1月,随着东北战局的变化,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改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

1948年3月下旬,东北地区战争形势发生好转,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回迁到牡丹江。

1949年3月下旬,航校校部迁往长春。

★老航校精神

东北老航校的建立开创了我党我军航空事业发展史的崭新篇章,成为中国人民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我军增添了新军种。东北老航校在建校过程中形成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创新”的精神,既是对东北老航校光辉历程的高度凝练,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军队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建校三年多时间里,培训了各类航空技术干部500多名,尤其从东北老航校走出的王海、刘玉堤、张积慧等一大批飞行员,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新中国成立75年来,通化市以各种形式纪念和发扬东北老航校精神,组织东北老航校创建者后代到通化座谈,缅怀革命先辈的创业历程;建立东北老航校陈列室等,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学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东北老航校精神,为加快推进新时代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而勇毅前行。

通化老哥
通化民生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