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瞰”陇之南|左家乡:“菌菇” 飘香富乡亲

政务   2024-11-26 17:31   甘肃  


走进两当县左家乡德源菌食用菌生产基地菌棒生产车间,随处可见的是一摞摞叠放整齐的菌棒,浓郁的菌香扑鼻而来。工人们分工明确、动作娴熟地进行菌棒接种。

近年来,左家乡在夯实产业基础方面,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全方位、多层次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先进的龙头企业——德源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当地村民开启了一扇通往富裕的新大门。

目前,德源菌业建成了集研发楼、菌棒菌种生产车间、烘干车间、冷库、出菇大棚于一体的产业园。每年生产1000万棒菌棒、7650吨鲜菇、660吨干品,实现总产值8000万元以上。

“我们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方向,不断推动食用菌产业延伸链条,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集技术研发、菌种繁育、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为一体生态园区,为周边群众提供大棚、资金、菌棒,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种、统一销售,帮助广大群众增收致富。”德源菌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吴俊峰说。

曾几何时,左家乡的村民们主要依赖传统农作物种植,收入微薄且不稳定。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菌菇种植凭借其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成为了当地政府和村民们眼中的 “香饽饽”。

目前,左家乡周边共有400余名群众参与到食用菌产业发展,在辖区企业和合作社务工人员每年可以实现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以前农闲的时候,只能在家里闲着,没有什么收入来源。现在好了,在菌菇基地干活,一天能挣100多块钱,一年下来也能有好几万的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日子过得还不错。”正在车间忙碌的左家乡左家村梁艳红说道。

菌菇种植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更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在合作社和产业基地的带动下,许多村民纷纷加入到菌菇种植的行列中来,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增收致富。

从“一菇独秀”到“多菌齐放” 迈向食用菌多元发展路。左家乡还积极探索改变原有单一食用菌种植与原产品销售思路,由“一棚一菌”发展为“一棚两菇”“四季有菇”,更大地提升了土地与标准化大棚利用率。

同时,左家乡打破食用菌产出季节性限制,实现四季都有鲜品销售,着力提高食用菌产业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左家乡还建立了“租资产有收益、参股有分红、务工有报酬”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组建左家乡食用菌产业联盟,建立了村企联建、企社联建、企户联营三种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快速落地,推动全乡食用菌产业形成集群发展,不断延长食用菌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实现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左家乡党委书记刘录军说。
如今,小小的菌菇已成为左家乡群众致富增收的“大产业”,推动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未来,左家乡将持续紧紧依托菌菇产业,深入挖掘其潜力,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技术创新与品牌打造等手段,全方位提升产业附加值,为乡村振兴撑起“致富伞”。

推荐阅读

再‘瞰’陇之南——陇南十年蝶变全媒体传播行动启幕

红色哈达铺

再“瞰”陇之南|初冬官鹅,诗意相遇。

再“瞰”陇之南|静美天池,山水相逢。

再“瞰”陇之南|记者手记:再“探”马家山

再“瞰”陇之南|胡涂娃的 “明白账”

再“瞰”陇之南|文旅花繁竞芬芳

再“瞰”陇之南|田河:千年银杏落地诗

再“瞰”陇之南|水阳:民事直说绘就心心相连“同心圆”

再“瞰”陇之南|金徽股份:秉持 “两山” 理论,铸就绿色矿山典范

再“瞰”陇之南|记者手记:康城十年“变”与“守”

再“瞰”陇之南|康县:“小天麻”变身“大产业”
再“瞰”陇之南|仰韶遗址·福地宁家
再“瞰”陇之南|陇南紫金:西北最大的单体黄金矿山企业
再“瞰”陇之南|记者手记:在两当,“慢慢”来
再“瞰”陇之南|西和中宝矿业有限公司:绿“染”矿山  满目皆新
再“瞰”陇之南|欢乐王国,和美梁楼。
(文图/记者 罗艳)

监制:靳淑敏 责编:王 芳

编辑:罗   艳 校审:黄娅琦

陇南发布
陇南市官方微信,发布陇南消息、传播陇南声音、讲述陇南故事、展示陇南风光、推介陇南产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