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座城市的情怀,莫过于见证它的发展。近日,我随再 “瞰” 陇之南——陇南十年蝶变全媒体传播行动采访团来到康县。
长坝镇山根村的古朴宁静、青龙山旅游景区的旖旎风光、县城公园的独特韵味……紧凑的一日行程结束后,细细复盘所见所闻,“宜居”二字,成为对康县最深切的感悟。
康县,中国 “天然氧吧” ,三次荣登 “中国最美县域” 榜单。十年间,作为土生土长的陇南媒体人,多次来到康县,对她的宜居不断增添着新的理解,也对其十年的“守”与”变”有着新认识。
先说其“变”。回首往昔十年,康县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日新月异。每一天,这座城市都似被时光之手精心雕琢,以崭新的姿态示人。
犹记得十年前,新华社 “探路陇之南” 采访团到达陇南采访,彼时的我因正休产假遗憾错过采访机缘,却因一篇文章与此次行程产生了奇妙的交集。
见文如晤面,消息传来,内心自是满溢欢喜。然而,我深知,真正动人的并非文字本身,而是文字背后那一个个鲜活的乡村。
彼时的康县大地,正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恰似一场盛大的交响曲:“不撒胡椒面、不搞一刀切”“上下一盘棋”“大干快干实干苦干拼命干”……实打实的行动,推动着乡村建设的巨轮滚滚向前。
短短几年,曾经那些如“丑小鸭”般的“烂泥村”,仿若被施了魔法,摇身一变,成为了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幅宁静而美好的乡村画卷,令人陶醉,流连忘返。
乡村面貌的翻天覆地,宛如一场华丽的蝶变,让康县跨越千年的发展鸿沟。而在这表象之下,更为深刻且意义深远的,则是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脱胎换骨与内生动力的持续蓬勃生长。
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
十年来,康县秉持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实基础,持之以恒地发展多元富民产业,深入探索并开展 “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致富” 机制创建,充分激发了乡村内部的无限活力与群众的内生动力源泉……
在人们十多年前的固有印象里,康县县城总是与 “脏乱差” 紧密相连,受 “两山夹一水” 狭长地形的桎梏,城市空间局促狭窄。
可以清晰地察觉到,这是一场将城市外在的“形之变”与群众内在的 “民之便” 紧密相连、深度融合的治城大考。这场考试,考验着城市建设者的智慧与决心,更考验着为政者的情怀与用心。
“城市建设让群众生活更美好。”在康县,绝非一句口号,而是每一位市民都能切身感受到的幸福变迁:邻里小巷恬静舒适,口袋公园美观实用、菜市场整洁干净……
不同于增量扩张的“宏大叙事”,康县紧扣“人”的需求这一核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存量优化提质,一个个“小切点”都连着百姓的小日子,让这座城市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宜居”的美好愿景。
真实的故事总是最能打动人心。冬日暖阳温柔地洒下,人字桥附近商业街的一家奶茶店内,店主黄桂英正忙碌地招呼着络绎不绝的客人。她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感叹“环境越来越好,生意也越来越红火!”笑容背后,是对生活满满的热爱与对城市变化的由衷欣喜。
初心始终如一地坚守。悉心梳理康县十年来推动县域发展的重点工作脉络,无论是全域建设 “和美乡村”,还是全力打造“精美城镇”,皆不难发现,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始终紧密围绕群众的期盼与福祉,时刻心系群众是否幸福,处处考量百姓满意与否。
精神坚定不移地传承。从曾经回荡在康县山山水水间的美丽乡村“三苦”精神 ——“政府苦抓,群众苦干,部门苦帮”,到如今的“五美康县”建设,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全县上下一条心、一盘棋的合力与干劲。
底色毫不动摇地捍卫。往昔,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征程中,康县始终秉持“不砍一棵树,不埋一眼泉,不毁一株草,不挪一颗石”的生态理念,宛如守护生命般珍视这片土地的自然生态;如今,在城市更新与品质提升行动中,康县依然坚守底色,以旅游理念精心规划县城,以景区标准匠心建设县城,全力打造精致生态 “公园城市”。
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无一不是康县对“守”字真谛的生动诠释与完美演绎。也正是凭借着这份坚守与执着,康县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等十余项殊荣。
康县青龙山旅游景区。杨丽君 摄
采访当日清晨,在青龙山,阳光穿透云层洒向山顶,云海翻腾缭绕,如梦似幻,令人魂牵梦绕……
再回当年,在《康县,一幅徐徐展开的生态山水画》的最后,我曾这样写道:“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想象,五年后,甚至几十年后,在康县的任何一个村落:家园如画,岁月静好!”
时光匆匆,转瞬十年已逝。
回首康县走过的历程,仿佛未来已来,美好的愿景已触手可及;展望未来,一切却又刚刚开始,一幅全面实现山水自然美、乡村整体美、产业品质美、城镇精致美、社会真善美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值得我们满怀期待!
推荐阅读
监制:靳淑敏 责编:王 芳
编辑:杨丽君 校审:黄娅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