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国民劣根性”背后,其实是中国文化的四大缺憾

文化   2024-12-06 13:46   山西  

推荐关注

上方公号内回复 999 有惊喜

自五四以来,从鲁迅的阿Q,到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再到梳理国民性演变历程的流行,国民性批判,在中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每当社会出现负面新闻,自媒体就会上演一波国民性大讨论,换取一波流量。“中国人就是……”这个句式后面,接续的形容词也越来越多——自私、丑陋、卑劣、胆小、贪婪、肮脏,清单越拉越长。

事实上,从语言学的角度讲,国民性只是给糟糕的社会现象贴了一个标签,是一种同义反复,并没有说出新东西。而很多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学者则认为,所谓的国民性,其实不过是基本人性在特殊文化土壤下的具体表现。它是表象不是本质,是现象不是原因

因此,与其标签化地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不如探寻造就所谓“国民性”的文化。透过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以及绝版许久、新近复活的殷海光经典之作《中国文化的展望》等七本书写中国文化的经典书籍,可以梳理出导致国民劣根性的根本原因,即中国文化的四大缺憾。


  缺憾一 
彼岸超验信仰不足 
柏克说,人是天生的宗教动物。宗教信仰给人提供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行动指南,是人安身立命的根基。
但信仰与信仰不同。中国的三大主流宗教与西方的基督教比较起来,缺乏对彼岸和超验的看重。儒家强调“未知生、焉知死”,看重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崇拜的是真正存在过的个体——圣人。
佛教中的佛祖,只是一个觉悟的人,人的终极归宿是跳出轮回,然后进入一种根本说不清的状态;而道教的追求是长生不老、逍遥自在,“三清”也根本谈不上权威。
至于法家,除了权力,什么也不追求。正因此,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反复比较中西信仰的不同,以图改善中国文化。



来世彼岸的缺失,使我们太看重今世今生,对功名利禄的执着很难抛弃;而终极超验的缺失,又使我们特别容易陷入对有限之物的崇拜,比如圣人、伟人、英雄甚至明星。
生活缺少了不可动摇的终极权威引领,自私、怯懦、短视,这些所谓的劣根性,自然不可避免了。
 缺憾二 
忏悔伦理意识不足
基督教的原罪论与救赎论,构成了西方独有的伦理观。西方人认为,人天生就有原罪,有趋向于堕落的可能,这使得他们遭遇任何“恶”行,都倾向于拷问自己的良心,忏悔自己的罪过,试图用一生的善行洗涤自己的罪恶,以求彼岸救赎。
中国的伦理观,却不太强调自我的罪责。儒家持性善论,恶行出现,往往寄托于个体改善道德成为君子。
佛教强调人人都有佛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转念就能成为好人。

道教则是远离世俗生活,过修仙求道的隐居生活,根本不关心世间是否有罪恶。

至于法家,君主则永远正确,即便犯错,首要是掩盖错误,保障君主权威永在。正因此,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单辟一章,重点讨论了中国道德的重建。



忏悔意识的不足,使得我们面对罪恶,常常用遗忘、无视,甚至借口搪塞过去,谴责别人、批判社会,远多于反思自己的灵魂不足。

这样的话,苟且、推诿、抱怨,这些所谓的劣根性,自然也不可避免了。

 缺憾三 
自由平等理念不足
基督教说,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康德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从古希腊到现代,自由平等一直是西方文明最核心的理念。
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保护个体的自由平等,市场经济的起点,是尊重个体的自由平等,法治的根本起点,是捍卫个体的自由平等。

但遗憾的是,自由平等理念在中国是严重不足的。儒家强调“差序格局”——人与人的关系因血缘、地缘的远近不同,构成了不同的权利、义务,人与人之间既不平等,也不自由。
佛教只强调终极意义上的众生平等,对公权力对个体的压迫、上位者对下位者的欺压,并不关心。

道教整体也呈现出一种不问世事的态度,追求身体、心灵的逍遥自由,并不关心“群己权界”意义上,人与人之间是否自由、平等。
至于法家,它最恨的就是自由平等。

正因此,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认为中国的“自由”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这种对个体权利的不重视,使得我们认为人不应该,也不能自由平等;公权对个人权利的管制,是天经地义的。长此以往,必然走向对权威的绝对遵从,很难发展出法治、民主和有限政府这些现代政治文明。

如此一来,清官情结、明君情结、大一统情结,这些所谓的劣根性,也自然不可避免了。

 缺憾四 
理性思辨精神不足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思辨能力使人登上了食物链的最高端。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家们就非常看重人的理性,认为追求理性、智慧才是人的根本。也正是对理性的极度重视,科学才得以诞生,现代人才有了如此多的科技产品。


然而,中国文化对理性思辨较为排斥儒家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伦理道德上,只关心人怎样能成为一个君子,至于如何发展理性能力,去认识自然并不重要。

佛教因明学中有一些逻辑,但一来这不是主流,二来其目的也只是追寻跳出轮回,成为觉悟者,不在于认识世界与自然。

道教中,炼丹技术中残存一些化学,但本质是伪科学,追求的是长生不老,这根本不符合自然规律。


至于法家,“愚民”况且来不及,何谈开启民智?正因此,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把不讲理性作为近代中国文化重要的根基之一。



余英时说中国儒释道法四家中,都有着反智的倾向。民间甚至把绝圣弃智、不读书,作为某种智慧的代表。所以说,李约瑟难题其实并不是难题,中国只有技术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是其必然结果。

这样的话,不讲逻辑、胡乱类比、不思考,这些所谓的劣根性,也自然不可避免了。


所以说,没有什么国民劣根性,只有文化性。以上中国文化的四大缺憾,构成了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背景与土壤,延续至今、深入骨髓。因此看透中国文化,才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一切大前提。

一个人的最大危险,就是拒绝思考,从而对身边的恶失去警惕;一个人的最大错误,就是在犯错的路上狂奔,却失去了刹车的能力。而逻辑,让一个人在思想上变得清晰,在感觉上变得敏锐,在行动上找到方向。


当诸多力量想把人们“变傻”时,唯有真正的逻辑,才能让人们保持最基本的清醒,也摆脱日益被权威、愚昧与偏见支配的碎片化生活,走向真正的高层次思维。


为此诚挚推荐殷海光著作《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理由有三:


◎ “从没见过哪本讲逻辑的书,可以读的这么省力”


市面上的逻辑学著作,大多晦涩难懂又枯燥无味,写满了各种语法辨析甚至数学公式,这是恰恰是逻辑“没读透”的结果,只好把陈词滥调反复传抄。


而本书完美体现了作者身为教育大师的功力,从0到1细致解析,极其简单、清晰、明了、精辟,任何人都可以很快上手,把复杂问题变简单问题。


有读者评论:从来没见过哪本逻辑书可以读的这么省力。


更有读者感慨:看了先生的书才明白,把复杂的问题说清楚,是一种高级的能力。


◎ 作者是影响了台湾半个世纪的“逻辑大师”


作为哈耶克思想的引进者,殷海光教授一直关注时代的命运和国人的启蒙,然而,他痛感国人因为逻辑不清,导致文明的精神和哲人的思想最终无法扎根。


在深刻的反思之后,他最终将逻辑视为启蒙精神的起点,这一选择事后被证明极具历史远见——影响了整整两代台湾人,成为上世纪台湾青年崇拜的精神领袖、抗暴旗手和启蒙大师。


◎本书豆瓣评分高达9.2分,读过的都说好


本书是豆瓣评分最高的书籍之一,它是用实实在在的干货,“写服”了大多数读者,堪称高价值又好读的口碑典范。

逻辑常识教育的缺席

使社会呈现出一种思维上的病态

流行于一般人之间的观点

究竟有几人能经得起严密的推敲

有且只有依据逻辑

我们才能知道世界的真相

逻辑的力量,就是拒绝低劣和盲目的选择倾向,在荒诞和愚蠢之中,保持最基本的清醒和思考。具有这种思维的人,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自我,逆流勇进,避免危机和发现未来。

哲学人
传播哲学,挖掘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