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这篇文章的时候,本来就费了不少力气,多次修改删减,始终发不出来。
最后终于发出来了,已经是删掉好几千字的版本了。
不过今天上午,还是没能避免被嘎了。
开篇
这篇年终总结,我想了较长一段时间,该如何给2024年画一个句号?
我想,应该很多人都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吧。
今天我给2024年做了一个深度总结,文章很长,需要花不少时间。
主要从三个角度总结的,第一个是经济,第二个是股市,第三个是我们个人的未来。
感谢大家的关注,感谢大家对黑猫的支持,祝大家新年快乐!
一、经济
2024年是这五年以来,发生事情最多的一年,因为有近三年时间,大家的注意力都在病毒身上,然后还有一年的过渡期。
所以2024年是全世界恢复常规运转的阶段性第一年,也是大事频发的一年,国内外都是如此。
过去的这一年从宏观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微观上讨论最多的就是:“内卷”。
完全对立的关系,而且新的一年必然还是共存的,为什么?
很简单,是不是变局?或者说到底怎么个变法?绝大多数人是不知道的,是看不懂想不透的,所以可以理解为一个理想。
而内卷,就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每一个人都看到并且感受到了。
所以从精神上和行为上,都需要一个突破口来正向引导,在没有成功之前,两者当然是共存的。
要爬出目前这个泥潭,必须要一股强大的新动力才行,前些年我们高速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是工业化,是互联网,是房地产,是基建,这四股力量推着我们发展了40年。
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工业体,除非把发达国家的那一份也给抢过来,否则已经到了天花板。
互联网就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从兴起到泡沫破灭,也就十来年的时间,互联网的本质是一个工具,是连接实体的一个载体,也已经到了天花板。
房地产是一个好东西,不管这两年有多惨,我始终没有看空过房地产,当然我也没看多,因为前几年建的房子确实太多了,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来消化。
但是总归房地产一直都会是一根重要的支柱,要知道今年的高层会议,多次明确说了要止跌企稳。
而且未来城市集中化是不可逆的,每一个省会城市,都会使劲吸收全省的人口,那么核心位置的房子,也不会有问题,因为需求始终会有,虹吸效应下的流入人口以及改善型需求,足够让几家优秀的房企活得很好。
至于基建就不用说了,是迄今为止,被验证最有效的拉动经济的方法,没有之一,而且任何时候都适合。
所以基建依然会是未来的主角之一,但是这东西跟我们普通人没关系,除非你是做工程相关的。
但即便是主角,也绝不会超过以往,因为没这个条件,所以想靠基建带来更强劲的动力,是不可能的,未来也不可能再有,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
你看,四大动力源泉,都不能带来惊喜了,也就是能爬出泥潭的方法,绝不是从这四个方面能找到答案的。
所以就有了一带一路,去外面找出路,所以就有了科技升级,去外面找高附加值回报。
然后几千年以来,从没有谁能够靠向外求解决自身问题的,这东西只能锦上添花,没法雪中送炭。
所以诸多国家未来树立贸易壁垒是必然的,因为他们不可能牺牲自己来成全我们。
于是就有了前段时间经济会议的主题,第一目标就是拉动内需,当时我也写了文章分析这个逻辑。
我们的消费经济,以前只占整体经济比重的40%,而美国的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高达70%,即便是印度,占比也达到60%。
很显然这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而且也必须要提升才行,可是提高内需只有两个办法,第一个消费观念的改变,第二个是收入增长。
但是这两点都有困难,而且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并且贫富差距不止出现在个体身上,机构同样如此,就拿上市公司来说,A股5000多家上市企业,其中央企只有451家,却赚走了52%的利润,而且只贡献了10%的就业。
这部分人再加上精英群体,确实有消费实力,但是占比还是太低了。
所以高层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既然多数人提高收入有难度,那就先给你们借钱,这才是信贷宽松的精髓。
这个问题我也在专栏单独讲过,我的结论是接下来要努力赚钱,不要盲目负债。
此节省略数千字。
二、股市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股市。
股市当然是我平时讲得最多的,不管是企业分析,还是投资逻辑,都写了大量的文字。
今年的股市波动很大,尤其是部分公司,大涨大跌很常见。
但是总的来说,2024年是上涨的,而且还涨了两轮。
年初的时候上证指数只有2635点,年中的时候涨到3100点以上,年中的时候我也写了一个年中总结。
指数在2700点以下的时候,很多公司都是低估的,所以年中的时候我说读者朋友应该都是赚钱的,而且那个时候如果按照我计算的估值表,有些公司是到了或者接近减仓价的,那是一次切换的机会。
后来从6月到9月,又连跌了3个月,指数再次回到2700点,如果说前几年的熊市让很多人不敢持仓,那么经过一次大涨,紧接着立马又跌回原点,等于是今年给了两次建仓的机会,如果还不敢建仓,真的不是市场问题,是自己的问题。
现在上证指数3370点,进行了第二轮上涨,便宜的公司很少了。
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学会去反思,才会有进步,所以都应该去复盘一下,这两波行情,自己是怎么操作的?
一个东西如果往复杂了去想,可以无比复杂,如果往简单了去想,也可以无比简单。
比如一碗水,里面可以有无数个微生物,如果是一位生物专家,可以穷极一生去研究这些微生物。
如果只是一个普通人,那就只是一碗水,喝了解渴,不拉肚子就行。
股市同样如此,它当然很复杂,有五千多家企业,每一家还不一样,有2亿投资者,每个人也不一样。
而且这些企业的状态和投资者的心态,还是动态变化的,如果往复杂了去想,那得有多复杂?这也是股价不可预测的根本原因。
在而且,我们买股票,都是买预期,如果是价值投资者,是买企业未来的表现,如果是短线投资者,是买股价未来短时间的表现,都是买未来,只是逻辑不一样。
既然是未来,那就更充满着不确定性。
所以我们必须把事情简化,否则永远都会迷路出不来。
任何事情的简化,都是抓核心抓重点,股市的核心只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本身,另一个是参与者。
我们先来深度理解股市的本身。
首先股市的本质是一套撮合交易的系统,或者说一套报价系统,也就是所有投资者都在上面报价,某某公司你愿意出什么价买,或者愿意什么价卖。
然后系统就会作为中介,根据这些报价让买家和卖家之间达成交易。
而交易的东西,就是上市公司的股权。
有些人看重的是股权本身,而有些人看重的是股权的票面升值空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如果是股权本身,那么意味着持有它,就成为了这家公司的股东,公司的经营就会跟你息息相关。
如果是票面升值空间,那么意味着持有它,就等于是上了赌桌,诸多赌客围绕这张票据进行博弈,胜负看天意。
当然还有不少人介于两者之间,这其实是最糟糕的,任何事情不上不下,或者模棱两可,自我欺骗性会很强,永远没法进步。
但是这个东西只能自己去悟,外人讲再多,道理懂再多,都没用。
《阴符七术》里面说:“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
自行理解这里面的深意,不仅是贪婪
我们再来看市场参与者的本质,任何国家的股市,都由三个核心群体组成,第一个是国资,第二个是投机者,第三个是价值投资者。
每个市场的基因和现状不一样,所以这三个群体的占比也不一样,对市场的影响力自然不一样。
投机者是资本市场最广泛的群体,因为可以理解为就是一个纯虚拟的东西,而虚拟物品,天然就是投机的温床,因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我从未说过投机就一定不好,但是风险一定是巨大的,只要自己充分认识风险,并且愿意承担风险,那就无可厚非,投机并不是不能赚钱。
其实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大师,都是从投机走过来的,包括格雷厄姆、巴菲特、费雪等等。
但是这些大师为什么后来都转型价值投资了?如果只是一位两位,可以说是个性使然,可是如果多数都如此,那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思考这里面的逻辑。
投机本身是没有错的,商业的发展本来就带有浓浓的投机属性。
那些大师的智商并不是后来才形成的,一开始他们就很聪明,而前期选择投机,也是深思熟虑的决定。
后来转为价值投资,一定也是充分衡量后的结果。
那么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呢?
无非就两点,第一点是安全性,第二点是收益率。
为什么需要衡量呢,因为安全性和收益率是负相关的,安全性高,收益率就肯定低,收益率高,安全性就肯定低。
一般来说,资金量越小,对收益率的需求越大,资金量越大,对安全性的需求越大。
比如说买彩票,中大奖是一个极小概率的事情,极大概率是拿不回本金的,但依然还是有那么多人买彩票,因为他们没考虑安全性,没打算赚回本金。
可是如果买彩票不是2元一注,是200元、2000元、20000元......呢?还有几个人会去买彩票呢?
股市也是一样的,虽然我们有2亿投资者,但是大部分人的资金量是比较小的,所以他们主要追求的是收益率,也是A股炒作横行的根本原因。
但是资金量太小如果还追求安全性的话,即便是算上复利效应,十几二十年后,依然没多少钱。
所以小资金天生不适合做价值投资,只有两个办法。
上策是努力工作,努力从主业赚钱,然后持续补充投资本金,类似基金定投,如果能做到“持续”这两个,那么起步本金的多少就无关紧要。
下策就是去投机,但是风险很大,70%的人是亏损的。
本金在100万以下的,或者50万以下吧,我个人都觉得没必要太关注股市,而是应该关注自身成长和如何把主业工作做得更好。
本金多一点的,就也应该去衡量安全性和收益率,找到自己的一个承受点。
我经常说平均年化收益达到10%以上,就已经很优秀了,如果平均年化收益达到20%,就已经很厉害了,那就是巴菲特的水平。
很显然,这个观点的出发点,就是建立在安全性上,如果注重收益率,买一个涨停股一天的波动就能赚10%甚至20%。
但同时也要知道,能轻松赚10%或者20%,也就意味着能轻松亏10%或者20%。
这也是即便短时间内赚钱了,长时间不一定盈利的根本原因。
那么如何在安全性和收益率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呢?
我个人的做法,就是讲过无数遍的那个持仓模型,保底+兼顾保底和成长+成长的组合。
这个模型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或者当时的市场状态进行调整。
如果想安全性高一点,那就保底成份多一点,如果想收益率高一点,那就成长成份多一点。
这个比例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重点是要清楚自己的性格底色。
平时经常有会员朋友问我,专栏那个《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表格的估值,出发点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好,我的出发点就是安全性。
也就是我计算的加仓价,在我看来,或者在我的认知范围内,要足够安全。
因为这个表格首先是给我自己用的,我自己对安全性的需求更高,不需要太高的收益率。
而安全性由两个方面决定,第一个是企业本身,第二个是价格。
对于保底属性的公司,价格要求可以不用太高,因为企业本身的安全性就足够高,比如现在那些能源公司能买吗?包括长江电力在内。
或者说假设现在选择的保底股,未来价格跌了,你敢加仓降低成本吗?
如果连这都不敢,其实不适合股市。
因为既然是保底股,说明已经充分考虑安全性的,都已经这么安全了,还不敢低位持有,难道还期望有更安全的吗?
不可能的,除非是自己看错了。
所以降低保底仓的成本相对来说是很容易的,不管什么价位买的,只要价格跌了一定程度,加仓就是,成本就永远不可能高,就这么简单。
对于成长属性的公司,价格要求我认为就很高了,最差也要买在合理价位。
在我的交易体系里,加仓价和减仓价的中间位置就是合理价位。
真正的价值投资,是可以在合理的价位买入的,比如巴菲特就愿意用当下公道的价格买入,前提是要相信这家公司未来会发展得更好。
如果说判断一家公司是否低估很难,那么判断是否有泡沫,是很简单的。
另外不管是保底属性,还是成长属性,成本越低,越能拿得住。
股市太考验人性了,可是人性又恰恰最经不起考验。
拿不住的情况主要出现在两个时期,一个是跌幅较大,失去信心割肉,另一个是涨幅较大,失去耐心卖掉。
重点是股市往往高光时刻很短,低迷时期很长,尤其是横盘时期特别长,不说腰斩,如果长期亏损20%以上的状态,很可能就会逐渐发生心态变化。
然后涨了拿不住的情况也很常见。
很多人有这么一种心理,在行情不好的时候,也就是熊市的时候,反而心态很好,涨也好跌也好,都无所谓,因为反正幅度都不大。
可是当行情好起来后,涨幅有点大了,心态反而变了,会想着要不要卖掉拿走收益?
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没有规划,或者说没有自己的交易系统,脚踩西瓜皮,溜到哪算哪。
关于是否减仓,我认为只有三种情况可以减仓。
第一种是公司出问题了,或者认识到自己看错了,第二种是有性价比更高的可以切换,第三种是产生泡沫了。
如果这三个条件都没有满足,就把持仓卖掉了,那么接下来买什么公司?
如果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很可能就会追高。
因为你看着那么多公司蹭蹭蹭往上涨,账户里的钱却闲着,心里自然会痒。
所以长时间在股市的朋友,如何让自己拿得住,可以说是头等功课。
而且有个问题更应该去思考,既然选择做价值投资,如果行情好的时候收益率不够高,又怎么扛过低迷时期呢?
前面说的年化收益10%或者20%为什么很难?因为是“平均”。
牛市的时候20%的收益当然很容易,但是单看一年是没用的。
如果明年不赚钱,意味着要被摊薄一半,以此类推。
所以熬了一两年,等行情好一点,涨一点就卖了,那平均年化收益还能剩多少呢?
所以觉得自己有这个问题的朋友,可以把我前面说的减仓三个条件给多看几遍。
三、未来
再来说说与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未来。
虽然我这个公众号的读者基本上都是参与股市的,但是我经常说,投资仅仅只是人生的一个片段,一定不是全部,连核心都算不上。
当然职业投资者除外。
不过因为我们都是参与者,所以先说投资相关的。
世界是一直在变化的,“钱”这个东西,同样也一直在变化。
还有人记得“万元户”这个说法吗?以前谁家有一万块钱,那就是当地的首富,也就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上了年纪的人都经历过。
现在谁家拿不出一万块钱?年轻人拿不出也能用信用卡刷出来。
还有“百万富翁”这个词到目前为止,应该都听过吧,这个时间就更短了,也就十几二十年前的事情。
现在还有人觉得一百万是富翁吗?
城市里面一家人的生活开支,轻轻松松就超过10万,百万能用几年?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因为经济本来就不是用钱衡量的,而是购买力。
不止是投资,工作也是一样的,如果仅仅只是从“钱”的角度去看待,很可能会越来越穷。
购买力是经济的体现,而“价值”才是购买力的载体。
这也是我们自身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价值的原因,否则就会越来越穷,因为你对应的购买力会越来越低。
那么普通人靠什么来保住辛辛苦苦赚回来的钱呢?存银行和卖国债都只有两个点左右的收益,未来可能更低,完全抵挡不了通胀。
那买房呢?
核心位置的房子也没问题,因为有稀缺性,价值也会增长,但是这不适合普通人,因为太贵了。
那么也就只剩资本市场可以选择了。
为什么我们要做价值投资呢?
因为刚说了这是购买力的载体啊,一家优秀的公司,一定是会跟上时代步伐的,因为他可以聚集一帮优秀的人才来服务。
那么你作为股东,就是最好的也是最容易的保持购买力提高的方法。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容易呢?不需要你亲自做任何事情,坐在家里就有一帮人勤勤恳恳为你服务。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行情有多差,也不管公司市值跌得多惨,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你的目的是把你的资金,通过这家公司来保持或者提升购买力。
而公司的股权,就是公司价值的载体,所以股权等同于购买力。
这里面没有股价的概念,也没有钱的概念,因为你的立足点就是长期。
这就是未来,我对于投资的态度。
最后讲讲我对生活的理解。
我们很多时候都是稀里糊涂的,即便是今天,依然很多东西都看不透,勘不破。
小的时候几乎是从“被迫”中度过的,好不容易从排斥,到习惯了,却也成年了,结束了人生第一阶段的旅程。
慢慢的我们又会丢弃很多习惯,因为会发生各种事情,包括被动的和主动的,也会有很多开心的和不开心的事情。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这让我想起佩索阿说过的一段话:
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
你只是虚度了它
无论你怎么活
只要不快乐
你就没有生活过。
这个话说得很理想化,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烦恼,每个阶段也有每个阶段的烦恼。
尤其是年轻的时候,是不可能天天开心的。
如果还在忙碌事业,同样也不可能天天开心。
真正能让自己做喜欢做的事情,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缺钱的时候,在无奈中蹉跎煎熬。
等不缺钱的时候,有心无力。
这是绝大多数人的人生真实写照。
但是不管怎么样,生活要继续,怎么让我们的一辈子过得开心一点,轻松一点,我觉得是每一个人应该重点考虑的事情。
比如我,如今很少有什么事能让我情绪产生大的起伏,因为我已经形成了一套心理机制,那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快乐化。
要做到其实并不容易,人本身就是情绪性动物,极少有人能真正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一般还需要时间来平复,这就叫内耗。
而产生情绪的根源,就是欲望,包括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
当你一切都不要了,世界都是你的。
可是只要还有人的属性,就做不到什么都不要,即便是参禅,也想成佛,即便是修道,也想成仙。
所以我们避免不了作为“人”的各种需要,但是欲望是分种类的。
黑格尔说世上大概有两种人,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拥有,另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有所作为。
如果只想着拥有,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必然会产生无穷的痛苦。
比如一旦没有达成目的,就会失落,甚至绝望。
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有所作为上面,结果会好很多,因为更多的是专注于过程,最终获得什么样的成果,在内心的重要性会大大下降。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人生不争后,争的是洋洋大观。
好啦,2024年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亲爱的朋友们,祝我们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顺顺利利!事业高升!财源广进!
也感谢大家的关注,以及对黑猫的支持,谢谢大家!
此文值五毛钱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