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敬老 传承美德】广西师大附中初中部重阳节主题班会温情落幕
文摘
2024-10-12 17:02
广西
天高云阔,黄花遍地,冉冉秋光里,佳节又重阳。在这个充满温情与美好的季节里,重阳节如期而至。重阳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0月11日下午,广西师大附中初一、初二年级各班级精心策划了以“孝亲敬老 传承美德”为主题的班会课,让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和敬老氛围。
在各班级开展的主题班会中,老师们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图片,介绍重阳节的由来,向同学们讲述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等传统习俗背后的传说;同学们相互分享自己家中长辈过重阳节的经历,每个班的教室里充满了温馨的气息,“孝”与“爱”的种子在每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通过分享,同学们了解到重阳节的起源和文化内涵,也让大家明白孝亲敬老,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它代表着我们对长辈的感激之情,对家庭责任的承担,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岁岁重阳秋风劲,孝亲敬老暖人心。本次重阳节主题班会,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承,更是一次情感的交流。它让“尊老、敬老、爱老”的美德在校园中得到了弘扬,也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会了感恩与孝顺。“百善孝为先”,让我们将尊老敬老的美德融入日常,让校园成为传播正能量的温馨家园,让孝心在每一次行动中传递,让温暖在每一次交流中流淌。未来,学校将继续举办更多有意义的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校园里熠熠生辉!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10月17为农历九月九日,为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敬老节。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重阳节还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