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轮脱帽鞠躬的悲情举动,无疑是对长津湖惨烈程度的最好注解!

文化   历史   2024-09-24 19:01   湖南  


今天接前文,继续讲长津湖战役之飞鹤山战例中美双方的对比分析。
11月29日凌晨双方的兵力调配。
11月29凌晨,第58师第172团虽然控制了飞鹤山全部表面阵地,但是也为此付出了损失三个主攻加强连的巨大代价。估计到天亮后下竭隅里村中的美军必然实施反击,为了贯彻师副政委朱启祥关于确保飞鹤山阵地的指示,第172团拂晓前把该团的预备队1营调上了飞鹤山阵地,该营的3连由营参谋长王国栋带队奉命接防2营6连在飞鹤山南端的小高岭阵地,而当时3连连长即著名的全国战斗英雄杨根思。
杨根思原名羊庚玺,江苏泰兴人,1944年加入新四军后改名为杨根思,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入朝前曾代表58师赴北京参加1950年的全国群英会(共战斗英雄350人),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并且还获得了《人民日报》颁发的“通讯员聘书”。
群英会结束后,第20军已经离开太仓—宝山—吴淞口的驻地移兵山东准备入朝参战,杨根思和第20军的其他三个华东一级人民英雄代表(毛杏表、周文通、陈宝富)一路追赶,才得以在山东归队。
据说仅仅是据说,29日凌晨杨根思在团部接受任务时声称“不相信还有我杨根思守不住的阵地”,当时有人反问:你要是守不住呢?杨根思回答:要是守不住,我就不回来了!”
多年后成为第20军名言的“三个不相信”就是在这几句话的基础上加工改编的。
上了冰雪覆盖的飞鹤山后,杨根思亲率一个加强排加强两挺重机枪,在飞鹤山南端一组小高岭构筑阵地,准备防御天亮后从这个方向反击的美军。为了加强飞鹤山的防守,第172团还向师里请求了炮火支援,用师属75 mm山炮和82重迫击炮火力支援飞鹤山的守军。
当时的志愿军缺乏与美军作战的经验,误认为美军就是美国版的国民党军队,面对11月29日天亮后美军优势的地炮密度和精度,以及高达31架次航空炸弹以及凝固汽油弹空中攻击,志愿军在白天没有坑道掩护的情况下守卫一个既定阵地是个巨大的错误决定(成为对方火力杀伤的靶子),这也就是第172团在第58师所属的三个团中成为伤亡最大一个的主要原因(战后全团仅剩200余人)。
根据美军战史,担任下竭隅里防御总指挥的里奇海军中校在29日凌晨3时,从报务员波多尔克的电台中得知飞鹤山主峰1071高地已经失守,部队被迫退守飞鹤山南坡的几个高地据守,但估计坚持不了太长时间。
里奇认为飞鹤山的丢失对下碣隅里整个防御体系非常不利,随即要求自己的副手迈尔斯海军少校(R.Myers)立刻组织人员实施反击,争取第二天夺回飞鹤山。
R.迈尔斯海军少校,美国爱得荷州珀尔西市出生,1942年入伍美国海军,参加过太平洋战争中的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和冲绳争夺战,时任陆战1师陆1团3营副营长。由于在飞鹤山战斗中的卓越贡献和勇敢精神,荣获美国最高军功—国会荣誉勋章,并被提升为中校军衔。
当晚迈尔斯接受任务后,首先通过电台和山顶的“美国王成”波多尔克取得联系,大致确定飞鹤山上志愿军的兵力为“营级”,然后开始为反击行动组织搜集兵力。
由于陆1团3营仅有的两个步兵连队(H连和I连,G连仍在25公里以外的古土水)均布置在机场方向,无法抽调兵力,迈尔斯一面联络败退下山的陆军工兵D连残余人员,同时在下竭隅里阵地内几十个零星单位里“态度相当粗暴地”动员了一些文书、打字员、伙夫、蛋糕师、汽车司机、机械维修,通讯等非战斗人员,拼凑了大约250人,组成了一个没有指挥系统的暂编连。
迈尔斯为这些人分发了武器弹药,凌晨3点15分,“杂牌连”向飞鹤山南坡出发了。当夜气温降到零下30摄氏度(有说零下21摄氏度),迈尔斯的杂牌连在风雪弥漫的黑暗中经过二个多小时的艰苦行军,黎明前摸到飞鹤山南坡的一条水沟里与败退下山的工兵D连残部汇合。
天蒙蒙亮的时候,里奇营长又派来一股来自陆1师工程营的部队也加入了迈尔斯杂牌连,负责指挥是陆1师工程营的作战参谋捷科姆斯海军中尉(R.Jochums),人员是来自陆1师工兵营D连一个排和营部的勤杂人员共45人,这样就解释美军战史中关于迈尔斯连人数250人和315人两种矛盾的说法。本人在参阅美军资料时也曾被迈尔斯暂编连中出现两个工兵D连番号以及250人还是315人困惑。

11月29日白天的战斗情况。
对于飞鹤山29日白天的战斗,中国战史的笔墨主要集中在战斗英雄杨根思和杨根思排的英雄事迹上。
据第20军先锋报记者前线采访所写的报道:
十一月二十七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了对长津湖地区美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全部和美步兵第七师大部的分割围歼战。
次日,人民志愿军某部攻占了长津湖以南下碣隅里外围的制高点一零七一高地。战士们居高临下,用步枪就可以打到下碣隅里蠢动的敌人。敌人妄图拔除这把刺入他们的咽喉的刺刀,拼死反扑,于是猛烈的争夺战就在这里展开了。三连连长杨根思领受了控制一零七一高地东南屏障小高岭的任务。营指挥员的命令是:“不许敌人爬上一零七一高地寸步,坚决把敌人消灭在小高岭阵地之前。
杨根思没有丝毫犹豫,他亲率第三排把守小高岭。他把兵力和火力布置好以后,对全排战友说:“同志们,在反抗美国侵略者的正义战争中立功吧!”
美国侵略军为了排除对下碣隅里的严重威胁,对小高岭阵地,进行了轮番的反扑。开始是重炮、飞机掩护着疏散的队形,一个两个往上爬。
杨根思坚毅地说:“让敌人上来,到四五十米达时,步枪瞄准打,机枪点射,坚决把敌人歼灭干净!”
美国强盗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这种沉着的打击下,没爬上来一个人,却倒下了第一批尸体。敌人的反扑持续着,一次接着一次,倒下的尸体迅速增加。杨根思的一排人也因英勇伤亡而逐渐减员。敌人多次反击无效,集中了重炮和B二十九型重轰炸机(注:B29重型战略轰炸机是不可能用来战术支援地面作战的),将爆炸弹、烧夷弹,甚至汽油,都倒向这座小山顶。
钢铁、石块、烟火满山飞扬。就在这时,敌人从三面发动了集团冲锋。但英雄杨根思排的勇士们坚强地站立着。英雄们沉着地等待敌人冲到三十米处时,就掷出一阵排子手榴弹,接着一阵汤姆枪扫射,密集的敌人就接连地滚下山去。
数十架敌机依旧分批在轮番轰炸,炮击也未稍停,他们用成吨的钢铁来对付这一排人,但是英雄们仍然互相鼓励着:“坚决守住阵地,敌人上来一个,就消灭他一个!”
战斗愈来愈激烈,杨根思的一个排已经只剩下几个人了,弹药也快打完。这时敌人发动了第九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反扑。在冲天浓烟中,成群的敌人从正面冲上来,杨根思率领的英雄们掷出所有的手榴弹,用最后的一批子弹射向敌人,敌人又倒下了一批。在阵地前,已倒下了近千个美国强盗。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排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他们战斗到留下一个人,也决不向敌人屈服。
英雄杨根思用驳壳枪准确地射击着逼近的敌人。当他打出最后一颗子弹时,四十多个敌人已经爬近山顶。在这危急的时刻,杨根思这个满身是胆的英雄,为了祖国,为了救助朝鲜人民,握起了一包十斤重的炸药,拉响了导火索,向敌群冲去。一声轰响中,英雄杨根思就壮烈地与万恶的敌人同归于尽不朽的英雄们用自己的肉体和鲜血守住了一零七一高地东南屏障的高岭。
其他阵地上的战友们在冲锋号中发起了排山倒海的攻击。他们的胸中燃烧着为中朝人民为自己的亲密战友复仇的怒火,他们踏着不朽英雄们的血迹胜利前进。”
这场战斗之后,志愿军9兵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在战略态势上取得了胜利。
志愿军总部向9兵团发出贺电:“你们在冰天雪地、粮弹运输极端困难情况下,与敌苦战一月有余,终于熬过困难,打败了美国侵略军陆战1师及第7师,收复了许多重要城镇,取得了很大胜利。这种坚强的战斗意志与大无畏的精神,值得全军学习。”
而美军陆战1师也把长津湖作战视为其骄傲的资本,美国军方为长津湖作战共颁发了17枚荣誉勋章、70枚海军十字勋章,是美军战史上为一次作战颁发勋章最多的一次。
英国人麦克斯·哈斯丁在其著作中认为,“陆战队员的表现是英勇的。他们从长津湖成建制的退出来,基本上保留了他们所有的重型装备。”
《时代》杂志称长津湖作战是“是坚忍和勇气的史诗。根据美国公布的资料,在这场战役中,美军伤亡7000多人,其中阵亡及失踪2500多人,冻伤减员为7300人。
关于志愿军在这次战役中的伤亡,官方没有公布具体数字,但是此战出现了我军历史上最严重的冻伤减员现象,冻伤3万余人,冻死4000余人,减员4万多人。部队之后经历了长时间的休整,没有参加第三次战役。
志愿军在取得巨大胜利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52年9月,第9兵团从朝鲜回国,车行鸭绿江边,司令员宋时轮要司机停车,下车后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深深鞠躬,泪流满面,不能自持。(源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宋时轮这一颇具悲情举动,无疑是对这场战役惨烈程度的最好注解。
(本集完,专栏待续)

最后给大家推荐本文的参考资料《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本书是一部有别于传统观念的、有关朝鲜战争的综合性著述。波谲云诡的战场上,影响双方胜负的是综合实力,而过硬的心理素质是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战场上,血与火、生与死交织,“就是一部巨大的绞肉机”,若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别说打赢,可能连残酷的战场环境都难适应。战争实践反复证明,将士们的心理稳定性、抵抗外界干扰和诱惑的能力如何,对于取得战争的胜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方是正版链接,对朝鲜战争内幕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


本文参考资料:
《20军司令部咸镜南道战役初步总结》;
《26军司令部咸镜南道战役总结(内部影印材料)》;
《能攻善守无往不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六军征战纪实》”;
《阵中实录》;
《江苏省泰州市志》
《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解放军出版社译文出版,1990年;



红小岩谈古论今
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