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了解“记忆力”这个怪东西

教育   母婴育儿   2024-11-07 07:07   北京  


大脑不会浪费它的宝贵资源去记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的东西,所以说,记忆不是训练出来的,是激发兴趣才能得到的。记忆是个熟悉度,很重要的因素是理解,我们记不住我们不理解的东西。e时代的来临,宣告了传统“背多分”时代的结束。21世纪的学习方式是广泛阅读,在背景知识的建构中去创造新的知识,在了解中创新,而不是以记忆力取胜。


记忆偏爱“有用”信息


一次乘高铁,我看到有一对祖孙拿着一张字单,二人反复大声地背:桌子、面包、玫瑰、鞋子……车过新竹后,实在受不了了,就很客气地请教他们背这些是为什么。原来这是记忆补习班的功课,说多练习可以增加记忆。我听了大吃一惊,因为这样做并不能增加记忆力,反而使孩子讨厌记忆。


实验证明,要进入长期记忆一定要用“有意义”作媒介,新知识要和旧知识挂上钩才能储存起来。不懂意义的死背书也是一样,除非不断地复习,不然很快就会忘掉。大脑不会浪费它的宝贵资源去记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的东西,就像公寓空间有限,一个东西如果没有眼前的用途,我们会送去资源回收,下次用时再买。


从神经学的观点,孩子出生时,掌管记忆的海马回尚未成熟,通常要到三四岁,这个皮质下的组织才成熟。因此,我们对自己亲身经验的记忆大约只能回溯到幼儿园的时候,再往前就记不得了(请注意,这里所讲的记忆是自己亲身的体验,而不是大人讲给我们的小时候发生的事)。因此弗洛伊德把它称为“童年的失忆症”,但是最近这个说法受到了挑战。


实验者发现,出生25天的小老鼠,如果在黑色笼子里接受15次不可逃避的电击,每次2秒,然后再放到白色笼子里5分钟,小老鼠很快就会记住:黑色笼子是危险的,白色笼子是安全的。


在完成以上恐惧制约之后,第一组老鼠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再接受一次电击,然后到第28天时测试它们是否记得前面学过的东西;第二组则是中间没有接受任何电击,只在第28天接受测验;第三组则是从未接受恐惧制约,但是每个礼拜都放在黑色笼子里电击一次,然后到第28天时接受测验。测验时小老鼠被放到黑色笼子里,但是通往白色(安全)笼子的门是开的。


实验者观察在一个小时中,老鼠停留在白色笼子的时间有多长(黑色是老鼠的偏好,老鼠是夜间动物,喜欢阴暗,不喜欢光亮,所以本能应喜欢黑色笼子),结果第一组的老鼠花最多的时间停留在白色笼子里(说明它记得白色笼子是没电击的),而其他两组则停留在黑色笼子。所以这个实验表示,如果没有提醒(再次电击),老鼠在一个月内就忘记了恐惧制约,但是如果不停提醒的话,这个记忆可以保持一个月。后来的实验把这个方式应用到两个月大的婴儿身上,训练婴儿去踢腿,腿上有条缎带可以带动摇篮上的走马灯转动。结果发现只要定期提醒,早期的经验可以保持一段时间,挑战了过去认为的婴儿期记忆不能保存的说法。



上述这个实验说明,没有意义的东西只有透过不断提醒才能保存在记忆中,若不再用,便被遗忘了。


记忆不是训练出来的,是激发兴趣才能得到的。有个朋友相信了电台的广告,说只要两分钟就可以把“念奴娇”背会,便花了三万元去替她儿子报名,希望能增加孩子的记忆力。结果大失所望,孩子的记忆照旧,三万元却飞了。


要增加记忆力,必须从大脑处理信息的基本功夫做起。记忆分登录、储存、提取三个层面。一般都是在登录上下功夫,只有信息清楚地进来,将来才有机会正确提取。那么,怎么样才可以使登录清楚呢?


研究发现,一个信息是熟悉的,跟别的织成网、连成线的信息有关系,这个信息便容易提取。就好像转学进入一个新环境,如果班上有同学是过去认得的,那么经由他介绍,你会很快打入小圈圈中。所以看多了、熟悉了,自然就记得了。记忆是个熟悉度。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理解,我们记不住我们不理解的东西。


坊间有很多一万个或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书,卖得很好,但是我却看不下去。一个“事实”要对孩子有意义,必须先把它消化,找到它和别的事实之间的关系,在原有的知识架构中把它定位。也就是说,新资讯和旧有的知识体系挂上钩后,新资讯就会变成原有体系的一部分,这时这个知识才是他的,他的知识面才会扩大,才能融会贯通达到教育的目的。


情绪和动机影响记忆


最近加州大学旧金山校区的研究团队发现,许多有语言与阅读障碍的孩子,是因为大脑听觉皮质的地图没有分化完成。我们的大脑经常一起发射的神经元会聚在一起,所谓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一起激发的神经元,会串联成一气。加州大学的团队发现许多学习障碍的孩子常听不清别人讲的话。比如说,别人说coffee他听成copy,信息在一开始登录时就错了,当然考试时写出来的也是错的。


这些孩子的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也不够快,所以会漏掉重要信息。比如说,母亲叫他把制服脱下,放进楼上的衣橱,下来吃饭。才三件事,他就记不得了。把制服脱下,放进衣橱后,他就站在楼上喊,你刚刚还叫我做什么?他们的记忆广度极短。


研究者发现,他们的神经元没有被训练到最佳状态,所以一件事要好多人做,没有余力去登录别的信息。他们的工作记忆因为处理的效率低,很快地占满了所有的空间,新的信息挤不进来,他们一次就只能做一两件,再多就负荷过量。如果熟练了,一个人可以做好几件事,这情况就可以改善。


因此,这个团队训练孩子的基本功夫,先训练语音的辨识,将一般说话的速度用计算机的方式慢下来播放,再逐渐加快,让孩子清楚分辨进来的刺激,使听觉皮质上各频率的地图变得详细。训练久了,某个特定频率的声音一进来,专门负责它的神经元就立刻发射,不再拖着和这个声音频率相近的神经元一起发射,不会造成大脑噪声太多不知听谁的好,反而使孩子不能专心的情况。


这个团队在解决了输入信息不清楚的神经问题后,孩子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都有所增加,连记忆力都增加了。大家才知道看似个别的能力其实在底下都是一个共同的能力——认知处理的能力。基本能力改进后,其他的就改进了,就好像根活了,叶子就长出来了一样。挫折感减少,孩子就愿意做;有了动机,表现就进步了。大脑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改变的得法,没有不可教的孩子。


当然,帮助记忆最有力的是情绪和动机。情绪会引起内在神经传导物质的分泌,正向情绪可以帮助记忆,恐惧、愤怒等负向情绪会伤害记忆。如果孩子记忆力不好,又拼命叫他死背,会使他因挫折而生恐惧,以后永远恐惧读书,连带其他跟学习有关的科目都一起害怕了。这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教育孩子眼光要放远,切莫因小失大,断送孩子一生学习的动机。



很多人崇拜记忆,以为记忆好,一切都美好。其实遗忘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遗忘,那么他无法成大事,因为细节塞满了他的注意力系统,所谓“拘小节者不能成大事”。俄国的心理学家卢瑞亚曾经研究一个记忆完美的人,这个人看一眼很长的数学公式之后,经过十五年,仍然可以一字不误地背诵出来。但是他的生活痛苦极了,不相干的信息一直涌出来,干扰他处理现在的信息,使他最后一事无成,潦倒终身。所以很多时候,遗忘是个福气,很多事不必记挂在心头,过去的就算了。遗忘和选择性记忆是大自然使人可以继续活下去的一个重要机制。


美国自学成功的计算机界奇葩詹姆斯·巴哈就说:“教育不是一堆事实的总和,也不是求学的年数,更不是标准答案,它是从你所学的东西中脱颖而出的‘你’。教育就是我们本身,不是可以反哺出来的东西。”这段话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现在都错认了教育的目的,把背诵一堆“事实”、考试得高分当作教育成功。其实教育是变化气质,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文质彬彬,风度不一样。


20岁的詹姆斯·巴哈高中未毕业,就进入苹果计算机公司做软件测试部的经理,让底下一群学历比他高的硕士和博士都服气,的确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他说他自学的效果之所以比到学校学得好,是因为他的自学进度表有机动性,随时因为心中想读而去读。他读的是他自己心智安排的顺序,而不是别人安排的知识顺序。换句话说,他有求知欲,读的是自己想读的,所以他学习的动机比别人强,效果当然比别人好。


同时,他学习的方法也跟一般学校教的不同,他强调思考。他说,每次想到一个点子时,就问自己这个想法的例子有哪些,有其他的想法跟它一样吗,我如何学习到这个想法的细节。他把这个方法应用到每一个新的、未曾接触的东西上,因为知识会吸引知识,不知不觉就形成他错综复杂、连接紧密的知识网络。这个方法最大的好处是,这是一个可以活用的知识网。


记忆就是熟悉度


有的孩子记忆力似乎很差,这确实很影响功课。


很多父母迷信外面的训练班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有的家长甚至还去买保健药给孩子进补。父母想给孩子补脑的原因之一是觉得孩子看了记不住:别人的孩子一目十行,我的孩子十目一行,那一定是智力有问题。其实完全没有给孩子补脑的必要,孩子只要饮食均衡即可。如果买的是来路不明的药物,很可能有危害人体的重金属成分或化学物质,吃了反而有害。


我个人也不赞成送孩子去培训班学记忆术。


记忆,最简单地说,就是熟悉度。当一个东西看得很熟悉之后,自然就能脱口而出;能说得出,自然就记住了。



坊间记忆培训班教的也不过是如何增加新旧知识的连接,靠着旧知识的提取将新知识带出来而已。它只是工具,不是记忆本身。真正重要的还是要增加神经的连接密度,因为一个连结紧密的神经回路,激发任何一点都能带动整个回路的活化;而增加神经连接紧密度靠的是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心理学记忆的研究强调的是理解,而不是表面的死记。


传统的教学法会要求学生对一个不熟的东西反复背诵,直到熟悉度增强到可以任意“提取”的地步为止,但它在当代已不太适用了。科技工具普及之后,现在对记忆其实有新的认识。现在电脑已经取代了记忆在学习上的重要性,一些必须死背的东西可以放在大脑外面的地方去储存,反正随时可提取而且不会错。所以现代的教学已不注重背诵了,很多考试是open-book(开卷考试),让学生带书进去;但是考题和答案书中并没有,而是需要学生自己思考过才能写出来。在e-learninge-learning:数字化的现代,组织和整理能力的重要性远超过记忆背诵的能力。


e时代的来临,宣告了传统“背多分”时代的结束。过去经济学家上台演讲时常常露一手,将长串生产、毛额数字背诵出来,显示自己的功力。现在已不流行了,因为计算机随时可以显示更多的数字,而且每次提取,每次正确,不像人脑还会出错。人脑不用死背数据之后,它的资源便被释放出来做整合之用:将不相干的概念放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创造出新的概念。所以21世纪的学习方式是广泛阅读,在背景知识的建构中去创造新的知识,在了解中创新,而不是以记忆力取胜。


这是为什么我一直呼吁课程不能排得太满的原因,安排太满会使学生没有机会去做主动的联想,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正是今天我们的学生很会做填空题,可是一改换情境便目瞪口呆,不会作答的原因。送孩子去培训班训练记忆,还不如让他在家中看些他喜欢的书。知识是相通的,只要他肯打开书来看,就会得到启发,所谓“开卷有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积极思考和不断创新

远远胜过灌输式的被动记忆


将记忆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惊喜

推荐:尹建莉亲授教育课大礼包,内含三门好课
家庭教育课《爱与自由:如何从“知道”到“做到”》
每天都做好妈妈 | 尹建莉问答集锦
家庭教育:如何能做得少又做得好?

深度解读教育与人性及社会的关系,并给出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同时回答部分家长的提问。

不仅学习到育儿的智慧,也能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修为之道。
限时3天
特惠价99元
教育难题
尹老师用智慧
亲自为你解答

点击下方小程序,一起做更好的父母↓↓↓
(广告)


尹建莉父母学堂
教育学者尹建莉创始,1000万家长信赖。0-18岁孩子的教育问题,这里都有解决方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