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啊,我又消失了好久。在这炎热的夏天,骄阳似火的日子,我终于又出现了。今天早上,我去了棠下石头村,通村窜来窜去,兜来兜去,本来以为就是去看看石头村是不是有个市场,市场是有的,不过卖的东西就是普通市场卖的东西,没有什么特别的。反而是兜到里面村,发现一个文物牌坊,还有一间乾隆年间建成的祠堂,还有一家人在摘大树菠萝,于是我们就硬着头皮去买了两个。发现还挺好吃的,树上熟的菠萝,又香又甜。
棠下石头村:石头包括南山,椅山,双良,蓬莱,岐山,昌贤,塘,富岗,联后,梅湾,蔡边,龙湾,流滘,新巷,北角,慈湾,上冲,中心,和新市19个自然村。有陈,卢,吴,钟,谢,林,谭,张,黄,刘,邬,李,王,甘,梁,廖,郭,周,胡,黎,郑,邓,朱,赵更姓氏,其中陈姓人口最多,卢姓人口次之,据说陈氏祖先在南宋元年(1130)乾佑间由粤北南雄县珠玑里南逃到新会下峒乡(进开平市下峒乡),后宋亡(1280年)迁来石头。又据光绪三十四年(1908)新会举人谭鑪主编的《新会乡土志》载,卢氏祖先自明初(1368年),由今鹤山之迳口迁居石头,故陈氏定居石头已有723年历史了,卢氏定居石头也有635年历史了。
石头最古称为石海,后又称为石溪。传说石头很古很古的年代曾是一片大海,龙山,富山,大岗山等只是凸出海水水面的礁石。后来地壳运动,海水退去才形成今天石头这块土地,因此那时的古人称石头管叫“石海”。又相传陈氏祖先陈宣号南乔于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带领村民开挖水运河,采石筑堤,为民造福,因水运河河堤两岸用石头筑叠,十分牢固,体现出先祖筑围建村时,想到既要畅通水路运输,又要排除水患的雄才伟略。后人为缅怀祖德,故起名石溪,后改石头,沿用至今。解放初期石头称为第三区观澜乡,按不同历史时期曾分别称为:石头乡,石头生产合作社,石头大队,石头革命委员会,石头管理区等,按现行体制称为石头村。
石头是名乡大族,一向注重教育,除了很早时有私塾外,还有富山书院,励耘书屋,萃华书院,其中萃华书院规模最大。早在1928年前石头出现有培智学校,萃华小学,明德小学和宗劭文学,1929年由陈汉为首创办了石头小学,直到解放,校长均由陈汉担任(陈汉即陈珍汉,是陈垣之堂侄)。七十年代石头有了学前班,(后改为幼儿园),接着又有了管理级的初级中学。2003年7月,石头初级中学因教学形势需要归拼入棠下中学,(即新会三中),也是棠下镇首间拼入棠下中学的村级中学。
石头的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人才辈出,慎终追远,据说陈氏先祖庐山修道得遇仙人指引,修成正朱名曰庐山法主景彝六大真君,,又名陈巧法师,18世纪(1820年左右)初有乐善才子施的,对社会公益事业有贡献的卢关桓父子(卢观桓,字熙茂,有字四人名:文举,文锦,文蔚,文翰),有热心教育,爱国爱乡的华侨陈永(字宗劭)陈国泉,唐珍琰,陈国伦,还有被毛泽东誉为“国宝”史学家,教育家,国家科学工程院院士的陈垣,内科心血管专家,心脏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珠,陈灝珠曾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卢兆豪教授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大提琴学会会员,大提琴教师学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1993年9月以副教授级退休,仍任管弦系,民乐系大提琴教学,桃李满天下。六十年代大学生毕业的清华学子卢其本曾任新会市的副市长,还有泌尿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现江门市中心医院工作泌尿科首席主任医师)陈立新等等。
石头村也是龙舟之乡,这座接龙桥(建于乾隆年间)见证着他的历史。石头还是一个龙舟之乡。她的龙船文化是源远流长的。目前石头龙舟(长龙)分别有:联厚的“白头仔”、坑塘的“老白头”和“洪圣宫”、岐山的“麻须宫”和“慈济宫”、中心的“三圣宫(蓝须)”、慈湾的“水月宫A”和“水月宫B”、北角的“云龙”和“新云龙”、蓬莱的“蓬莱”、石礼(中心)“飞凤”共十二艘龙舟。另有五人小艇多艘。古赛道由“新会花园”近新昌石古嘴为起点,到海东岸横水渡为终点。过去每逢端午节,棠下各村大林、横江、石山、虎岭等村龙舟都聚集在石头,赛道上用竹插上分开水线,横水渡这地方搭上龙门架,龙舟抽签对抗,从石古嘴出发,进行激烈的龙舟竞渡,两岸人山人海,村民携老带幼,外村人也闻讯赶来凑热闹,比赛一开始,锣鼓、喝彩声、鞭炮声不绝于耳,场面十分壮、热闹。六十年代由于某种原因,龙舟竞渡已停顿了一段时间。随着改革开放,村民生活、经济收入如芝麻开花,石头村龙舟竞渡这一传统得以发扬光大,成为石头的一个亮点。据老一辈说,棠下周边有一句古话:想看龙船?嫁石头啦!可想而之,“扒龙舟”在石头由来已久,并十分热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