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们从募资PPT走向社交APP

文摘   2024-11-21 17:14   北京  

本期导读:流量可以作为工具,但不能成为募资的唯一依赖。

作者 | FOFWEEKLY


  
本期推荐阅读5分钟 
再募不到资,IR们都成KOL了。
“最近为了见LP,我飞了三个城市,见了五个机构,结果只换回了五句‘我们再看看’。”这是某家PE机构的IR(投资者关系)经理在朋友圈发的“日常”。配上一张改了无数次的募资PPT封面,配文只有两个字:卑微。
当募资会越来越少,IR们活跃的社交APP却越来越多。我们在小红书、抖音、B站上,能见到越来越多的IR活跃身影。他们讲LP的“冷漠”、讲GP的“难熬”、讲市场的“低迷”。有人在分享经验,有人在输出观点,也有人就单纯抱怨两句。无论是为了自救,还是另辟出路,这个群体正以各种方式适应募资寒冬的残酷现实。
寒冬无解,只有各自打破。于是,这场关于募资、关于破圈的故事,成为一级市场当前最真实的缩影。

LP们的花式拒绝

“以前一个电话打过去,约几次面聊,LP点头就投了。现在,能见一面都像中了奖。”一位资深IR调侃道。这并非夸张,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PE/VC市场募资数量和金额同比下降超过30%。募资数量从高峰期每月上百只基金备案,骤减至如今的个位数徘徊。
市场资金面的收紧,让LP变得更为挑剔。许多IR不得不反复优化PPT和演讲稿,以迎合不同机构的偏好。一位IR甚至戏言:“如果投个PPT比赛,我可能能拿金奖。”但即便如此,换来的也常常只是“我们再观察一下”或“等市场回暖再说”。
有些LP直接拒绝,“当前基金的收益率不符合我们的标准”;有些LP则委婉,“你的团队很好,但我们现在投资策略更保守”。更有一些LP会选择“冷处理”——既不答应,也不明确拒绝,让募资之路变成漫长的拉锯战。
与此同时,募资流程的复杂化也在加剧IR的压力。从数据间的精细对比,到对基金过往投资业绩的深度剖析,再到管理团队的资历审核,LP的每一步审查都可能成为否决的理由。一些IR坦言:“与其说在找钱,不如说在被反复考察。”
募资难并非只压在IR身上,它会层层传导至机构的每一个环节。IR需要向上向GP汇报进展,但面对LP的“冷淡”,IR能给出的往往是“进展缓慢”的模糊反馈。与此同时,GP对于资金到位的焦虑,也让IR感到自身的无力和孤立。
“大家都知道市场不好,但压力却是一层一层往下传导。最后总觉得募不到钱,是IR的能力有问题。”一位刚刚从头部机构离职的IR感慨,“在这个行业,成功的时候大家共享荣誉,失败的时候,你就是第一个背锅的人。”

从募资PPT到社交APP

“作为IR,最让人崩溃的不是被拒绝,而是被忽视。”一位资深IR吐槽道。在募资寒冬的背景下,机构间的竞争加剧,IR们在有限的LP资源池中被迫不断“挖掘机会”。而在高强度的KPI压力下,“破圈”成为不少IR的求生之道。
过去,IR的主要职责是穿梭于LP办公室之间,携带着精心包装的募资材料,试图在短暂的会谈中打动LP。然而,当市场对一级基金的信心降至冰点,LP手中的每一笔资金都显得格外谨慎。更多LP愿意选择“守成”,而非投入新基金。
这时,单一的传统路径已不够用。一些IR开始从线下转向线上,从隐身于会议室,转而活跃于公众视野。他们的朋友圈逐渐被“募资指南”“基金退出案例分析”甚至“行业八卦”占据,一些IR还开始运营小红书、抖音等账号,化身KOL。
“有些LP甚至在看项目之前,先去看你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一位拥有近万粉丝的IR调侃道,“募资PPT是门面,社交APP是情绪牌。
有人选择分享行业动态与募资技巧,也有人直截了当地谈募资的艰难。一位主打募资教育内容的IR在抖音上讲述自己的“募资心酸史”,用略带戏谑的口吻赢得了不少同行的共鸣和关注。她的视频不只吸引了潜在的LP,还为自己带来了个人品牌的溢出效应。
然而,也有IR对这种“破圈”表达了担忧。一位深耕行业多年的资深从业者表示,“社交媒体会让募资行为显得过于‘表面化’,如果把时间都耗在内容运营上,可能会失去核心募资效率。”
“我们没有时间去研究抖音流量,募资的核心还是在项目本身。”一些更倾向传统模式的IR坚持,募资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基金的业绩表现,而不是社交媒体的曝光度。

“破圈”是一场被动选择

尽管观点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破圈”并非所有IR的自愿选择,而更像是市场低迷下的被动求生。募资寒冬持续,LP圈子的门槛变高,更多IR只能寻找突破传统募资方式的机会。
从线下到线上,从传统到创新,“破圈”不仅是为了募资,更是为了生存。在行业的低谷期,IR的破圈尝试,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级市场正在面临的深刻变革与压力。这场从募资到内容的探索,究竟是自救,还是一场新的博弈,成为值得关注的现象。
面对募资的严峻形势,一些IR选择更加努力,而另一些人则开始“另辟蹊径”。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的IR成为内容创作者,用吐槽、分享行业观察甚至输出专业观点的方式,试图在流量中寻找新的机会。
“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一位IR坦言,“现在LP也会看内容、看社交平台,万一某天刷到我的观点,对我们机构感兴趣了呢?”这虽然是个玩笑,却真实反映了募资寒冬下的现实——在市场难题难以短期破解的背景下,IR们需要用尽每一丝可能性,为机构争取新的突破口。
募资寒冬的背后,倒逼着IR从单纯的资金募集者,转变为更具综合能力的“破圈者”。但这种转型之路,注定伴随着艰难与未知。成为KOL后,许多IR发现,流量虽然带来了曝光,却难以直接转化为募资成果。一位拥有10万粉丝的小红书博主坦言:“点赞多不代表钱多,真正愿意投资的LP并不在评论区。”流量的虚假繁荣,也让许多IR开始反思自己的方向。
尽管存在挑战,IR转型KOL并非全无意义。一些IR通过深度内容输出,为自己和机构建立了长期的行业影响力。例如,有人以专业视角剖析一级市场的募资策略和退出难题,成功吸引了潜在LP的注意。这种深耕内容的方式,也为IR开辟了一条更健康的流量转型之路。
随着更多IR进入社交媒体,行业内的“内容内卷”现象日益明显。一些机构甚至有意培养“流量IR”,希望通过个人品牌提升机构的知名度。然而,这种趋势也引发了对专业性的质疑:当IR更多关注社交媒体时,他们是否会忽视募资的核心工作?
关注并不总能转化为募资结果。一些IR发现,尽管粉丝数量激增,募资进展却依然停滞。这反映了流量转型的局限性:流量无法替代LP对市场的信任,也无法改变募资生态的深层问题。IR的KOL化折射出募资难的深层原因:一级市场的生态失衡。从信任关系的重建到多元化退出渠道的探索,募资困境的解决需要整个市场的共同努力。流量可以作为工具,但不能成为募资的唯一依赖。

结语

从PPT到APP,是募资寒冬中IR们的一场自救尝试。这种转型背后,既有现实的无奈,也有职业的逻辑。然而,无论是吐槽行业困境,还是用流量“出圈”,IR与KOL的结合终究是一种短期解法。长期来看,解决募资难的根本问题,仍需一级市场的生态优化与信任重建。
面对募资寒冬,IR们既要拥抱变化,也要守住初心。毕竟,无论流量如何火爆,募资始终是一级市场的核心。或许,真正的KPI并不是粉丝数,而是让LP再次相信——一级市场依然值得投资。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每日|荐读


榜单:「2024投资行业青年领袖100人」评选开启

热文:一级市场投资人开始失业

精选:股权投资新范式

精选:一级市场进入换挡期

FOFWEEKLY
FOFWEEKLY是一家股权投资行业机构投资者专业服务平台。依托深度内容、精准社群、专业服务,推动机构投资者效率提升、为股权投资行业可持续发展赋能,助力卓越投资机构全球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