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王凯旋,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辅导员。
一部酒水史,半部中国史。酒,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大学校园里,很多同学把酒看作是一种社交技能的体现。在各种聚会、餐桌上,喝酒已经成为一种社交表达的方式。一些同学希望通过喝酒来建立人际关系,展现自己的豪爽和大度。然而近年来,年轻人的猎奇思想和无畏精神,让高校中因酒起祸、因祸痛心的事件屡见不鲜。迫于严峻的形势,许多高校开始推行“禁酒令”,初衷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但也有人质疑,学校是不是管得太宽了?这一问题在网络引发了极大的讨论。
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既不能来酒不拒,也不能谈酒色变,正确地认识酒和酒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修课,正确地区分饮酒和酗酒更是当代大学生的必要认知。
正确认识酒和酒文化
关于酒的起源有很多,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亦贯穿着酒的发展变迁史。我国历朝历代都有无数先辈留下关于酒的诗篇或典故,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过关于酒的记载,当时酒就已经担当着许多的作用,聚会、送别、祭祀、婚丧嫁娶等都有酒的参与,这奠定了酒在中华文化中重要地位的基础。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等经典的历史桥段,以及李白斗酒诗百篇、苏东坡把盏为乐等诗词歌赋,纵观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都有酒文化的体现。
时至今日,酒文化继往开来,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酒礼、酒令等风俗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在正式的酒桌上礼仪十分重要,分清座次,敬酒有序、长幼尊卑分明,劝酒有度。讲究众多,又根据区域的不同而有些许差别,虽近几年酒桌文化常被人诟病,但对于大学生而言,酒文化中体现的礼仪之道,文雅之风,值得在迈入职场前有所了解。
正确区分饮酒和酗酒
“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天天喝酒,越喝越有”。这些民间的顺口溜是一种调侃而非真理。首先要从酒的性质说起,酒的主要成分含有酒精,是一种能够刺激和麻痹神经系统且有镇静作用的物质。在大脑内,当它麻醉大脑细胞时,思维过程因直接受到干扰而变,酒精浓度越高,受影响的细胞就越多。同时导致人体的血液循环加快,容易使人呼吸沉重,心率加速。一次性摄入过量的酒精,会使人的意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混乱状态,从而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据统计,大学校园中的恶性事件有80%以上与酒有关。而且酒精会刺激胃肠粘膜,喝酒可能会发生胃酸过多、胃出血、腹泻、便秘等病症。
社会上也不乏比拼酒量致酒精中毒死伤、醉酒闹事的案例,大学校园作为同学们阳光成长的象牙塔,对于大学生饮酒尤其是酗酒的防范确实有必要,在学校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有明确规定,“酗酒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以上处分;酒后寻衅滋事扰乱校园秩序或因酗酒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给予留校察看以上处分。”在学校学生公寓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宿舍内禁止抽烟喝酒等行为”,倡导文明健康新风尚。
做健康生活的新时代青年
学会明确拒绝。对于有的大学生而言,脸面很重要,在一些特定的场合,经不起同桌的煽风点火,架不住好友的添油加醋,往往是酒后惹祸的罪魁祸首,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拼酒,不劝酒,尤其是女生,更要勇于说不。“酒逢知已干杯少”,事实上“酒肉之交”未必靠得住。
学会释放压力。今时不同往日,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的确越来越多,释放压力的方式有很多,恰恰烟和酒是最伤人伤身的存在,听一场演唱会,看一场电影,参加一次活动,给亲人打一通电话,找老师道一道苦水都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今朝有酒今朝醉”,借酒未必是消愁良药,事实上是逃避现实、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
学会健康生活。身体是自己的,大学正是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现在的放纵,是为将来留下的隐患。对自我负责,生活中无论自斟自饮还是朋友相聚,都不要忘了“节制”、“适度”,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加强自我管理,呈酒文化礼仪之道,文雅之风才是健康生活的根本。把酒言的不一定是欢,事实上是耗尽身体的祸。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易班
编辑:张德权
初审:徐久昌
审核:李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