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虽火,可别引火烧身

学术   2024-12-07 18:42   山东  


个人简介:

段升财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辅导员


最近一则诙谐的段子在网络流传:

“我在背后蛐蛐人,说明他人品有问题;别人在背后蛐蛐我,更说明他人品有问题;我蛐蛐的能是什么好人, 蛐蛐我的又能是什么好人,我就是掌管道德的神。”“蛐蛐”一词在也成为网络热词。


“蛐蛐”指什么行为?


大多时候,蛐蛐的意思就是形容小声在背后议论别人,大多是讨论别人的是非、不好的方面,可以指闲话、坏话或者无中生有的八卦等,也引申为含沙射影的讥讽他人。


“蛐蛐”是何种性质?


从“蛐蛐”的释义可以看出这小一方面属于不道德行为。如在寝室或班级“蛐蛐”同学,极容易引发矛盾,导致同窗感情破裂。

另一方面,根据相关法律,如果背后“蛐蛐”别人的行为包含捏造、散布虚假事实造成他人社会评价降低,即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那么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如果背后的议论或批评涉及到造谣、诽谤、侮辱等,且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相关罪名,如侮辱罪、诽谤罪等。

因此“蛐蛐”虽火,同学们也要注意防微杜渐,谨言慎行,可别因小失大,引火烧身。不“蛐蛐”,从你我做起。


一、

文明上网,争做合格网民


背后“蛐蛐”可不止限于现实生活,网上“蛐蛐”更不可行,网络因其传播速度快、受众人群广,更容易产生“三人成虎”的恶果,波及面更广,危害性更大。同学们日日上网,尤其要注意规范自己的网络言行,做到文明上网,不信谣、不传谣,不发表不文明言论,不诽谤侮辱他人,理性对待热点事件,拒绝网络暴力,弘扬网络正能量。须知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网下不能做的事网上同样不能做。因随意在网络“蛐蛐”受到法律处罚的案例屡见不鲜,2022年某高校学生刘某因在互联网就“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发表不当言论,造成不良影响,收到警告处分;2023年广东某高校学生赵某在朋友圈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并给当事人造成了名誉损害,珠海警方对该学生予以行政拘留三日处罚,学校对赵某给予开除学籍处分;2020年北京某高校研究生李某在境外社交平台多次发表涉及南京大屠杀等错误言论,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祖国荣誉,被给予开除学籍处分。惨痛的教训在眼前,同学们要自觉用法律的尺子来衡量自己的网络言行,争做合格网民


 二、

学会尊重,争做谦谦君子


人无德不立,尊重他人、闲谈不论人非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而背后“蛐蛐”则是失德之行。想一想你是否芥蒂放假回家时,巷口村头那些“情报人员”的“蛐蛐”;你可曾经历内涵式当面“蛐蛐”,如果有,你一定还记得当时的感受——纠结、失落、焦虑、气愤……以己度人,换位思考,可知背后“蛐蛐”亦不可行。同学们应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遵循,指导自身言行,学会尊重,爱己爱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校四年光阴,千日相处,同学之间难免“碰头”,如产生摩擦和误解,要学会正面沟通,坦言相待,及时将矛盾化解,有为难之处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决不可在背后“蛐蛐”同窗,甚至诉诸网络暴力,最终害人害己。


三、

专心学业,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大学相比高中,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同学们闲暇之余可以到操场强健体魄,可以进社团发展兴趣,也可以享受美食,纵览美景,愉悦身心,同时应摒弃庸俗八卦,拒绝无聊“蛐蛐”。“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同学们历经十几年寒窗苦读,终于步入大学的殿堂,大学有着最丰富的学习资源,青春有着最旺盛的体力精力,须珍惜这段时光,专心学业,增强本领,让扎实的专业知识引领青春远航,让卓越的工作本领助力青春搏击,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END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易班

编辑:董瑞吉

初审:时 雨

审核:徐久昌

总审:姜素锦

山东理工大学农工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