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青年教师,张银平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科研项目、科创竞赛等为抓手,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精工强农,科技报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讲的本科课程《农业机械学》荣获山东理工大学教学成果奖,主讲的研究生课程《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获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她注重学生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创新“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请进来与走出去”交互式教学模式。在课题教学中,她利用实物、动画、模型等媒介,将抽象的原理具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不拘泥于课本的局限,将农业的实际需求和企业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通过视频、照片、论文等多种形式的展示,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行业的现状,明确学习的目标,并为他们的考研和择业提供有益的指导。在课堂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邀请行业专家授课,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车间工厂进行实践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农业、农机的兴趣,坚定了服务农业、振兴乡村的理想信念。同时,以赛促学,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智能农机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3项。
张银平指导的本科生获奖情况
张银平带领学生实地教学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为更好的服务农业,推动农民增产增收,张银平主要进行了两熟区耕播技术体系与配套农机装备的研究,着力解决两熟区农业生态污染和土壤肥力减退的问题,提出“生态沃土机械化耕作技术”,改善了两熟区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丰富了现代耕作技术的内容,研究成果被获评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编入3部农业科普著作中。在免耕播种技术方面,针对两熟区秸秆量大,播种机作业易拥堵,种床秸秆影响播种质量和出苗一致性差的问题,在团队主动防堵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动力补偿的防堵调控方法和种床高效整理技术,为提高播种质量、提升粮食作物单产奠定基础。在科研的征途中,张银平面临着农机设计与试验相互交织的挑战。要确定最优的方案,需要在复杂多变的农业环境中进行无数次的试验。地块的差异、土壤的不同等因素,都给产品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往往需要经过多次的尝试和调整。为研发出更好更实用的农机具,张银平会亲自驾驶拖拉机进行田间试验,钻到机具下维修出现故障的机器,全程跟踪播种出苗生长情况,被大家戏称为“田野里的女汉子”。在科研团队中,张银平秉持着求同存异的理念,在专注自身研究的同时,也积极协助他人申报课题,共同推动团队的进步。当遇到科研瓶颈时,她凭借着对农业和农机的深厚情感,深入一线寻找灵感,始终坚守科研的信念。
张银平驾驶拖拉机进行小麦免耕播种试验
张银平维修播种机
张银平对团队研发的秸秆田间处理机进行介绍
张银平在田间进行播种试验
张银平在2021-2024年积极开展基层技术培训,服务乡村振兴,累计参加农民培训40余场,培训基层农机人员、新型职业农民3000人次以上。培训内容涵盖粮食作物减损、蔬菜机械化生产、土壤轮作等多方面技术与装备,覆盖我省多个区县。在培训过程中,她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知识背景来调整培训的深度与广度。针对基层农机人员,着重讲解新型农业机械和农机原理,让他们了解当前农机智能化发展的趋势;而对于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则更注重介绍新技术、高性能的作业机具,以及农业增产的好技术、好方法。张银平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机装备向基层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传授,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为作物增产丰收、农业振兴提供技术支撑,得到基层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的一致好评。有一次培训结束后,学员们的反馈给张银平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说“原本以为大学老师,尤其是像张老师这样的女生,可能只是纸上谈兵,不了解实际的农业生产。但是听完培训后,发现张老师所讲的知识非常接地气,一看就是经常下地的,讲的问题也正是我们实际面临的困惑。”这让张银平深刻体会到,作为农业研究者,应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办公室的研究。
张银平作耕作与播种技术培训
张银平作玉米小麦增收减损技术培训
张银平作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培训
不能把农业当做低端的行业,不能把农机当做低端的产品。既然选择了农机事业,就要保持一份热情,在广阔的农业大地中书写精彩篇章。
美工:印恩琪
编辑:董瑞吉
初审:徐久昌
审核:李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