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城市
是一个城市的综合性最高荣誉称号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是促进城市科学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增强城市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
是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1995年建市的大冶,曾凭借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跟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建市十多年后,大冶也面临“矿竭城衰”的困境。必须破除“唯矿思维”、跳出“资源围城”。2006年,以“黄金湖会议”为转折点,大冶主动走上了突破资源、转型发展的新路。
转型之后的大冶坚持物质、精神两个文明“双轮驱动”,掘出了“文明”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型“矿藏”,并源源不断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输送能量!
什么是大冶?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以及本世纪之初,答案会稍显尴尬
“大冶很有钱,但大冶人文明意识不强”
这样的印象,曾让大冶这座
炉火淬炼过的千年古县
一边接受着众多的艳羡
一边承受着异样的指点
“只富了口袋可不行,还要富脑袋。”大冶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文明城市是一个地区现代文明程度、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推动大冶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于是,天性“不服周”的大冶人,开始从四面八方激活文明因子,一座文明之城从牢固地基开始,进而一砖一瓦开工建设。
2011年,大冶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015年,大冶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2017年,大冶一举摘得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2020年,大冶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冠”;2024年,大冶开启第四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一路探索,一路艰辛,一路无畏!从资源枯竭的谷底爬起,向文明之城的荣光奋进,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大冶,从来都敢硬碰硬、从来都是实打实,举全城之力续写了一篇精彩的“创文故事”。
没有模式,就开创模式。创建工作开启以来,大冶持续推动各项工作走深走实,通过建立完善城市创建指挥部例会、“一办十组”、文明创建常态机制“二十条”等工作机制,实行“硬骨头”整治“一对一”包保,一周一重点、一月一考核,依托项目拉练、实地测评、“A+B”分类考核、社会监督、开设“聚焦”专栏、《电视问政》等形式,推动创建出成果、见实效。
农贸市场集中整治、背街小巷提档升级、楼栋单元净化行动、文明宣传铺天盖地、志愿服务遍布冶城……自2011年,我市开启“创城”以后,一场文明风暴便席卷全城,强劲不止。小到一张“牛皮癣”、一处垃圾堆、一个破招牌、一片废纸屑;大到一段道路改造、一场素养提升、一波文化浸润、一项机制改革,可谓是极目皆变化,所感尽文明。
2017年11月14日
这是值得所有大冶人荣耀且铭记的日子
什么是大冶?
当这个问题再度被提起
从这一天之后
新的答案铿锵有力——
大冶,全国文明城市!
招牌立住了
能否讲好接下来的发展故事
成了大冶成功“创文”之后的必答题
思考之后
大冶的文明笔触
写出了四个绚丽的大字——
花开遍“冶”
作为一项普惠性的创建工程,大冶借助文明创建,将文明之风吹遍1566平方公里的铜都大地,让近百万大冶人民共享成果,并通过持续性、多样性创建活动形成合力,将文明具化成看得清、能感知的实在变化,让城市品格、精神风貌、文化底蕴得到全面升华。
特别是2019年3月和10月,大冶相继被列入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和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以来,大冶在全市城乡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探索,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浸润百姓生活,让文明之花盛开出满城芬芳。
首先是体系建设和阵地打造。大冶紧扣五大工作任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在全市建成“1个实践中心+14个乡镇(街道)实践所+383个村(社区)实践站”的3级组织架构。此外,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我市建强中心、所、站“三大阵地”,精心设计理论宣讲、文化文艺、助学支教等8类项目主菜单,联动拓展建设阵地规范化、平台打造数字化、队伍组建全域化等新时代文明实践“七化”建设,打造“冶邑之火3387”文明实践工作品牌。
大冶持续在“文明+”上做文章,让文明赋能基层治理、文化建设、城市改造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在一些“硬骨头”上,大冶不仅敢硬碰硬,还巧用文明之韧以柔克刚。
打造2个“城市书房”
无论城市发展、文明创建
人始终是根本因素
文明提升归根结底
关键在于人
对于这一点
大冶笃信不疑,并一以贯之
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进程中,志愿服务是活跃在大冶街头巷尾的靓丽风景线,“红马甲”更是这座文明城发展不可或缺的温暖力量。
未来,文明大冶
必将有更多的美丽姿态
更多的温暖故事
也必将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
湖北实践大冶答卷的进程中
豪迈阔步、勇毅前行!
(大冶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