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卓尼】 春节记忆

民生   2025-01-31 20:44   甘肃  

春节记忆

小孩、小孩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句童谣,道出了小孩对过年的企盼。在我的记忆中,以前的乡村,腊八过后年的味道确实就开始飘荡在房前屋后。因为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们大家记忆中的过年都有所不同。

腊八

腊八饭,我们也叫腊八茶子。茶子是青稞和小麦脱去皮后的颗粒。我所见过的茶子制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把淘净的粮食拿到水磨上粗加工,另一种是放到木臼中捣脱皮。腊八前一天晚上,把燎焦刮黄的猪蹄煮熟切成块,与洗净的茶子一起熬煮几个小时。腊月初八的早上,全家人每人喝一碗油而不腻、香而不浓、软而不粘,可口又暖胃的热粥。偶尔,腊八饭的印记,还会留在老爷爷花白的胡子上;也会留在小孩子红扑扑的脸蛋旁。

吃腊八饭的时候,大人们就会说:腊八饭一吃,就糊涂了,花钱办年货,费面做馍馍。这时候我就想,把这个腊八饭送给那些难得糊涂的人该有多好。随着阅历的增长才知道,腊八饭是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后的第一口饭。因此,它不是糊涂饭而是明白饭。是醍醐灌顶时的人间烟火。

剁冰娃娃(有的地方叫打冰)是腊八节的主要活动之一。腊八的头一天下午,家家户户要背着背头,拿着斧头。到小溪边 、洮河岸上去剁冰娃娃。在乒乓的剁冰声中,一大块冰被雕成有头有脸的人像模样,叫冰娃娃。人们把冰娃娃和边角料一起背回家。冰娃娃放到麦场里的粪堆上,眼睛和嘴的位置涂上粪土就显出了脸的轮廓。边角料中形状好看的一块放到堂屋里供起来,也有人把洮水流珠用勺子为模具做成半球形或球形供起来。其它的冰块还要放在墙头上,房顶上。孩子们好奇的问大人为啥要在粪堆上放冰娃娃?大人回答:放上冰娃娃,粪不冻,容易发,发的好了肥力大。那么,供在家里的和放在墙头上的又是什么讲义呢!亘古就是这样,谁也说不清楚。

腊八有一句谚语叫吃了腊八饭,忙的不得站。意味着年味渐浓,准备过年的各种事情增多了,大家忙起来了。还有一句谚语吃了腊八饭,一天一颗蛋。在过去的那个年代,鸡蛋可以换油盐,鸡蛋可以卖成钱,预示着腊八饭一吃,老母鸡一下蛋,家里就有收入了。

腊月二十三祭灶

在我们这里有个腊月二十三灶火阿婆要上天宫回娘家的传说。

为了报答一年来灶火阿婆对食物烹饪安全,柴米油盐充足,饭香甜可口等方面的护佑,二十三日要专门送别祭祀。

祭灶仪式简单而庄重,以家为单位举行。献上一碗蚕豆马料,点一盏供奉油灯,同时要敬上一份每年都一样的美味佳肴,甜面饼、猪头肉炒蕨菜。为了防止灶火阿婆上天后向她的父亲玉帝进谗言,祭灶时还要用一块糖瓜粘灶火阿婆的嘴。这就是童谣中所唱的二十三,糖瓜儿粘的印证。同时要祈祷多说的少说,少说的嫑说。人们好像吃了很多谗言的苦。在灶神像两边的对联祖祖辈辈一个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嘱托提示后,撕下灶神像与纸马一起烧掉就预示着灶神夫妇乘风归去。

祭灶时的名菜————猪头肉炒蕨菜卷饼子不知是那位祖宗发明的,已无法溯源。但是这几年,卓尼的餐饮业很好的传承了这道菜为卓尼饮食文化的丰富做出了一点贡献。也反映了祖宗留下的东西没有丢。

除夕

大年三十,就正式过年了。早饭后大人领着孩子贴春联。

上世纪八十年代,从腊月二十七八开始,村里几个能提住毛笔的识字人,就开始给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写对联了。大家拿着红纸,有的还拿瓶墨汁陆续到识字人家。等识字人准备停当,几个机灵一点的年轻人就帮忙裁纸,铺纸,拉纸,其余人闲谝等待,除了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春回大地千山秀,福临人间百业兴等大门上贴的对联外。还要写门囗贴的出门见喜、炕头贴的抬头见喜、牛羊圈门上的六畜兴旺”“牛羊满圈、草房门上的草木生金粮仓上的颗粒归仓等祝福贴。慢慢的随着经济的繁荣,腊月集上有买的对联,再后来网上也买。识字人就封笔了。

在贴对联的同时还要把一张正方形的黄裱对角折成三角形倒贴在门楣上、车厢上、碌碡上等一切农具上。以示对所有农具一年来贡献的嘉奖。

贴罢对联还要糊灯笼、印烧纸,妇女们就开始洗萝卜、切葱姜蒜、剁肉馅、幹饺子皮。下午三四点全家一起包饺子。太阳落山后,要下一碗臊子面,然后大人领着小孩,提着灯笼拿着纸钱、柏枝和藏香来到火葬了家中亡人的场里,在鞭炮声中煨桑、点灯、烧纸钱。这一祭祖仪式结束后,年夜饭就开始了。

年夜饭多年不变的是饺子,不可缺少的也是饺子。其它饭菜应自家条件而定。吃罢饺子,摆上零食和酒类边看晚会边守夜。守夜的零食和酒水、饮料花样,根据当年的收入而定。

凌晨,伴着中央电视台零点钟声的敲响。爆竹和烟 花此起彼伏,响彻宁静的山村,映亮繁星闪烁的天空。屋外挂起了灯笼,堂前点上了油灯。随着黎明的到来,爆竹声也逐渐稀疏和低沉。

拜年

大年初一,激动了几天的孩子们,穿上过年的新衣。给家中老人拜过年后,提上妈妈准备好的年礼,按长辈、亲戚再到邻里、朋友依次拜年。

在那物质紧缺的年代,每家都要准备一锅菜来招待拜年的娃。有的家用热锅,有的家用砂锅,锅内食材比较丰富,有肘子肉、白菜、豆腐、萝卜干……招待娃们的还有洋糖、葵花籽。但是拜年的娃娃们最感兴趣的还是压岁钱。拿到压岁钱后,什么也不吃就回家,又要奔赴第二家。

大年初二,新婚夫妇就开始拜年了,他们先到新媳妇的娘家,俗称拜丈人。丈人家会拿出猪肋巴等比较丰盛的饭菜招待女婿。年轻夫妇们也要带上年幼的孩子去拜丈人。

大年初三以后,公路上的车也多了,村道上的人流也增加了,大家开始走亲访友了,东家传出了吆五喝六的划拳声,西家传出了欢快的笑声,这家屋里迎来了远亲,那家门口送走了近邻。在迎来送往中就到了元宵。

正是应了初一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朋亲的俗语,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大多数人用团拜取代了拜年。从而也降低了拜年的成本。冲淡了年的味道。

元宵

元宵的准备一般从十三开始,尕脚花、麻子布儿、地碗儿等自产包子馅要准备好。

十三日禅定寺有法舞,条件允许的农村人也要去朝拜。我们村还有十三下午迎社火的活动,迎罢社火,村里闹元宵就正式开始了。大戏从十三晚上一直要唱到十七下午。十五晚上还要到村中的寺院(据说是禅定寺法舞学院的进修院)唱戏放烟花爆竹。

因为我的故乡地处文化交融的接点上,年俗文化比较独特,在藏传佛教进修院内唱秦腔大戏,这一风俗可能绝无仅有。我在这里略述一下多元文化交融下的正月十五。十五早上,家里就要开始蒸面灯,面灯有几种一种是塔状大面灯,将面灯做成圆塔状突出层次和花边。还要蒸数量较多的小面灯。除这两种面灯外,主妇手巧的还会蒸面鱼、面牛、面鸡鸭等。

中午饭后,拿面灯的活动开始了,一家一人,用盘子端着一个大面灯和若干小面灯陆陆续续来到寺上。由青苗会或守寺的人指挥大家把面灯献到供桌上。

傍晚时分,打扮好的戏子在孩子们装扮的旗手前呼后拥下,跟着锣鼓队从戏楼往寺上走去。青苗会的人已在寺门口等待,村里人听到锣鼓便拿着烟花爆竹往寺上赶。在寺里一般唱的是折子戏,戏唱到中途时,青苗会就开始放烟花,接着大家就会放起烟花。在烟花爆竹的轰鸣声中戏也就结束了。大家从另一条路返回到戏楼场。

这时候回望寺院的方向,一轮特大的圆月挂在天上。这一场景不知是哪年突然回眸留下的印象,让我至今不能忘。

元宵夜幕降临后,每家都要把蒸好的面灯供上,把大的一盏或三盏供到堂屋里,其余的摆放到灶台上、锅盖上、缸盖上、柜面上、碗架上……能摆的家具上都摆上,家里可以说灯火闪烁。

谢将(降妖)

谢将的事,听说有些唱大戏的地方也举行,这种仪式表示春节元宵已结束,大戏唱罢再等来年。而以降妖的方式进行的可能很少,降妖活动以舞台剧表演的形式又是少之有少,这一活动没有宗教人士参加,也没有正规的宗教仪式,而是以一种喜剧形式表演。故事梗概是一个叫袁无情的叫花子在破庙中睡觉时,冥冥之中得到一部天书和一个到黄家庄降妖的使命。醒后遇见黄家庄大管家黄来哥,经过对黄来哥一番戏谑后,来到黄家庄黄员外家与妖魔斗争,最后降伏了妖魔,为黄家庄除了一害的故事。之后,大家把一正月戏场和戏楼上的一切垃圾用火焚烧后,就算降妖结束。

如今,春节里的大多民俗活动已经被一些新的娱乐方式所代替,年轻人也不愿把一些传统拾起,但对喜欢怀旧的人来说这些也成为了美好的回忆。

作者简介:
杨勇,甘肃卓尼人,现在卓尼县杨土司革命纪念馆工作。

编辑/张玉红      责任编辑/王淑霞

审核/刘学花         总审核/郑培勇

卓尼之窗
卓尼县融媒体中心官方公众号,最权威最具公信力的新闻发布平台,为您送上每日卓尼最新的时政资讯、政策信息等内容,打造卓尼人自己的新媒体。马上关注,我们等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