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共筑师魂!
亦师亦友伴花开
一束微光渐斑斓
”
何为"大先生"?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9月9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致信
敬匠心
保持教育初心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食品。食品产业则是以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或化学工业的产品为原料,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的具有连续而有组织的经济活动。提及食品产业,就不得不提食品工程技术。任何一个产业的崛起都离不开高效且可靠的工程技术支撑,技术革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产业需求则是技术走向的航标。四十万年前,火的普及与使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二百多年前,工业革命的技术浪潮将食品产业带入了飞速发展的工业化时代。而今,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传统产业中应用占比的不断扩大,食品工业也正加速步入工业4.0时代。一次次的技术革新,不断推动着食品产业的迭代发展,而食品产业的时代诉求也在不断推动着食品工程技术的与时俱进。
孙大文院士
人物介绍
孙大文(Da-Wen Sun)院士是享誉中外的食品工程专家,他曾荣膺欧洲科学院(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爱尔兰皇家科学院(Royal Irish Academy),波兰科学院(Polska Akademia Nauk),国际食品科学院(IAFoST),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学院(iAABE)和国际制冷科学院等六个科学院的院士头衔。
时至今日,孙大文已连续九年(2015-2023)荣获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称号,其个人学术影响力位居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科学家”排名中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入选的三百多位学者名单中的首位。从“国际农业和生物系统工程委员会(CIGR)成立80年以来的首位华人主席”到“欧洲历史上唯一的华侨华人‘六院院士’”,从“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得主到美国本土以外首位斩获“冷冻研究奖”的科学家,孙大文院士在食品工程领域耕耘三十余载,用自己的人生奋斗经历在世界食品工程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孙大文院士博士期间的成果获1994年广东省
高等教育局自然科学一等奖
求索:学而不厌,行者无疆
孙大文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的一户乡村教师家庭,受父母的影响,孙大文从小便立志要教书育人。他始终谨记父亲的谆谆教诲:“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这句话伴随他走过了求学路上的无数坎坷,时刻砥砺着他上下求索、不断前行。正是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自身的严于律己,孙大文在各阶段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77年,因“文革”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根据当时“快出人才、早出人才”的政策,时年正在读高二的孙大文便因成绩优异被学校破格推荐,参加了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此次牛刀初试,孙大文的分数超过了本科录取线,但与所报考的华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前身)擦肩而过。于是,孙大文更加发奋努力,在第二次高考时不负所望,如愿考取华南理工大学(原华南工学院),孙大文也因此成为潮安县红星中学(现东凤中学)当年考取大学的两名应届生之一。
进入华工后,孙大文深知求学机会的来之不易,他克服万难,披荆斩棘,一路从本科读到博士,成为中国自主培养的最早的博士之一。每每提及在华工求学的日子,孙大文便感慨万千:“在一穷二白的年代,我很有幸能走出乡村,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因为深刻懂得求学机会的来之不易,那个时代的大学生都自带着一股拼劲儿,几乎所有进入大学的学子都对知识抱有一种近乎狂热的渴望。孙大文也不例外,除了每天雷打不动的身体锻炼外,他大学时光的主要生活场景便只有宿舍、食堂和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求学生涯,一成不变的日子难免清苦枯燥,但他却甘之如饴。这段华园的求学时光,让孙大文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学得越多,就愈发觉得自己的储备还不够,于是就愈发想要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久而久之,我的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时间规划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这段求学时光所打下的坚实基础也成为孙大文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伴随他一路披荆斩棘走到今天。
孙大文院士出席爱尔兰皇家科学院入院仪式
践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孙大文博士毕业后,他深感理论知识浩如烟海、没有尽头,亦深知学术研究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那个年代,国内的科研水平在整体上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着较大的差距,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国家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出国的方针政策。为了能学习到更多的先进知识与前沿技术,进一步夯实自身的功底,孙大文权衡再三后,最终选择了继续出国深造。1989年,孙大文来到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初到德国时,语言便成了他最大的障碍。他坦言:“虽然出国前也曾自学一些德语日常用语,但这些积累完全无法满足科研的需要,各种仪器设备全部是德语操作界面,想要顺利开展研究,一切都要从零学起。”为了能尽快掌握相关研究技术,尽早开展课题项目,孙大文逼着自己多向人请教、多与人交流,就这样,他的德语水平在短时间内就有了极大的提升,项目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然而,由于更多专注于德语,孙大文的英语水平开始逐渐退化,他意识到,要想契合于当时以英语为主流的科研大环境,还是要在英语环境下进行科学研究。于是,一年后,当他圆满完成德国的项目后,便计划前往英语国家继续深造。
鉴于他在德国期间的突出研究成果,孙大文很快便获得了英国的工作签证,就这样,他在英国一待就是五年,先后就职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纽卡斯尔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所攻关课题广泛涉及塑料加工、农业工程、制冷等领域。虽然这五年里,孙大文频繁切换研究方向,但正是这些分属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丰富了他的知识体系,奠定了他多学科研究的扎实功底。1995年,孙大文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得益于前期学术生涯的突出成绩,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也是从这里开始,孙大文开启了他在国际食品工程领域的蓬勃发展之路。
孙大文院士获颁凤凰卫视“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登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由于食品工业是爱尔兰的重要经济支柱,聚集了一大批国际领先的食品加工技术,为了能更好地让自己的研究契合于当地的社会发展,孙大文最终将研究方向锁定在了食品工程领域,也正是这次重要的选择,让他日后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为国争光。虽然不同学科的知识是有一定界限的,但是不同学科所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和方法却是相互融通的。得益于他在德国和英国的多学科研究经历,孙大文早已成为了科研的“多面手”,这不仅使得他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拓宽,更让他对不同学科领域底层基础理论间的内在联系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让他在遇到特定问题时不由自主地就会从不同学科角度思考解决策略。因此,当孙大文将研究方向锁定在食品领域后,他很快便从化学工程的角度寻找到了解决食品工程问题的突破口,例如他早期发明的真空浸渍快速冷却技术、超声波辅助冷冻技术、超声波红酒催陈技术等都是在那段时间诞生的。凭借在食品工程领域的贡献,孙大文于2010年成功当选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紧随其后的两年里,他又成功膺选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2011)和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2012)。2013年,孙大文接任素有农业和生物系统工程界的“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农业和生物系统工程委员会(CIGR)的主席,成为CIGR成立80年以来的首位华人主席。担任主席期间,孙大文充分协调CIGR各分会在各个细分领域的引领优势,积极调度并整合资源,于2016年创立了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学院(iAABE),他也因个人突出贡献被推选为创院院长并入选该院院士。由于孙大文在CIGR资源整合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如波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间的学术桥梁开始渐渐联通,得益于此,他又于2017年被增选为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2018年,鉴于其在食品冷冻领域的突出贡献,孙大文又成功入选国际制冷科学院院士,这也是制冷领域的全球最高荣誉。
从“国际农业和生物系统工程委员会(CIGR)成立80年以来的首位华人主席”到“欧洲历史上唯一的华侨华人‘六院院士’”,从“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得主到美国本土以外首位斩获“冷冻研究奖”的科学家,孙大文院士用三十余载耕耘,在世界食品工程发展史上深深印刻下了来自中国科学家的足迹。从孙大文斩获诸多荣誉的经历不难发现,这些荣誉和他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背景息息相关,跨学科之所以困难,正是因为不同学科间存在一定界限,学科的上游基础理论差异、学科建设中的课程设置差异等等都是造成学科边界的因素。要想实现学科跨越,往往意味着要重新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意味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重构或扩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孙大文一直信奉古人的一句至理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正是由于前期在多赛道上的竞逐,才使他打下了坚实的多学科研究基础,使其在后期的科研之路上得以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
孙大文院士指导团队成员开展科研课题攻关
传承:饮水思源,为国育才
孙大文曾说:“如果说,父母给了我立志读书的信念,那么国家则给了我实现这一信念的机会和舞台,没有国家的支持与培养,便不会有我的今天。”在海外奋斗多年,孙大文始终感念祖国和母校的栽培与养育之恩。为了能让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承下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食品工程领域的发展。2011年,孙大文回到了母校华南理工大学,并在这里创建了现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ACFE)。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ACFE已然成为中国食品工程领域的一面旗帜。目前,ACFE下设智能检测控制、先进冷冻冷链和新型物理加工三个研究所,拥有广东省农产品智能冷链物流装备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冷链食品智能感知与过程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现代食品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广东省食品智能质控与过程技术装备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广东省现代农业(农产品无损检测及精深加工)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广东省农产品品质智能感知与精准控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农产品保鲜物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广州市农产品智能感知与品质控制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累积为国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名,向社会输送了一批具有食品工程背景的高端专业人才。
秉承着“为国育才、科技报国”的宗旨,ACFE竭诚为每位师生提供最优渥的科研环境。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ACFE以华南理工大学为通讯单位发表SCI论文35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50篇,高被引论文数分别占学校和学院的比例为11%和70%;2篇论文入选“2017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为全校唯一入选的2篇论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3件、美英日等国发明专利10件;先后承担国家十二五支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东西部合作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其他科技计划以及企业横向项目30多项,项目总经费约4000万元;相关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4)、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6)、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8)、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8)、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0)等省部级奖项。
多年来,ACFE精诚团结、锐意进取,在海内外积累了良好的业界口碑,成为了广州大学城的一张名片:成功举办了食品加工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会议受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亲自接见了与会代表;国家科技部、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华南理工大学等各级领导多次莅临视察指导;许多大型龙头企业纷纷前来洽谈合作;团队相关工作多次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等主流媒体上进行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未来,孙大文院士及其团队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食品工程领域继续发力、持续深耕,以科技促发展,用实干惠民生。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学院)
(请点击标题查看)
肉与肉制品 蛋与蛋制品 水产品 奶及奶制品
豆及豆制品 果蔬及果蔬制品 大米及米制品 食用菌
炎症性肠病 糖尿病 肝病 神经疾病
(请点击标题查看)
(请点击学者姓名查看)
在线投稿平台链接:https://www.wjx.top/jq/85151447.aspx
标注‘原创’仅代表原创编译,本平台不主张对原文的版权。本平台转载仅仅是出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平台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本平台删除。